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江苏省 > 南京市 > 玄武区民俗文化

玄武区十大民俗文化

绿柳居菜馆
  “绿柳居”品牌始创于1912年。创建初期,店址位于如诗如画的秦淮河畔桃叶渡,垂柳依依,满目葱茏——“绿柳居”因此而得名。绿柳居菜馆现址位于太平南路,面积1500平方米,共五层建筑,一楼绿食尚超市供应七大类百余种冷冻、休闲、酱卤、面点成品、半成品以及定型包装精品。二楼供应经典小吃,三—五楼零点及各色包间,以经营净素、清真菜肴而著称。绿柳居美食以清雅纯净、自然环保为基础,以“鲜、嫩、烫、脆、香”五大特点名冠金陵。民国年间,绿柳居就是当时宴请要人的尊贵场所,戴季陶、孔祥熙、蒋经国常到绿柳居小酢;回民将领白崇禧、崇尚素食的孙中山先生及注重美容的宋氏姐妹更是绿柳居的常客。近代赵朴初、茗山大师、齐白石、梅葆久均光临惠顾;文莱住华大使、黎巴嫩德鲁兹派主席、日本料理协会会长等国外政要名人也都慕名造访,无不盛……[详细]
金陵竹刻
  金陵竹刻,南京著名的传统手工艺品之一。明代正德年间,金陵人李耀为金陵竹刻的先驱。至万历年间,濮仲谦在吸收李耀扇骨雕刻特征的基础上,创立以简、浅为特色的金陵竹刻流派,并影响全国。至清代乾隆时期更是盛极一时,有很高艺术造谐的潘西凤又在前人基础上进一步创新,技艺更为精湛,题材、造型也比以前扩大。嘉庆、道光年间,方絜成为金陵竹刻的领军人,他工诗文、善书画、精铁笔,尤擅竹刻,人称“方竹”,他使金陵竹刻艺术又更上了一层楼。至二十世纪三、四十年代,南京本城从事竹刻的艺人尚有五、六十人。店肆作坊多集中于城南一带。解放以后,竹刻艺人大多在秦淮制扇社从艺,少数艺人在市工艺美术公司所属工艺美术研究室(后改为研究所)从事竹刻。七十年代后,艺人在工艺美术公司从事竹刻。金陵竹刻特征突出,文化艺术价值很高。明代中期金陵竹……[详细]
玄武湖菊花会
  玄武湖菊花会,第四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民俗类项目。玄武湖作为六朝时期的皇家园林,就有种植菊花的历史。自公元211年,菊花就发展成为宫廷的饰品,成为帝王将相、王公贵族的观赏植物。六朝时期,菊花已在民间广泛种植,赏菊之风蔚然形成。唐宋时期,玄武湖种植菊花已载誉金陵。明清时期,玄武湖种植的菊花已流传海外。玄武湖菊展,据史料记载始于民国十七年(1928年)。民国三十六年(1947年)11月,国民南京市政府园林管理处在玄武湖举办了盛况空前的“首都第一届菊花大会”。主会场设在翠洲音乐台,会场门前用黄色菊花扎编成的“菊花大会”四字,分外引人注目。四周彩旗飘扬,陈放在展台上的参展艺菊,都有标号和名称,以便评委评选。如其中的柳浪闻莺、白鹤回风、金钩挂月、青丝万缕等,均为参赛中的精品。本届菊花大会……[详细]
南京瓷刻
  瓷刻又名刻瓷,就是用刀和色彩在出窑的瓷器“绣花”,所以观它有笔墨,触它有手感,在我国南北朝时期已出现了瓷刻萌芽,但只是偶尔作些弥补性的艺术加工,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瓷刻。到了宋代,我国陶瓷业蓬勃发展,大量精美优质的瓷器不断问世,皇帝和一些达官贵人在玩赏瓷器时,时常在那些晶莹好玉的瓷釉而上题诗作画的以自娱。为了保存笔痕墨迹永久恒新,就命手艺高超的工艺雕刻家进进行行镌刻,瓷刻便正式诞生,但由于它的创作难度较大,历来在民间流传不广。明末清初时才开始在一些手艺人和书画家中流行,使瓷刻成为一种独立的民间艺术。瓷刻工艺,清末南京已有些种工艺,上世纪60-80年代市工艺美术公司、工艺美术研究所还有作品问世。一九九一年。陶数成老师由于好奇和爱好,开始专研瓷刻工艺,经过数十年的苦心钻研,在瓷刻艺术上取得了一定的……[详细]
绿柳居素食烹制技艺
  素食制作技艺(绿柳居素食烹制技艺),江苏省南京市素食烹饪技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绿柳居素食烹制技艺源于源于南京寺庙素食、宫廷素食和民间素食,以历代厨师口传亲授为传承方式,以蔬菜、菌类和豆制品为主要原材料,是绿色健康烹饪技艺的独特代表。流布于长江中下游广大区域,兴盛百年。绿柳居素食烹制技艺采用包、搓、搡、卷、摄、贴等手工技法,以及炒、炸、烧、烤、蒸、煮、拌、熏、炝等多种熟制方法,用全素原料吊出红、白两种鲜汤,所制素食菜点具有鲜、嫩、烫、脆、香的特点,代表菜有三丝素刀鱼、宫廷素脆鳝、金陵岁菜等。2021年5月24日,素食制作技艺(绿柳居素食烹制技艺)经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五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Ⅷ-164。……[详细]
蒋王庙庙会
  蒋王庙庙会是由祭祀蒋子文的活动而衍生出的民间庙会,是当地人民在长期生活中形成的以歌舞、祭祀活动及商品交流活动为表现形式的民间文化活动,包含着历史、宗教、民俗、商贸等诸多文化内容。原蒋王庙庙中供奉的是东汉末年秣陵(今南京)县尉蒋子文。蒋子文,东汉广陵(今扬州)人,汉末任秣陵(今南京)县尉,追逐盗贼而战死于钟山脚下。东吴孙权建都秣陵后,封其为钟山神,改“钟山”为“蒋山”,建蒋王庙,历代祭祀不绝。宋代曾极《蒋帝庙》诗云:“白马千年系庙门,炉烟浮动衮龙昏。阖棺漫说荣枯定,青骨犹当履至尊。”记录了宋代蒋王庙“炉烟浮动”的盛况。民国时学者朱偰在《金陵古迹图考》中说:“蒋子文之庙,始兴于吴,崇于晋,大于南齐,而衰于明”。蒋王庙在民国元年(1912年)被改为私塾,后又改为小学,蒋王庙戏台在新中国建立后被改为……[详细]
南京民间赏梅习俗
  中国是梅花的故乡,梅花至少在西汉时就被引种栽培和应用,迄今有2000多年的历史。中国历史上民间赏梅、咏梅习俗盛行,存有大量咏梅的诗文。南京植梅盛于南朝,赏梅之风历代相沿。据史书记载,城北钟山脚下梅花坞、城南梅岭岗均为植梅、赏梅之佳地。位于钟山脚下的梅花山是南京地区一处重要的观梅、赏梅的“文化空间”。梅花山面积约102公顷,依山栽植梅花3万余株,品种有220多个,有“天下第一梅山”之称。梅花山上建有“观梅轩”,登轩观梅,漫山遍野的梅花尽收眼底,令人心旷神怡。南京民间植梅与赏梅历史悠久,历六朝至今不衰。唐代诗人李白《新林浦阻风寄友人》诗云:“昨日北湖梅,开花已满枝;今朝白门柳,夹道已青丝。”北湖即今南京市玄武湖,该处植梅,地近钟山。北宋王安石时居今南京钟山南麓半山园,题有《梅花》诗一首:“墙角数……[详细]
  工尺谱拍曲技法,第四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传统音乐类项目。工尺谱是中国汉族传统记谱法之一。因用工、尺等字记写唱名而得名,源自中国唐朝时期,当时即已使用燕乐半字谱,至宋代即为俗字谱,如张炎《词源》中所记的谱字,姜夔《白石道人歌曲》的旁谱、陈元靓《事林广记》中的管色谱等。一直发展到明、清通行的工尺谱,它属于文字谱的一种,后传至日本、越南、朝鲜半岛、琉球等使用汉字的地区。600年前起源于苏州昆山地区的昆曲所用的乐谱就是工尺谱。明、清时代便有昆曲乐谱《太古传宗》、《九宫大成南北词宫谱》成书;以后又有《昆曲粹存》、《集成曲谱》、《与众曲谱》、《粟庐曲谱》等相继问世,这些都是我国戏曲音乐宝库丰富的遗产。昆曲的工尺谱唱腔蕴涵了昆曲唱腔之精髓,最能体现昆曲的声乐美学特征。但由于近代简谱的引进等原……[详细]
  胭脂井的传说,第三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民间文学类项目。胭脂井建于南朝陈代。六朝最后一个皇帝陈叔宝是个偏爱寻欢作乐、不关心国事的皇帝,虽然他在位时常传来前方敌情紧张的报告,但陈叔宝依然沉湎于饮酒作乐之中。公元588年,杨广带领51万隋兵分八路向建康进攻,并最后攻陷建康(南京)。当陈后主听到外面杀声震天时,这才意识到大事不好,慌了手脚。他匆忙带着宠妃张丽华、孔贵妃逃到景阳楼下,想找个地方躲起来。这时发现了眼前有一口枯井,他连忙拉着两位妃子躲进了枯井里。隋军最后盘问太监才知道,陈后主躲进了井里。隋军士兵高喊让里面的人出来,但井里却没有人答应。隋军士兵又大喊说“再不出来,就扔石头砸进去了。”里面这才传来痛哭声,隋兵们用绳索把三人从井里拉了上来。两名妃子当场被杀,陈后主被俘虏。据传,当时……[详细]
  苏作小木家俱制作技艺,第二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传统技艺类项目。红木家具精细制作技艺诞生于明代中期的江苏南京、苏州、扬州等江南地域,此后发展壮大,备受世人推崇,世代流传,并且在全世界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力,全球各大博物馆均馆藏有中国红木家具精细制作的文物。红木家具精细制作技艺的出现对过去和现在的世界家具设计界,都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世界经典的家具设计作品,无不包含着红木家具精细制作技艺的传统元素。国内外对红木家具精细制作技艺的研究成果十分丰富,如1934年德国人古斯塔夫爱克编写《中国花梨家具图考》;王世襄《明式家具珍赏》、《明式家具研究》;王正书《明清家具鉴定》;濮安国《明清苏式家具》;王念祥《明式家具雕刻艺术》等。一直以来国内外学者对红木家具精细制作技艺的研究均局限在品类、名称、纹样……[详细]

全部玄武区民俗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