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江苏省 > 苏州市 > 吴江区民俗文化

吴江区十大民俗文化

木偶戏(七都提线木偶)
  木偶戏(七都提线木偶),江苏省省级第四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传统戏剧类项目,由江苏省苏州市吴江市申报。吴江的木偶昆曲是昆曲艺术的一种延伸,是一种以木偶来表演昆曲的独特戏剧形式,是对昆曲这一古老剧种的丰富和发展。木偶昆曲已有三百年历史,但木偶昆曲表演团体,目前只有起始于一百多年前的吴江七都的“姚记”木偶昆曲社一家,这也是全国唯一的一个木偶昆曲社。木偶昆曲是一门木偶演昆剧曲的独特的民间文化艺术,是昆曲的又一种表演形式。它融合了昆曲的华丽典雅、婉转细腻风格,结合自身木偶杂技的“草根”元素,更容易被普通百姓所接受。木偶昆曲已有三百年历史,但木偶昆曲表演团体,目前只有起始于一百多年前的吴江七都的“姚记”木偶昆曲社一家,这也是全国唯一的一个木偶昆曲社。新中国成立后,“姚记”改名为“吴江县洪福木偶……[详细]
戚氏中医儿科疗法
  戚氏中医儿科疗法,第六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传统医药类项目。戚氏中医儿科疗法,源于苏州吴江古镇同里。至今已有180余年历史。其创始人是明代民族英雄戚继光第四代传人戚文光。戚文光于清朝道光年间(1824年)始悬壶济世。他深谙岐黄,对儿科学识研究及积累颇深,在多年的从医诊治中,为周边群众带来了福音,久而久之,遂蜚声于民间。传至第三代传人戚幼圃时,因其只生育二女,按照中医世家“传内不传外,传男不传女”的祖训,戚氏中医儿科有了后继无人的危机。于是,戚幼圃创造性地开创了门人传承方式,收了三名门人:何翰墀、陈詠裳和江少翔。戚幼圃逝后,由于戚氏儿科后继乏人,故将戚氏各类秘方与医案遗于女婿何翰墀,并于戚氏儿科秘本上加注:戚氏秘方已承何氏,不得付于第三姓。至此,戚氏中医儿科得到了何氏一族的继续传承……[详细]
生禄斋苏式月饼制作技艺
  生禄斋苏式月饼制作技艺,苏州市第六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传统技艺类项目。生禄斋,位于苏州市吴江区东端的芦墟镇,由黄渭阳与徐生官创建于清乾隆三十六年(1771年)。生禄斋制作的传统糕点享誉吴江及毗邻的江浙沪地区。该店制作的苏式月饼,更是以用料考究,制作精良而闻名。据《吴江文史资料》记载:乾隆皇帝第五次下江南时到过芦墟,吃了芦墟生禄斋制作的月饼后赞不绝口。自此,生禄斋月饼就成了进京的贡品。店中立有“关山桃枣、进京茶点”和“汾溪第一”两块金字招牌。到嘉庆(1796~1820年)末年,徐生官夫妇相继谢世,其子又不肯继承父业。而黄渭阳已年老。他考虑再三,为保住家业,将当年筹集的资金及现在的家业以现金折价,分给徐生官的儿子一半,将“生禄斋”改名“黄生禄斋”,由其子孙独家经营。民国年间,店内有……[详细]
苏派酿酒技艺
  苏派酿酒技艺(铜罗黄酒、后塍黄酒、王四桂花酒),苏州市第四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传统技艺类项目。吴江市桃源镇是苏派黄酒主要产地之一,素有“天下黄酒第一镇”之美誉。其黄酒的主要生产区域分布在桃源镇铜罗社区。旧时桃源称为铜罗,又名严墓。早在吴越春秋时期,严墓民间作坊就开始酿造宫廷贡酒和民间饮用酒。清末民初,酿酒作坊达250户。1941年,严墓人到震泽开办了多个酿酒作坊。1956年公私合营为震泽联酒厂,1958年办起集体酿酒厂——严墓酒厂,至六十年代升级为吴江酿酒厂,直至今日的苏州市百花漾酿造有限公司。铜罗酿酒业经历了沈卯生、徐顺堂、徐学武等几代人的努力,创造了多个以“百花漾”为首的国家农业部绿色食品。至2003年,桃源全镇共有酿酒厂20余家,年产各类白酒、黄酒15万余吨,占全国酿酒总……[详细]
同里宣卷
  同里宣卷是江苏省苏州市同里古镇的传统说唱艺术。吴方言区民间宣卷的一个分支,清同光年间即已盛行,以苏州古镇同里为传播圆心,流传于吴江各乡镇,并辐射至苏州南部,上海青浦,昆山,及浙江嘉兴、嘉善一带,在北部吴方言区具有相当的影响力。同里宣卷的表演,是用吴江或同里方言进行说唱,韵散结合,人数一般3到8人不等,一人主宣,一人或二人应和,余人伴以乐器演奏。宣卷的表演方式简便灵活,即兴即演。同里宣卷一般每场3回,约3小时,开场时有乐队闹场,回合结束时有悬念,休息时有伴奏人员演唱等,以吸引听众。同里宣卷经历了由“木鱼宣卷”到“丝弦宣卷”的发展过程。人数由3到5人变为5到8人;曲调由简单的“弥陀调”、“韦陀调”、“海花调”,到借鉴吸收苏滩、江南小调、锡剧、越剧、沪剧及评弹的营养,形成新的“丝弦调”,有铃铃调、……[详细]
酿造酒酿造技艺 (铜罗黄酒)
  酿造酒酿造技艺(铜罗黄酒酿造技艺)扩展​​​​​​​吴江市桃源镇是苏派黄酒主要产地之一,素有“天下黄酒第一镇”之美誉。其黄酒的主要生产区域分布在桃源镇铜罗社区。旧时桃源称为铜罗,又名严墓。早在吴越春秋时期,严墓民间作坊就开始酿造宫廷贡酒和民间饮用酒。清末民初,酿酒作坊达250户。1941年,严墓人到震泽开办了多个酿酒作坊。1956年公私合营为震泽联酒厂,1958年办起集体酿酒厂——严墓酒厂,至六十年代升级为吴江酿酒厂,直至今日的苏州市百花漾酿造有限公司。铜罗酿酒业经历了沈卯生、徐顺堂、徐学武等几代人的努力,创造了多个以“百花漾”为首的国家农业部绿色食品。至2003年,桃源全镇共有酿酒厂20余家,年产各类白酒、……[详细]
盛泽小满戏
  江苏省吴江市盛泽镇有先蚕祠,供奉嫘祖,作为祭祀蚕丝行业祖师的公祠。二十四节气中的“小满”,是先蚕祠最热闹的时候,小满戏照例第一天是昆剧,第二于(正日)及第三天是京剧,均邀请江南名班名伶登台。剧目都是丝业公所头面人物点定,上演的都是祥瑞戏,讨个吉利。凡剧情中有私生子或死人情节的戏目绝对禁演,因“死”、“私”与“丝”谐音,避讳,这与今人不喜欢有“四”字一样,趋吉避凶的心理状态确有一定的相似之处。古代,太湖流域为我国主要蚕丝产区。明清以来,江浙两省崛起诸多丝绸工商市镇,民间崇拜蚕神等丝绸行业习俗十分盛行。各蚕丝产区市镇如江苏的盛泽、震泽,浙江的王江泾、濮院、王店、新塍等皆建有先蚕祠或蚕皇殿之类的蚕神祠庙,供奉蚕神以祈丰收。相传农历小满节为蚕神生日,各地蚕神祠庙皆开锣演戏,以庆神诞,此俗已流传数百年……[详细]
同里阿婆茶文化习俗
  同里阿婆茶又称“吃菜茶”、“吃讲茶”,它历史悠久,是在农村邻里之间、尤其是老年妇女定期聚会喝茶,谈论家事,交流社会动态、了解时事信息等行为习惯的基础上而自然形成的生活习俗。上世纪30年代,同里的各种茶楼已风行唱茶,最有代表性的是与南园茶社齐名的旧三凤喜茶楼。因为自创的阿婆茶茶叶和“唱茶”艺术独具特色,备受居民和茶客欢迎,李阿囡被旧三凤喜茶楼邀请主持茶楼的经营,以泡制阿婆茶为主要经营内容。因其创始人姓“李”,前来茶楼喝茶的茶客将李阿囡的阿婆茶亲切地称为李记阿婆茶,并延续至今。截至今天,李记阿婆茶已传承近一百年,现有传承人李有福是第三代传承人,其主要分布区域在著名水乡古镇同里镇的三桥一带。李记阿婆茶的独特之处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茶叶的制作。二是冲泡程序和品茶感受。三是调解程式。此外,同里李记阿婆……[详细]
芦墟摇快船
  芦墟摇快船是一种流传在吴江东南部分湖水乡的一种古老的民间竞技赛船活动。据分湖诗人沈昌眉的《长公吟草》中的五言长诗《上已日观赛船》和叶小凤的《古戌寒笳记》中的“龙船”记述,芦墟一带明代就有此项活动。据史籍记载,《摇快船》的出现与“猛将会”等庙会(民间信仰)有着密切关系。吴江分湖北岸芦墟镇草里村的“ 圩庙”,供奉的就是“刘猛将”。此庙据说建于六百年前,而鼎盛于清同(治)光(绪)年间。该庙重建时拆下的旧正梁上刻有“嘉庆二年修建”。历史上,该地每年春节连续三天(农历初四至初六)举行“猛将会”。届时,要把“刘王老爷”用轿子抬出,途经西湾、高树、窑港、北栅港进入芦墟镇,俗称“刘王老爷出会”。出会时除一般常见的各种仪仗和拜香、山歌、莲湘、高跷、龙灯等外,还有就是别具水乡特色的“摇快船”。芦墟摇快船就是环绕……[详细]
吴江桑蚕丝绸习俗
  古来,震泽及盛泽地区的桑蚕业极为发达,成为农村的主要副业,乡民视之甚重,明清以来尤甚,由于桑蚕业之收益远高于耕作,因此养蚕成为农村生计中的头等大事,蚕户希冀有上好收成乃是普遍的心态,于是围绕养蚕各个环节演绎出一系列蚕丝风尚习俗,其核心是趋利避害,如蚕神崇拜、养蚕禁忌、养蚕口彩、蚕室布置、蚕妇穿戴、采茧以及人际礼仪活动和岁末以祈来年丰收的“照田蚕”活动等,还有缫丝习俗,让新媳妇在村坊间试缫新丝,集体比试缫丝技艺等。古代至近代吴江惯养头蚕、二蚕两季,相当于现今的春蚕和夏蚕。春蚕对乡民的经济生活尤为重要,有“春茧半年粮”之说,又有“蚕箔落地,有钱栽秧”的谚语。在吴江西南境桑蚕产区,春蚕季节称为“上忙”,而稻作季节称为“下忙”,蚕稻两作,等量齐观。五言绝诗《慈云塔影》云:“蚕事胜耕田”,点出蚕业在农……[详细]

全部吴江区民俗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