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江苏省 > 苏州市 > 吴中区民俗文化

吴中区民俗文化介绍

  水乡婚俗(太湖渔民婚俗),苏州市第六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民俗类项目。​​​​​​​苏南水乡婚俗与我国古代礼仪一脉相承,有纳采、问名、纳吉、纳征、请期、迎娶等“六礼”,但又具有水乡特色,以流布于常熟沙家浜镇周边地区和昆山周庄地区较为典型。最能体现水乡婚俗特色的,是迎娶这天的婚礼大典。沙家浜和周庄习俗,除……[详细]
  伍子胥传说,苏州市第六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民间文学类项目。伍子胥(公元前555-484),名员,字子胥。春秋时期吴国重臣,他与苏州有不解之缘,是他“相土尝水、象天法地”建造了阖闾(苏州)城,并在此兴修水利、七荐孙武,为吴国称王兴霸献出了自己的一生,体现了文能经国、武能治军的聪明才智。伍子胥的传说主要流播于太湖之滨、苏州城乡。苏州地区,古吴之地,与伍子胥关系密切,到处都留有伍子胥的遗踪……[详细]
  穹窿山上真观庙会,苏州市第五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民俗项目。​​​​​​​穹窿山,位于苏州城西南,太湖之滨,因其山势高峻深邃,故名穹窿。穹窿山上真观位于穹窿山三茅峰顶,汉平帝时始建,以后历代屡有兴癈。顺治年间,修葺扩建。清乾隆六下江南六登穹窿山上真观祈福,时有殿房5千多间,可容万人,建有三十六殿,成为江……[详细]
  吴氏疔疗,苏州市第五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传统医药项目。吴氏疔疗,创始于清乾嘉年间。据《吴县文史资料》第六辑记载,“吴县木渎镇山塘街吴氏疔科,专门医治疔疮,疗效显著,是久已驰名江南的民间专科医生”。吴氏疔疗第四代传人吴金秀(1868-1939),因婆母去世,即开业行医,专门治疗疔疮55年。当地及其周边地区有很多病人慕名来求治,可谓是声名远播。至今,吴氏疔疗已传至第五代吴志云医生,她在1……[详细]
  宣卷(甪直宣卷),苏州市二批宣卷扩展项目,苏州市第五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曲艺类项目。甪直宣卷,主要分布在甫田村的陆巷村、甫港村的陶浜村、澄北村的陶巷村和市镇街道。明代,甫里镇为长洲县五镇之一,是郡东乡镇之首,是当时的金融和商贸中心。清道光咸丰年间,宣卷流传至甪直。现收藏有抄录卷本《丝带宝卷》、《麒麟宝卷》、《合同宝卷》、《盗金牌》、《蓝丝带》等50多部。甪直现有4个宣卷班子,主宣均为……[详细]
  苏州藏书澄泥石刻,苏州市第三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传统美术类项目。藏书镇历史悠久,相传西汉大臣朱买臣微时贫而樵柴且不废读书,常把书藏于古庙中,因才高学博,被汉武帝重用,先后任会稽太守、主爵都尉。乡人为纪念他而修建藏书庙,镇名由此而得。藏书澄泥石雕业据史载始于三国时期。早期制砚区域在镇东部山蒦村,采用灵岩山太湖水域特有的澄泥页岩制作砚瓦,所制砚台称山蒦村砚,亦称灵岩石砚。因其砚质与山西绛……[详细]
  东山三月会,苏州市第二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民俗类项目。东山三月会又称东山台阁(抬阁)。顾名思义,即抬在肩上的戏台,流动在大街上的戏文,每一只抬阁都是一幕传统戏曲。东山台阁起源于宋代,盛行于清代康熙年间(约1670年),已有800多年历史,是吴中民间艺术的瑰宝。南宋初期,宋王朝南迁浙江临安,一批中原大族定居太湖东山,同时,也带来了先进的中原文化和各种民俗,台阁表演即其中之一。清代初期,……[详细]
  邓尉探梅邓尉山,在苏州吴中区(太湖国家旅游度假区)光福古镇。光福历史悠久,人文荟萃,风景优美,物产丰富,是著名的花果鱼米之乡,历来有“湖光山色,洞天福地”的美称。每到春天,邓尉山一带梅花盛开,弥漫30余里,一眼望去,如海荡漾,若雪满地。一年一度的邓尉探梅,“邓尉探梅”成了苏州民间习俗,每至花时,探梅寻春者络绎不绝。相传宋代道士查莘在山坞种植梅树,后来山民就以种梅为业,以致遍地是梅。邓尉梅花品种繁多……[详细]
  吴氏疔科吴氏疔疗,创始于清乾嘉年间。据《吴县文史资料》第六辑记载,“吴县木渎镇山塘街吴氏疔科,专门医治疔疮,疗效显著,是久已驰名江南的民间专科医生”。吴氏疔疗第四代传人吴金秀(1868-1939),因婆母去世,即开业行医,专门治疗疔疮55年。当地及其周边地区有很多病人慕名来求治,可谓是声名远播。至今,吴氏疔疗已传至第五代吴志云医生,她在17岁时开始向婆母吴金秀学习医道,在吴金秀去世后,吴志云便继承……[详细]
  羊肉烹制技艺(藏书羊肉制作技艺、码头汤羊肉烹饪技艺)藏书羊肉制作技艺发端于明末清初,最初是农民进入秋冬后农闲时宰羊进食,作为滋养身体、招待亲友的食品。后发展为每到秋冬季,农民宰羊烧制后挑着羊肉食担走村串户,沿街叫卖并开店设坊,称为“羊作”。藏书羊肉在漫长的发展过程中,形成了独特的制作技艺:以活杀当地山羊为原料,采用纯自然的传统烧煮工艺,以不腥不腻、汤色乳白、肉酥而不烂、香气扑鼻、口感鲜美、常食不厌……[详细]
  吴罗织造技艺(四经绞罗织造技艺、纱罗织造技艺)“罗”原是指一种织造方法,后专指用此类方式编织的丝织品。它用合股丝以经纬绞合的方式织成,具有质地较薄,手感滑爽,花纹美观,兼有透气性等特点,历代被视为丝绸珍品,由于工艺复杂,耗工费时,价格不菲,大多为皇家官衙制作服饰、帘幕帐帷、屏风櫊扇等所用。以苏州为中心的太湖流域,素有丝绸之乡美称,所产丝罗在历史上享有盛誉,被人称之为吴罗。现代以来,罗逐渐从人们视野……[详细]
  酱菜制作技艺(甪直萝卜制作技艺)扩展甪直镇,位于苏州古城东南部,为中国历史文化名镇。甪直萝卜,原名源丰萝卜,由清代道光年间徽州人张青来开办的“张源丰”南酱店所创。民国时期,甪直萝卜主要由张源丰南酱店和沈成号南酱店。新中国成立后,政府将前店后坊式的张源丰、沈成号、鼎康等老店的作坊合并成甪直酱品厂1954年,源丰萝卜更名为甪直萝卜。1985年,甪直酱品厂升格为吴县酱品厂。20世纪60年代,甪直酱品厂又……[详细]
  传统木船制作技艺(七桅古船制作技艺)扩展​​​​​​​七桅古船历史悠久,有“活化石”的美称,也是太湖的标志物。因船上竖桅杆七根,挂篷帆七扇,渔民俗称“七扇子”。在历史的长河中,该船充当过战船、渔船、游船等不同角色,在卫疆争霸、渔业生产、人民生活中立下了汗马功劳。七桅古船的制作技艺一直从古延续至今,在光福镇太湖渔港村……[详细]
  莲湘(甪直连厢)扩展​​​​​​​连厢,是甪直农村和市镇盛行的娱乐健身活动。连厢也流传于太仓城厢、浏河以及苏州工业园区胜浦街道等地。连厢,又称莲湘、霸王鞭、花棍、金钱棍、打花枪等。其历史可上溯至宋代的“莲花落”。莲花本是吉祥花,“落”则意味着衰败。它本是北方乞丐行乞时演唱的一种曲艺。传入苏州以后,融进了江南水乡的柔……[详细]
  木渎石家鲃肺汤制作技艺,江苏省省级第四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传统技艺类项目,由江苏省苏州市吴中区申报。鲃肺汤是江苏苏州一道特色菜。鱼肝肥嫩,浮于场面,鱼肉细腻,汤清味美,是夏秋季节的时菜。鱼肝在民间俗称“鱼肺”。当时为诗中的这个“鲃”字,有人在报纸上写文章讽刺于先生不辨“斑”、“鲃”,因而引起一场笔墨官司。谁知报纸上争来争去,却把“斑肝汤”的名声越炒越大,最终成为名扬大江南北的珍馐。长久以……[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