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江苏省 > 扬州市 > 宝应县民俗文化

宝应县十大民俗文化

肩担木偶戏
  肩担木偶戏,江苏省省级第三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传统戏剧类项目。卸甲木偶戏大约起源于清代中期,清《扬州画舫录》称之为“肩担戏”。它吸纳了布袋木偶和杖头木偶两种木偶表演形式之长,相融相合、浑如一体。杖头木偶一般用于剧中主角,而布袋木偶则多用于配角或龙套。演出多为传统剧目,但并非全本,往往只选择其中精彩的、动作性强的、适宜夸张表现的一折或一个片段,重在突出卸甲木偶戏独特的表演魅力。卸甲木偶戏艺人需同时掌握“手上功”(操纵木偶)、“嘴上功”(口嗓子)、“脚上功”(武场音乐)。操纵木偶表演必须做到“稳”、“正”、“平”。“整个舞台一肩挑,一人能演一台戏”,它贴近生活,贴近群众,韵味无穷。……[详细]
宝应淮剧
  淮剧,又名江淮戏,源于清代,流行于江苏、上海和安徽部分地区。清代以来,流行于淮安和扬州等地。最初的淮剧多为民间生活小戏,其主要唱调是在门叹词、香火调和部分民歌小曲基础上发展而成的〔淮调〕(后称〔老淮调〕)。后受徽戏和京戏影响,移植演出了一些表现历史生活的大戏,因需扎靠、打把子,故称“靠把戏”。在唱腔上,相应吸收了徽戏的唱腔加以变化,创造了〔靠把调〕(又称〔老徽调〕)。后又在香火调的基础上,创作了采用二胡伴奏的一些新调,因二胡用琴弓拉奏,故名〔拉调〕。淮剧唱腔除以上主要唱调外,尚有〔南昌调〕、〔淮悲调〕、〔春调〕、〔十字调〕、〔下河调〕、〔叶子调〕等腔调。以及部分来自民歌小曲的调子,如〔磨房调〕、〔补缸调〕、〔跳槽调〕、〔八段锦〕、〔蓝桥调〕等。伴奏乐器有二胡、三弦、扬琴、笛、唢呐等;打击乐器……[详细]
  仪征跑驴舞,第一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传统舞蹈类项目。《跑驴舞》产生于清朝道光年间,是一种欢乐喜庆的民间舞蹈,距今已近200年左右,流传至今。其舞蹈形式多样,有二人转、多至10人的组合,主要舞蹈形式是大、小秧歌结合的表演,场面热闹风趣,深受群众欢迎。舞蹈中夹有歌曲及表演,有二人对唱,问答式的唱法,组合集体唱,内容丰富,亦可即兴创作。歌词内容涉及民风民俗、好人好事、婚姻家庭、时事政治、科普知识,表演风格夸张、逗趣、幽默、诙谐,是民间生活的再现。……[详细]
  宝应三人花鼓​​​​​​​,第一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传统舞蹈类项目。《三人花鼓》,始于元末明初,盛于清末民初,是由凤阳花鼓演变而来,又称“花鼓灯”,流传于扬州宝应北部乡村,在黄塍地区尤为盛行。它将舞蹈、演唱和锣鼓音乐,情节性、情绪性完美地结合在一起,融技艺性、表演性于一身,舞蹈动感强,节奏铿锵有力,动作灵巧自如,身段韵味十足,队形变换频繁,表演场面炽热,演员情绪欢快激昂,唱腔粗犷高亢,演出气氛热烈奔放,充分展示了浓郁的地方特色。《三人花鼓》由三人表演,辅助演员五名,负责领唱、伴唱和打击乐伴奏。演出场地不限,田头、场头、庭院均可成为演出场所。表演的内容是表达人民期望政通人和、国泰民安、风调雨顺、人……[详细]
  宝应河蚌舞​​​​​​​,第一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传统舞蹈类项目。宝应蚌舞俗称“歪歪精”舞,独具水乡特色,是一种用竹子、彩纸扎成蚌壳形状为道具,由演员扮演角色,通过跑、滚、翻等动作来表现故事情节的一种民间舞蹈。20世纪80年代,“蚌舞”被收入《中国民族民间舞蹈集成·江苏卷》中,并称“苏州太仓县的‘蚌壳灯’和扬州宝应县的‘蚌舞’在苏南、苏北较有代表性。”“蚌舞”共分七小节,包括蚌仙出场;祖孙二人出场;寻找捕物;围绕“擒蚌”展开一系列趣斗;蚌仙被老渔翁和小渔童擒获;蚌仙与小渔童相伴成趣;大团圆。“蚌舞”常用的乐器有大锣、钹、小锣和堂鼓。宝应蚌舞融入了多种艺术表现手法,是水乡地区最为普及的民间文化形式……[详细]
  从新石器时期,宝应就有先民在这里耕种、生息。劳动创造了美好家园,也蕴育了宝应民间歌谣。自有文字记载以来,历朝历代均有咏歌的相关记载,唐李白在盘桓宝应途中就留下了“歌咏徐安宜”的诗句。明、清时期,宝应民歌十分兴盛,《安宜县志》载道:“高宝歌台上千首”。到了清末、民国时期,水患不断,灾民将劳动号子编成民间小调用于外出乞讨和用于敬神祭鬼的各种香会、庙会时的娱人娱神。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时期,民歌得到空前发展,它成为教育人民,鼓舞士气的有力工具。上个世纪六十年代,互助组、合作化让宝应民歌进入鼎盛时期。宝应民歌源于当地群众为在繁重的体力劳动中提高情趣、解除疲乏、表达情感而产生的劳动号子。宝应民歌有劳动号子(包括秧歌号子、车水号子、吆牛号子、打硪号子、撑船号子、跳担号子、捕鱼号子等)和民间小调多种形式,题……[详细]
  夏集车水号子,第一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传统音乐类项目。夏集车水号子源于劳动者车水劳作,作为一种民间文艺形式,成形于明清,兴盛于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及当代。其曲调拙朴,歌词通俗,是贴近自然的原生态“天籁”之音。夏集车水号子表演者亦锣亦鼓,边敲边唱,形式活泼,节奏多变。经历千年的历史沉积,流传下几百首脍炙人口的号子,分别被收入《扬州歌谣谚语集》和《中国民族民间器乐曲集成·江苏卷》。夏集镇著名民歌手郑诚,以一曲《绣兜兜》参加全国第二届民歌民舞汇演,获得高度评价,后由著名歌唱家雪飞灌成唱片,流传海内外。近年来,专业音乐工作者根据车水号子的音乐元素和表演形式创作了不少文艺作品,多次在省、市重大演出活动中获奖,深受好评。……[详细]
  曹甸十番锣鼓,第一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传统音乐类项目。曹甸“十番锣鼓”源于宫廷昆曲音乐,融演奏、演唱、打击乐为一体,是一种独特的文艺形式。清朝末期,曹甸民间词曲家杨雨亭在以乐会友中学习十番锣鼓的曲牌音乐和演奏技巧后,回镇组成“同天乐”演奏班子。经传授,曹甸相继建起了四支十番锣鼓演奏队。每逢元宵灯会、农历三月十八的“都天庙会”、定善禅寺的清明庙会及盛大节日庆典时,曹甸四支十番锣鼓队伍都隆重登场,或坐式演出,或行走演出,气势浩大,场面壮观。1939年,因日寇侵占,“十番锣鼓”演出被迫停止。宝应城解放后,十番锣鼓的队伍纷纷恢复,活跃于街头巷尾,且活态传承至今。……[详细]
  黄塍跑马阵是一种由舞者腰系竹马,手执马鞭,扮作各种角色,奔腾跳跃,通过各种组合阵势来表现主题内容的传统民间舞蹈。黄塍跑马阵为群舞,跑阵的28人分两队,由头旗、二旗各领一队,跑出元宝阵、一字长蛇阵等40多种阵法。说唱队8人,于跑阵间隙即席演唱。乐队5人,负责打击乐伴奏和唢呐吹奏。经历代传承,“跑马阵”多有变化,内容初为刘细君和亲,后附会为昭君和亲,并增设了“马保子”“骚辣子”两个人物。黄塍跑马阵与当地民俗紧密结合,演出之外又有“起灯”“落灯”两项仪式,寓意为百姓人家送去祝福和吉祥。黄塍跑马阵是舞蹈,也是风情,体现了宝应人民非凡的想象力和文化创造力,保存了珍贵的历史文化记忆,具有特别的意义。……[详细]
  应捶藕和鹅毛雪片制作技艺宝应捶藕和“鹅毛雪片”制作技艺流传于“中国荷藕之乡”——江苏省宝应县。这里呈独特的古海湖浅沼泽平原地貌,湖荡密布,自古以来盛产荷藕。藕制品制作技艺同生共长,渊源流长。捶藕最早记述见于唐代医家孙思邈的《千金要方》,明朝宝应捶藕成为御膳,千百年来,为地方独有传统名肴;“鹅毛雪片”是宝应藕粉的专称,清朝一直为皇室贡品,历史上被称为古运河上的“三元及第”之一,闻名天下。宝应捶藕是传统藕菜的极品之作,它综合运用煮、浸、炸、蒸、勾芡等多种烹饪手法,煮藕的时间、切片的大小、油炸的火候、勾芡的运用都有严格的要求,特别是藕片的捶拍既要粉入藕骨,又不失藕形,使松脆的藕质既酥软又有韧性,很见操作者的功力,外地厨师很少染指。鹅毛雪片古人总结为“捣藕于石舀中,以布滤其汁,及其澄清,取下淀之粉晒……[详细]

全部宝应县民俗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