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江苏省 > 宿迁市 > 宿豫区民俗文化

宿豫区十大民俗文化

项羽传说
  项羽传说主要区域分布在江苏省北部项王故里宿迁市的宿豫区、宿城区,其他以及徐州、淮安、连云港等地。另外,山东、安徽、河南等周边县、市也流传关于项羽的传说。西楚霸王项羽,名籍,字羽,公元前232年出生于下相(今宿迁)梧桐巷,项羽力能扛鼎,才气过人,是秦末重要的反秦领袖之一。流传在宿豫的项羽传说系列故事基本上以史实为中心,以司马迁“项羽本纪”为原本,以项羽英雄气盖世的一生传奇如霸王举鼎、少年立志、揭竿而起、破釜沉舟、巨鹿之战、鸿门宴、楚汉相争、垓下之战、四面楚歌、霸王别姬、自刎乌江等故事为主线组成。用叙事方式讲述项羽威武、刚烈、仗义、叱咤风云的英雄气概以及柔肠多情的情怀,在民间广为流传。项羽是一位历史英雄,他英勇奋战的一生为推翻秦王朝奠定了大局。同时他的最后结局也非常悲壮,留下千古流唱的慷慨悲歌“……[详细]
顺河舞龙
  一、简介“龙”是华夏民族世代崇拜的图腾,先人把“龙”看成能行云布雨、消灾降福的神奇之物。早在汉代就有舞“龙”的记述,尤其是在节庆、贺喜、祝福、驱邪、祭神、庙会等期间,舞“龙”成了人们表达良好祝愿、祈求人寿年丰必有的形式。顺河舞龙是广泛流布于宿迁市宿豫区的一项传统民间集体舞蹈,早在清末顺河一带民众已形成舞龙队,经过长期的发展,其集武术、鼓乐、戏曲和艺术于一身,动作千变万化,配以龙珠及鼓乐,深受广大群众喜爱。二、历史渊源龙在历史文籍的记载0现的时间很早,而且舞龙含“祈年”的意思,古代先民在农业生产中对自然现象缺乏科学知识,他们幻想龙是管雨的,想以舞龙来祈求神龙,以保风调雨顺、五谷丰登。舞龙表演,种类繁多,各具特色。常见的有火龙、草龙、人龙、布龙、竹叶龙、板凳龙、滚地龙、大头龙等近百种。扎制的龙节……[详细]
侍岭舞狮
  舞狮,是深受我国人民喜爱的一种民间舞蹈,清朝末年传至苏北一带,在宿豫区侍岭艺人的积极推广传播下,在侍岭尤为盛行。后影响愈大,传播到周边宿城、沭阳、泗洪、泗阳等地区,流布于徐州市新沂、睢宁、铜山等周边地区。后虽经战乱,舞狮的表演与发展受到一定程度影响,但经侍岭镇民间艺人努力,始终保存下来。历经百年,经数代人继承与创新,形成了一套以热烈、惊险为主要艺术特色的“北狮表演套路”,在省市多次表演中获奖,声名远播。侍岭苗庄舞狮,一般是二人合作扮一头大狮子,俗称太狮;一人扮一头小狮,俗称少狮,另一人扮武士。逗狮人手拿绣球作引导,并先开拳踢打,翻腾跌扑,以诱引狮子起舞。狮子表演前和表演过程中,都要放鞭炮为狮子助威。劈哩啪啦一阵鞭炮响过,烟雾腾腾中狮子随着锣鼓点的轻、重、快、慢,忽而翘首仰视,忽而低头回顾,忽……[详细]
三月十五来龙庵庙会
  来龙古寺,一座曾远近闻名的苏北名寺,始建于明代,距今已有近600年历史。关于这座古寺,民间有着许多传奇故事。一代佛教大师燃灯和尚圆寂后成为肉身干尸,众徒将其供奉于殿内。百姓为敬仰大师,把燃灯和尚诞辰的3月15日作为来龙庵庙会日,一直到1964年的“文革”时期的破四旧时干尸被焚烧,庙宇被拆除,庙会一度中止。2005年浙江东阳灵山寺住持释刚如应众人倡议,在来龙镇区西面出资恢复重建来龙庵(更名为来龙古寺),建成燃灯大师供奉殿、厢房围墙,并开工建设大雄宝殿等庙宇,2007年张家港香山寺住持法禅法师续建大雄宝殿落成,此后来龙古寺开始恢复性建设,规模日趋扩大,2006年3月15日来龙庵庙会正式恢复。早期庙会仅是一种隆重的祭祀活动,随着经济的发展和人们交流的需要,庙会就在保持祭祀活动的同时,逐渐融入集市交……[详细]
宿迁柳琴戏
  一、简介因柳琴戏与泗洲戏、淮海戏同源于清代中叶的“拉魂腔”,后经不断改良,演变发展而来,故常称其“拉魂腔”,也有的地方称“拉呼腔”、“拉后腔”等。主要分布在苏、鲁、豫、皖毗邻的大部分地区,“拉魂腔”剧种的不同流派在自身发展中,形成了不同的地方风格,上世纪初正式定名为柳琴戏。其在宿迁的发展,距今约250多年的历史。宿迁柳琴戏以宿豫皂河为中心,经过历代民间艺人的“口授心传”,得以广泛传播,成为流行于宿迁地区的代表性地方戏之一。柳琴戏主奏乐器为柳叶琴。念白吸取了京剧的发声办法,在充分表现地方方言的基础上,使语言表达更形象生动,表演行式朴实、粗犷、通俗易懂、乡土气息浓厚。二、历史沿革柳琴戏起源于清乾隆年间,其源头根据《江苏戏曲志·柳琴戏志》中说法有三种,被人们普遍认可的一种说法是:它源于苏北的太平歌……[详细]
苏北琴书
  一、简介苏北琴书亦称“打扬琴”或“打蛮琴”,是以宿迁方言说唱的一种曲艺形式。它源自明末清初的民间小调,清道光年间(1821年)形成于宿迁一带,并不断向周边地区传播和发展,广泛流布于苏北宿迁、淮安、徐州、连云港以及皖东北、鲁东南等地区。苏北琴书属板腔体,分1人、2人或多人说唱,乐器有坠胡、扬琴和木板,唱腔优美、音乐和谐、说白自如,其代表数目达100多部,曾先后出版发行唱片5000万张,磁带3000万盒,VCD光盘4000万盘,深受广大群众的喜爱。二、历史沿革苏北琴书亦名宿迁琴书,民间惯称“打扬琴”或“打蛮琴”。苏北琴书源自明末清初的民间小调,清道光年间,形成于宿迁地区,当时称为“打扬琴”。到同治年间较有影响的琴书艺人是李义成。据《中国曲艺杂志、江苏卷》、《淮阴市曲艺志》和《宿迁市曲艺志》记载:……[详细]
大兴旱船
  一、简介“旱船”本意陆地上的船,因其外观妆扮花俏又常称“花船”。跑旱船(或玩花船)是江苏省宿迁地区广为流行的一种传统民间舞蹈。大兴旱船最具代表性,距今已有400多年的历史。它源于大旱年间当地百姓祭祀求雨的一种形式,同时也蕴含了当地群众对往日渔民生活的怀旧。大兴旱船分单船、双船和多船表演,以舞为主、说唱为辅,形象地塑造行船时的动作情景。因其唱词诙谐,表演滑稽,场面热闹而倍受当地群众喜爱。二、历史渊源大兴旱船伴随着宿迁的庙会、乡会、民俗节日,长期存在并不断发展,成为群众自娱自乐的主要民间文艺形式,其历史悠久,传播广泛。据史料记载,明朝以前,在宿迁城东约20公里的大兴一带,北有白鹿湖、南有仓基湖,水网密集,泛舟捕鱼是当地老百姓的主要生活。明末清初,仓基湖因黄河泛滥渐淤成田,康熙二十六年(1687年……[详细]
大兴吹打乐
  宿豫大兴吹打乐是在民间的婚丧嫁娶及各种庆典、岁时节庆活动中演奏的一种民间艺术形式。该项目主要分布在大兴镇,活动于宿豫区、宿城区、泗阳、沭阳、泗洪、新沂、淮阴等地区。大兴镇位于宿豫区城东18公里处,宿泗路、兴张路贯穿其境,交通便捷,经济繁荣,生活富裕,社会文明,有着1600多年历史的古镇。大兴吹打乐以殷、鲍班子为代表,两支会班子各10—16人组成,演奏中“文、武”场配合默契,连续演奏数小时不觉累,演奏曲牌常新常换。根据殷家吹打乐班子老艺人回忆,殷家吹打乐班子已相传170余年。大兴民间吹打乐经过多年的发展演变,已形成了一种普遍、实用、极具地域特色的演奏风格。它音质纯正,音色宏亮,“气足音满”,既具有节奏鲜明,粗犷豪放的特点,又有苏北平原韵律优美、曲调流畅的特征,其中小堂鼓演奏是大兴民间吹打乐的一……[详细]
徐家杂技
  徐家杂技是融杂技、魔术、马戏为一体的高难度技艺表演,它产生于19世纪末期,在最初融睢宁杂技与建湖十八团杂技于一体的基础上,经徐家几代人多年传承发展,形成了独特的表演艺术,深受观众欢迎。徐家杂技团培训基地在宿豫区顺河镇,属宿豫区座下镇。该镇地处的京杭大运河之旁、北依马陵山,其宿新路、宿沭路、宿泗路环绕穿城而过。该杂技起源于民间,来源于生活,农民农闲、田间均可表演比试,所以学起来比较容易,传承比较方便。其节目既可舞台演出,又可广场演出,有不少杂技节目能将单纯的杂技技巧赋予生活情绪,更具可看性。在传承中较好地体现了南派杂技特点,即集柔、美、险于一体,节目变化多端,轻捷柔软,绰约多姿,寓高难动作于轻松之中。它的节目内容丰富,主要分为跟头类、顶功类、力量型、技巧型、硬功型、柔功型等六类。徐家杂技经过多……[详细]
丁庄大菜制作技艺
  丁庄大菜又名黄花菜,其栽培加工制作技艺在宿豫区丁嘴镇流传已有1800年历史。目前,主要分布在丁嘴、大兴、仰化、关庙等乡镇。该产品身条粗壮、干而光亮、肉厚味鲜、营养丰富,为干蔬菜中的珍品,可烹饪出十多个花色品种的热冷菜。2007年12月,该项目被市政府公布为市级非遗名录项目。丁庄大菜制作技艺主要是将该地区种植出的黄花菜通过人工采摘、蒸馏、晾晒、精捡、存储等主要工艺流程加工制作而成。丁嘴的金针菜栽培技术好,蒸制加工技术精,生产出的黄花菜质量佳,畅销海内外,尤其在东南亚地区久负盛名。1910年该产品参展于南洋劝业会,1938年参展于巴拿马国际博览会并荣获金奖。上世纪九十年代丁庄大菜是江苏省著名的优质土特产,其产品供不应求。因丁庄大菜是多年生草本植物,土地亩产经济效益不高,又受产量低及雨天烂菜严重等……[详细]

全部宿豫区民俗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