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江苏省 > 宿迁市 > 宿豫区民俗文化

宿豫区民俗文化介绍

  面塑是宿迁民间传统手工艺术,主要发源于宿豫区大兴镇。面塑手艺人用面粉、糯米粉为主料,甘油、蜂蜜等为辅料,用各色颜料调成不同色彩面团,用手和简单工具,塑造出各种栩栩如生的作品。面塑主要制作摆件、挂件、人物肖像、彩蛋面塑、传统人物等手工艺品。目前,区文旅局会同宿迁技师学院成立面塑传承基地,将以面塑第四代传承人高恩奎老师为领头人,通过政、校、企三方合作,把面塑传承基地建设成为具有教学、培训和社会服务三大……[详细]
  根艺根雕是宿迁重要的民间工艺,清代中期宿迁的文人雅士对根艺的制作和收藏颇具规模。近几年,宿迁的民间根艺制作者在张大志、王良才、周永文、陈超等人的带领下,多次参加国家、省、市汇展,多人获奖。目前,宿豫区代表性传承人周永文的根艺作品先后发表在《宿迁晚报》、《宿迁日报》、《扬子晚报》、《宿豫文艺》、《艺术世界》等报刊杂志上,受到各大新闻媒体的关注,多件作品被各地艺术馆收藏。……[详细]
  宿豫民间剪纸是一种乡土艺术,其历史悠久,源远流长,分布于全区大部分乡镇。宿豫剪纸主要取材于人们的日常生活,内容有人物、花鸟、虫鱼、瑞兽、神话传说、民间故事、生活场景、山村小景以及一些象征和寓意福、禄、寿、喜、财的各种物象。剪纸制作过程通常是剪纸艺人先进行构思,然后用铅笔绘图,作品成熟后再动手制作。剪纸用途广泛,用于实际生活的大多是剪花样,如鞋花、帽花、肚兜花、枕皮花、帐围花、荷包花以及各种服饰花样……[详细]
  宿豫烙书画是独特的书画创作方式,就是用烙笔在优质的板材、纸张、皮革、布料上进行书画创作的一种艺术形式。无需用墨,而是以高温代墨,让“墨韵”在上述材料上自然生发出来,不仅有浓、淡、深浅的变化,还要求作者要有“意在笔先”的书法基础。因此,一件成功的烙书画作品需要书写者炉火纯青的烙烫技艺和深厚的书画功底。烙书画作品古朴、雅致、精巧、美观,宜藏宜携,是收藏、装饰、馈赠的理想艺术品。目前,第四代传承人颜士昌……[详细]
  泥塑是宿迁民间传统手工艺术,主要发源于宿豫区来龙镇。泥塑艺人用当地的粘泥捏制一些诸如鸡、猴、牛、狗、猪等玩具摆件,凉干后彩绘。当地的大人们在制作泥人,村里的一帮小孩也跟着捏一些小动物、小房子和一些农具等。泥塑主要制作摆件、挂件等手工艺品,其“搓印甩拉以手为模、捏粘挤压以指达意”独到的捏塑工艺技法日趋成熟,已形成宿迁泥塑特有的表现形态。泥塑代表性传人郝钧通过长期实践总结出一套完整的制泥工艺,采集当地……[详细]
  陆集粉皮制作技艺有2000多年的历史,主要分布在宿迁东南8公里处的陆集镇。该制作技艺主要以颗粒饱满、无蛀虫的绿豆为原料,经过水磨、吊渣、沉淀、调汁、加温、研制、旋转、揭皮等流程制作出的薄如蝉翼、微黄、透明、有韧性的圆形粉皮。该粉皮口感顺滑、筋拽,可搭配其它荤、素菜,烧、炒、炖、凉拌等多种烹饪方法皆宜,深受人们喜爱。……[详细]
  丁庄大菜又名黄花菜,其栽培加工制作技艺在宿豫区丁嘴镇流传已有1800年历史。目前,主要分布在丁嘴、大兴、仰化、关庙等乡镇。该产品身条粗壮、干而光亮、肉厚味鲜、营养丰富,为干蔬菜中的珍品,可烹饪出十多个花色品种的热冷菜。2007年12月,该项目被市政府公布为市级非遗名录项目。丁庄大菜制作技艺主要是将该地区种植出的黄花菜通过人工采摘、蒸馏、晾晒、精捡、存储等主要工艺流程加工制作而成。丁嘴的金针菜栽培技……[详细]
  徐家杂技是融杂技、魔术、马戏为一体的高难度技艺表演,它产生于19世纪末期,在最初融睢宁杂技与建湖十八团杂技于一体的基础上,经徐家几代人多年传承发展,形成了独特的表演艺术,深受观众欢迎。徐家杂技团培训基地在宿豫区顺河镇,属宿豫区座下镇。该镇地处的京杭大运河之旁、北依马陵山,其宿新路、宿沭路、宿泗路环绕穿城而过。该杂技起源于民间,来源于生活,农民农闲、田间均可表演比试,所以学起来比较容易,传承比较方便……[详细]
  项羽传说主要区域分布在江苏省北部项王故里宿迁市的宿豫区、宿城区,其他以及徐州、淮安、连云港等地。另外,山东、安徽、河南等周边县、市也流传关于项羽的传说。西楚霸王项羽,名籍,字羽,公元前232年出生于下相(今宿迁)梧桐巷,项羽力能扛鼎,才气过人,是秦末重要的反秦领袖之一。流传在宿豫的项羽传说系列故事基本上以史实为中心,以司马迁“项羽本纪”为原本,以项羽英雄气盖世的一生传奇如霸王举鼎、少年立志、揭竿而……[详细]
  宿豫大兴吹打乐是在民间的婚丧嫁娶及各种庆典、岁时节庆活动中演奏的一种民间艺术形式。该项目主要分布在大兴镇,活动于宿豫区、宿城区、泗阳、沭阳、泗洪、新沂、淮阴等地区。大兴镇位于宿豫区城东18公里处,宿泗路、兴张路贯穿其境,交通便捷,经济繁荣,生活富裕,社会文明,有着1600多年历史的古镇。大兴吹打乐以殷、鲍班子为代表,两支会班子各10—16人组成,演奏中“文、武”场配合默契,连续演奏数小时不觉累,演……[详细]
  皂河龙王庙会是每年农历正月初八、初九、初十这三天为庙会之日,人们在江苏省宿迁市宿豫区皂河敕建安澜龙王庙祭祀水神,祈求平安的一种大型民间祭祀及民俗商贸活动。该庙会起源于明孝帝弘治八年(1495年),后经康熙、乾隆皇帝南巡数次驻跸于此,使龙王庙会更是名声大振。每年届时都有众多善男信女,纷纷前来烧香拜佛,祈福纳祥。数百年来,岁岁如此,从未间断过,可谓江苏地方一大民俗景观。【历史渊源】皂河正月初九庙会,起……[详细]
  一、简介“旱船”本意陆地上的船,因其外观妆扮花俏又常称“花船”。跑旱船(或玩花船)是江苏省宿迁地区广为流行的一种传统民间舞蹈。大兴旱船最具代表性,距今已有400多年的历史。它源于大旱年间当地百姓祭祀求雨的一种形式,同时也蕴含了当地群众对往日渔民生活的怀旧。大兴旱船分单船、双船和多船表演,以舞为主、说唱为辅,形象地塑造行船时的动作情景。因其唱词诙谐,表演滑稽,场面热闹而倍受当地群众喜爱。二、历史渊源……[详细]
  一、简介苏北琴书亦称“打扬琴”或“打蛮琴”,是以宿迁方言说唱的一种曲艺形式。它源自明末清初的民间小调,清道光年间(1821年)形成于宿迁一带,并不断向周边地区传播和发展,广泛流布于苏北宿迁、淮安、徐州、连云港以及皖东北、鲁东南等地区。苏北琴书属板腔体,分1人、2人或多人说唱,乐器有坠胡、扬琴和木板,唱腔优美、音乐和谐、说白自如,其代表数目达100多部,曾先后出版发行唱片5000万张,磁带3000万……[详细]
  一、简介因柳琴戏与泗洲戏、淮海戏同源于清代中叶的“拉魂腔”,后经不断改良,演变发展而来,故常称其“拉魂腔”,也有的地方称“拉呼腔”、“拉后腔”等。主要分布在苏、鲁、豫、皖毗邻的大部分地区,“拉魂腔”剧种的不同流派在自身发展中,形成了不同的地方风格,上世纪初正式定名为柳琴戏。其在宿迁的发展,距今约250多年的历史。宿迁柳琴戏以宿豫皂河为中心,经过历代民间艺人的“口授心传”,得以广泛传播,成为流行于宿……[详细]
  来龙古寺,一座曾远近闻名的苏北名寺,始建于明代,距今已有近600年历史。关于这座古寺,民间有着许多传奇故事。一代佛教大师燃灯和尚圆寂后成为肉身干尸,众徒将其供奉于殿内。百姓为敬仰大师,把燃灯和尚诞辰的3月15日作为来龙庵庙会日,一直到1964年的“文革”时期的破四旧时干尸被焚烧,庙宇被拆除,庙会一度中止。2005年浙江东阳灵山寺住持释刚如应众人倡议,在来龙镇区西面出资恢复重建来龙庵(更名为来龙古寺……[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