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四川省 > 凉山州 > 美姑县民俗文化

美姑县十大民俗文化

彝族克智
  彝族口头论辩“克智”是彝族民间在婚礼、丧葬、节庆等1场所以主客双方论辩手临场演述的一种诗体口承文学,是彝族民间语言艺术中内容最丰富、形式最灵活,最具知识性、趣味性、娱乐性、竞技性的文化形式。其表现形态为甲、乙双方论辩手以说唱诗歌或辞赋,互相辩驳、盘古论今,最终以达“穷百家之词,困众人之辩”者获胜。【产生年代】彝族“克智”论辩是在婚礼、丧葬、送灵归祖等1场所演述和发展的口承文学式样,具有悠久的历史,被誉为“最具魅力的民间文化”。彝谚道“不张一弓岂能成英雄,不调一事岂能成德古,不说克智岂能成智者”,自古以来,彝族民众十分珍视“克智”论辩,并代代相传。远在彝族母系社会的石特俄特时代,兹尼石色著名的“三难史勒俄特”的智慧之谜,便初具了口头论辩的形式。两千多年前,彝族社会由狩猎时代进入了农耕时代,当时……[详细]
凉山彝族传统民居营造技艺
  彝族穿斗式榫卯结构建筑是在“井干式”基础上,吸收了抬梁、穿斗等建筑文化而形成的一种建筑形式,以精湛的工艺,浓郁的民族风格,堪称彝族建筑的典范。历史上,主要分布于川、滇、黔、桂四省区的彝族民间,现今主要分布在四川省凉山州美姑、甘洛等彝族腹心地。考古表明,“井干式”壁体和“干栏式”构造相结合的形式是彝族早期的重要的建筑形式。秦汉以后,抬梁式建筑开始影响西南夷地区,特别是明、清在彝区实行土司制度,加强了彝汉文化的交流。“井干式”结构逐步消失,抬梁式、穿斗式结构建筑在彝区开始流行。穿斗式榫卯结构建筑,屋顶为“人字形”斜坡瓦板房,墙壁多为土墙或砖,室内分上下两层,上层多为三、五、九、十一层不等的穿枋,下层依据主位、客位、活动区不同的功能,以柱与板壁镶嵌的方式装饰。彝族传统建筑既不用现代化工具,又无施工……[详细]
婚俗(彝族传统婚俗)
  以凉山腹心地美姑县为代表的彝族婚俗礼制,以其古老、独特的习俗,成为不可多得的文化景观。据彝族史诗《勒俄特依》记载,彝族先民曾历经了“只知有母,不知有父”的母系社会时期,史尔俄特为寻找父亲,历经磨难,在兹尼史色的教导下,娶妻婚配,步入生子见父的父系时代。彝族婚俗内容极其丰富、独特别致,不论是婚姻选择、闹婚、节食节水、泼水、背新娘,还是赛克智、哭嫁等古老传统,都具有广泛的影响和独特的价值。彝族婚姻的缔结,不仅是一家一户的个体行为,而且上升为整个家族、姻亲、邻居等关联的集体行为,也是一个民族文化传播与接受的过程。婚礼过程是彝族文化的大展示和演绎,不论是穷古博今、互难才学的“克斯”、“克智”、“佐”等口头演述,还是优美动听的“牛牛伙”歌诗传唱,还是抒发离愁别绪、反抗包办婚姻的哭嫁等传统,抑或充满娱乐……[详细]
凉山彝族 “尼木措毕”祭祀
  一彝族历史文化源流与火葬达“尼木措毕”仪式的传承彝族是远古西北氐羌人在南下到金沙江流域后,在长期历史发展过程中与西南土著部落不断融合而形成的民族,彝族文化与远古氐羌文化一脉相承。其文化特征还表现在如下诸多方面:巫鬼崇拜、父子连名制、氏族命名方式、服饰习俗、崇虎观念等,这些文化传统都为彝人世代所承续。彝俗行火葬,自古亦然。先秦汉文古籍载古羌人火葬“燔而扬其灰”的实况,与唐宋至明清的彝族之火葬,犹甚相似。唐代的南诏王室属乌蛮也行火葬,并且是进行火葬之后,要将亡者遗骸余骨捡起装在一个骨灰罐里,再埋入地下,其上复压一块“三台八方”的石头球柱。明清之际,火葬犹盛行彝地。与火葬相沿的安灵、送灵仪式活动也频频见于汉文史志。滇、黔彝族火葬一直延续到十九世纪末,川、滇大小凉山至今仍行火葬,尤其在美姑这样的彝族……[详细]
彝族服饰(义诺彝族服饰)
  彝族服饰与其他民族的服饰一样,是人们适应自然、生存发展的需要而产生的,其历史源远流长。彝族文献有“弹毛擀毡阿约阿先来发明,纺线织线濮嫫尼依来发明,裁衣缝衣觉觉伍支来发明,制金打银阿合来发明,头盔铠甲吉博尔惹来发明”的记载。在汉文献中,有关彝族服饰最早记载见于《华阳国志?南中志》:“夷人大种曰昆,小种曰叟,皆曲头、木耳、环铁、裹结,无大候王。”唐以后记载就越来越多,陈鼎《滇黔游记》载“夷妇纫叶为衣,飘飘欲仙。叶似野栗,甚大而软,故耐缝纫,具可却雨。”《蛮书》(唐)途程第一云:“邛部台登(今凉山西昌、冕宁一带)中间,皆乌蛮也。妇人以黑缯为衣,其长曵地。”《南诏野史》(下)载“黑倮倮,……男挽发于耳,披毡佩刀,妇人贵者衣套头衣,方领如井字,无襟带,自头罩下,长曵地尺许,披黑羊皮,饰以铃索。”宋代彝……[详细]
毕摩绘画
  彝族毕摩绘画是由彝族祭司毕摩画在纸张或兽皮、树皮、竹简、石头、木板等载体上的图画,是一种通过绘画与文字相互配合的形式来叙述故事、塑造形象、抒发情感、反映历史生活、表达志向和愿望的艺术体系,是彝族远古绘画艺术的“活化石”,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产生年代】毕摩绘画是毕摩在其文献和毕摩仪式中使用的重要造型艺术之一,具有悠久的历史。毕摩是彝族远古“政教合一”时期的部落酋长,后来逐步蜕变为专掌祭祀、载史、占卜之职的祭司,同时也是是彝族民间唯一掌握着系统的原始绘画艺术与文字的人物。据《彝族源流》载,早在艾哺时代,“艾哺好女根,传到娄师颖……心里想知识,口里讲知识,手里写知识。连写在锦上,锦上花琅琅,书卷好比日生辉,图画好比月生光。”彝文典籍《苏颇?梅亥苦苏》载:“唐支用彝经,兴了祭祀礼。额氐驾崩时,候荣……[详细]
彝族毕摩音乐
  毕摩文化起源于原始母系氏族时期,毕摩最早是古代彝族社会的祭司和部落首领,具有崇高的威望与地位,其文化源远流长。《华阳国志?南中志》载“夷中有桀黠能言议屈服种人者,谓之耆老,便为主。议论好譬喻物,谓之夷经”。《西南彝志》载的“歌师”制度也表明了远在两千年前就有身负签筒、手持响铃、摇着神扇的毕摩深入各户作毕的情况。【分布区域】毕摩音乐主要分布于大凉山美姑、昭觉、布拖等地和小凉山的峨边、马边等彝区,尤其以美姑县风格独特、内容丰富、形式多样而出名,美姑县境毕摩音乐又主要分布在拉马阿觉乡、合姑洛乡、苏洛乡、洒库乡、洛俄依甘乡、依果觉乡、巴普镇等毕摩世居的20余个乡镇。【基本内容】毕摩音乐是毕摩在仪式活动中以诵和唱的方式的来叙述故事、讲述历史、探究万物起源、塑造(包括鬼怪神灵等在内的)人物形象,借此抒发……[详细]

全部美姑县民俗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