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陕西省 > 西安市 > 高陵区民俗文化

高陵区十大民俗文化

关中皮影
  关中皮影源于汉代,最初用纸板制作,宋代以后开始用牛、羊、驴皮制作。根据戏文设计形象,精选上好驴、牛、羊皮经刮、刻、染、罩、熨、缀六道工序而成。关中皮影既继承了汉画像石刻的传统,又发挥了宋院体绘画之长,运用洗炼的轮廊造型、夸张的装饰纹样、疏密虚实相间的处理手法、缜密精细的雕镂功夫,表达剧中人物的相貌、身份、衣着和性格,达到形神兼备的艺术效果。关中皮影曾在全国旅游纪念品展览评比会上荣获优秀奖,并远销美国、西欧、东欧、东南亚等国家和地区。……[详细]
高陵洞箫
  高陵洞箫是一种汉族民间音乐。陕西省非物质文化遗产第二批省级保护项目名录它是民间艺人胡道满在洞箫技艺上有所发展,能用洞箫充分的表达秦声,传达秦韵,他所独创的“双音代唱”和“喉音”两种吹奏技法丰富了中华音乐文化宝库。来历“双音代唱”吹奏法是把秦腔唱法的彩腔唱声和箫吹奏运气巧妙融合在一起,然后注入箫管,而发出的音乐效果,使洞箫低沉的声音突然放大,让听者产生错觉,如唢呐浑厚响亮,形成多支洞箫合奏的希声,又恰似梆笛声和板胡声一样豪迈粗犷,具有强烈的穿透震撼力;喉音就是在吹箫的同时,喉咙同时发声,“吼”唱一个旋律,与箫声形成和声,给人一种边吹边唱的感觉,显得格外的雄厚有力。胡道满洞箫继承和发扬了中国传统音乐艺术理论和优秀的传统演奏技法,把萧从单一的伴奏乐器中剥离而成为独奏乐器,变传统的低沉、苍凉、绵长的……[详细]
民间花灯纸扎技艺
  高陵区花灯纸扎手工艺已有150余年的历史。主要传承人为易有功。易有功的师傅名叫董西武,早年在高陵城隍庙内居住,随庙内60余岁花灯纸扎师傅学习扎制工艺13年。擅长麒麟灯、莲花灯、石榴灯及丧事纸扎用品的制作。并掌握了纸张处理的配方,这一配方能使一般白纸变厚、变硬。经这种配方处理过的花灯外观饱满、平整,风吹雨淋不易损坏,在高陵花灯界被誉为一绝。易有功19岁起便跟随县城隍庙花灯纸扎老艺人董西武学习手艺,深得师傅真传。其花灯纸扎制作的工艺流程依次为选材备料、扎骨架、糊纸、秘制配方处理纸面、配色、搭配装饰等6道工序:①选材备料。选扎骨架用的竹簧、竹皮、竹竿,竹竿要求亮洁无霉变;选麻纸,用于连接骨架的各个接头,要求韧性好,拉力强;准备白纸,以普通35克白纸最好;根据所扎对象准备油光纸、皱纹纸和普通纸;准备……[详细]
  曲子,又称清曲,是一种古老的以坐唱为主的民间曲艺形式,在关中又有“迷糊曲子”和“板凳戏”之称。高陵曲子起源于清咸丰年间,隆盛于民国时期。高陵曲子的表演形式以坐唱为主,七八个演员,各执三弦、二胡、板胡、斗嗡、四页瓦、碰铃等乐器,自伴自唱,自娱自乐。老艺人大多一专多能,身怀多种技艺。高陵曲子曲调丰富,在民间老艺人中有:“七十二大调、三十六小调”之说。以“月调、背弓调、五更调和金钱调”等四大调为最基本和最常用的。其中月调分:“硬月调、软月调、月尾调”;背弓调分:“前背弓调和后背弓调”;五更调分:“硬五更调、慢五更调和五更一串铃”;金钱调分:“大金钱、反金钱和跌落金钱调”。此外还有:“五更鸟、一点油、乐江、湘江、哭道情、放风筝、琵琶调、十里堆、司片、海调、满江”等大调也较为常用。小调曲牌有:“西京、……[详细]
  “洞箫”,简称“箫”。箫音低沉圆润,幽静典雅,适宜独奏和重奏。高陵洞箫也叫胡道满洞箫。20世纪70年代,胡道满在高陵县乃至省城西安都赫赫有名,正是他把洞箫艺术发扬光大。他的唱片至今保存在西安音乐学院的音乐资料室。胡道满(1909—1978),高陵县耿镇西村人。祖籍湖北省郧县,清同治年间父辈逃荒至高陵定居。自幼随父胡学忠学吹洞箫。青年时期,已能吹奏各种乐曲,尤其是传统曲牌,吹得出神入化。后参加当地群众组织的自乐班。每逢红白喜事,有求必应。足迹遍及高陵、临潼、长安、渭南等地。1933年,与本村好友去西安看戏,演出前,即兴在易俗社门前吹奏《雁落沙滩》《古城会兄》等曲目,剧场内外群众蜂拥围观,啧啧称赞,视为奇才。剧社领导人遂邀至剧场,热情招待,并让其在演出前上场吹奏,观众拍手叫绝。新中国成立后,胡道……[详细]

全部高陵区民俗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