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陕西省 > 渭南市 > 合阳县民俗文化

合阳县民俗文化介绍

  在五光十色、林林总总的中国饭食中,说饺子是食林骄子,怕是一点也不过分。无论是在招待贵宾的盛大宴会上,还是平头百姓日常生活的饭桌上,它都备受推崇,出尽风头。在合阳人的饮食民俗中,饺子也无可争议地成为宠儿。饺子在合阳人的口语里称为“煮角子”或“水饺”;如果是猪、羊肉做馅,则叫“疙瘩”。合阳饺子的形状最简单的是圆形面片放上馅子对折,边沿捏紧,形如半月;也有的在招待新女婿或重要客人时,把饺子沿捏成花边,增……[详细]
  线戏是合阳县独有的民间艺术,据传“始于汉而兴于唐,盛于明清”,历史悠久;它有自己专用的声腔—“合腔”(一度曾称“线腔”);它的偶人面部丰满,酷似唐俑;唱腔苍凉悲壮、慷慨激昂,展现了渭北人民粗犷豪放的性格特点。线戏剧目丰富,据传有五百本之多,且有大量艺人们即兴创作的“捎戏”,诙谐幽默,语言生动,富有生活气息。合阳提线木偶艺术团是专业艺术团体,此外还有三家民间班社,坚持经常演出。八十年代以来多次赴省晋……[详细]
  七夕节,也叫乞巧节。最早见著于东晋葛洪的《西京杂记》,“汉彩女常以七月七日穿七孔针于开襟楼,人俱习之”。这是古代文献中所见到的第一篇关于乞巧的记载,也是历史学家认为七夕节起源于汉代的重要论据。而织女与牛郎的故事则从春秋战国起流传,《诗经·大雅》有“跂彼织女,终日七襄;皖彼牵牛,不以服葙”的记述,足以说明七夕节在公元前五百多年已开始孕育,汉代予以普及,距今经历了二千五百多个春秋,是中国民间最古老的传……[详细]
  合阳县东雷村,地处黄河岸边,村东有个三官庙,旧时,当地船夫为了求神保佑航运平安,商贾求神保佑生意兴隆,于每年正月十四到十六举办庙会,唱戏酬神,闹社火,上锣鼓。每年正月初四、初五一过,村里的“积极分子”便开始动员人练锣鼓,寻觅带头人。若不答应,便拿来锣鼓在你家门口敲,或采取“车轮战术”,轮流去你家劝说,直到你答应为止,若还不答应,便在你家门口放一块厚木板,或垒几个碌碡,叫你开不得门,挑不成水,只得走……[详细]
  合阳民间唢呐是陕西省第三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主要分布在陕西省合阳县及其周边地区。合阳县地处陕西省关中地区东部,在夏商周三代,合阳为“有莘国”,春秋战国称西河,秦时置合阳邑,汉初设县至今。合阳历史悠久,传统文化深厚。古有莘国时代,以《关雎》为诗经开篇的代表作品,开创了爱情诗之源。人们在生产、生活中,追求美好,憧憬未来,以歌咏志,以曲杼怀,唱出心声,吟出情韵,创造了丰富的民族民间文化艺术,合阳民间唢……[详细]
  合阳跳戏是陕西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属于社戏性质,演出时没有唱腔,不用弦乐伴奏,只用大锣、大鼓、铙钹和唢呐,演出者用“说”和“吟”完成“唱”“白”任务,与观众沟通的主要方式是较机械的古代汉族民族舞蹈动作。跳戏剧目多为《三国演义》《水浒传》《西游记》《封神榜》《杨家将》等以武打见长的内容,也有如《玛瑙杯》一类的,被称作“文跳”。跳戏剧本台词简洁,雅俗共赏,多为四句七言。合阳跳戏也称“踏戏”或“杂……[详细]
  东雷上锣鼓仅存于合阳县坊镇东雷村。东雷村东临黄河,西接中雷村,南与太里村隔沟相望,北与百良镇岔峪口相接,位置在北纬35o13,东经110o21,在战国魏文侯17年(公元前429年)即有人口居住,因该村东临黄河,河水滔滔声如雷鸣而得名,又有一说因东雷上锣鼓伴随着人们的生产生活产生,因“擂”与“雷”同音,故村名为东雷。东雷村距合阳县城29.5公里,面积1.2平方公里,人口960人,原属伏六乡管辖,19……[详细]
  五圆鼓又称“打五圆”、“五子登科”,表演者要同时敲击一面大鼓四面小鼓(也有两面小鼓称为“打三圆”),伴有唢呐、大锣、小钗等乐器,打五圆共分引子、双凤朝阳(双锁呐)、打五圆、结尾四个部分,鼓手主要特技有缠项、单扫边、双扫边、对角线击、抛槌、转背击等,其槌法轻重有致,张驰得当,在音乐的节奏中,呈现出起伏、跌宕、顿挫的效果,给人以美的享受。……[详细]
  合阳提线木偶制作技艺是陕西省古老的汉族传统手工技艺,是陕西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合阳提线木偶戏俗称“线戏”“线胡戏”或“小戏”,它的音乐、唱腔、脸谱、偶人制作均独具一格。起源时间无确切的文献资料,据传“始于汉而兴于唐,盛于明清”。据1961年陕西省剧目工作室调查,清光绪年间合阳就有72家线戏班社,且流布到相邻的朝邑、澄城、大荔以及山西的芮城等地。合阳线戏有自己的一套脸谱,偶头制作工艺应该是与剧……[详细]
  合阳撂锣是陕西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主要活跃于陕西省合阳县黄河塬畔的西中雷和南吴人等村庄,是黄河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陕西省第二批升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合阳撂锣随着鼓点把锣抛至上方而得名,合阳撂锣只有—个基本动作,即边舞边走边将大锣抛向空中。表演分为“行进式”和“场地式”两种。行进式常和高跷、花杆、彩伞(即儿童花伞组成的队伍)等组成综合性民间舞队,在打击乐队的率领下浩浩荡荡的进行游乡转村表演。……[详细]
  郃阳提线木偶戏(又称“郃阳线胡”),地处渭南黄河之滨,与山西西部地区相邻,是中国北方提线木偶的独有之秀。明末清初,号称“关中八高士”之一的郃阳举人李灌(向若)对线戏的唱腔、音乐、剧目及木偶制作等方面作了较大改革,使其更趋于完整化、戏曲化。清乾隆、嘉庆、同治年间曾多次前往苏州、扬州、北京等地演出,影响极大。该剧种包含了提、拨、勾、挑、扭、抡、闪、摇等技巧和创造性的独有特技,赋予提线木偶以艺术生命,使……[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