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陕西省 > 汉中市 > 汉台区民俗文化

汉台区十大民俗文化

浆水面的传说
  相传在当年刘邦为汉中王时,汉中城南一户人家有三个儿子,老大、0都已成家立业,独自生活,唯有老三因幼年患病,拐熑沉艘惶跬龋只好跟两位老人住在一起,并在路边开了一家小面铺,以维持生计。可惜面铺生意清淡。一天,面铺里来了两位客人,要了两碗面条。恰巧这时菜已用完,没有东西制作臊子。但是两位客人又饥又渴,便让老三随便找点菜凑和着做成了面臊子。老三找遍了厨房,终于从一个瓦罐中找到了几片白菜。这时他才想起,几天前自己把几片白菜洗净后已经放在瓦罐里,后来又一不小心将热面汤倒进去了。现在拿出白菜一看,白菜已经有些发黄,还有一股酸味,幸好还没有怪味,于是老三就用这酸白菜。老三将面条煮好后,浇上这用酸白菜做成的臊子,忐忑不安地把两碗面端到了客人面前。不料两位客人吃后,竟然不约而同地都说这面条好吃,并要老三再来两碗……[详细]
汉中狮子舞
  汉代从西域引入狮子,随之产生狮子舞。它威武雄壮的形象,一直被人们推崇为吉祥的征兆。这种舞蹈同样在汉中较为流行。表演中以模拟狮子的动作、神态、刻画狮子的勇猛、矫健性格为主要内容。汉中流传的狮子舞,形式多样,风格各异。如西乡的火烧狮子,烟雾缭绕;洋县智果的狮子过关,以示吉祥(小孩从狮子口里进,尾巴出);南郑、略阳的高台狮子,威武惊险。特别是城固的狮舞别具一格,在情节性的叙事表演中,突出细腻、诙谐、幽默的情趣。一头狮子,在一个驯狮的“大头娃娃”导引下,舞出了人性对兽性的征服,文明对蛮荒的驯化,寄托了人类追求真、善、美的纯朴心愿。在《笑和尚耍狮子》中,笑和尚又称“喜乐神”。由于他可以扮演各种生活中常见的妇女、老头、孩子,而和狮子同演一个故事,成为陕西独具特色的狮子舞形式。据当地艺人介绍,一般的表演程……[详细]
陕南民歌
  【陕南民歌】汉中秦岭巴山地区,自古有传唱民歌、山歌之风,内容广泛、丰富,形式多样、活泼。或一人独唱,或两人对唱。一声山歌,忧愁尽忘;深山寮棚,保秋守哨,点燃篝火,倚着-,一声山歌,孤独尽消;插秧蓐草,晒谷扬场,一排排、一对对,你挑我应,歌声搅着笑声,山也陶陶,人也陶陶;隆冬时节,围坐火塘,夫唱妇和,火洋洋,人洋洋,其乐无穷。有通山歌(又称茅山歌、放牛歌、姐儿歌)、山歌、小调、劳动号子、仪式歌(迎亲歌、哭嫁歌、拜寿歌、祝酒歌、拳歌、礼宾歌、孝歌、说春歌、劝善歌、拜香歌、佛句等)、盘歌、儿歌等。一般情趣诙谐,幽默含蓄,曲调委婉舒展,有高腔、平腔之分,感情柔和细腻,多有川楚之风,不似关中陕北民歌粗犷豪放。……[详细]
汉中采莲船
  耍采莲船也叫跑旱船,这一春节喜庆活动和民间歌舞形式古已有之,唐《明皇杂录》和清《燕京岁时记》均有记载。汉中春节耍船历久不衰,每年正月初一刚过,彩莲船便在锣鼓和彩灯的簇拥中舞蹈于城乡处处,甚至走村串户通夜表演。彩船在腊月里已由当地民间纸扎匠制作出来,以竹条、彩绸和彩纸糊扎,然后以浓丽的色调彩绘。船身装饰彩花、绣球和可以旋转的莲花彩灯,船的样式有荷花船、鲤鱼船、龙头凤尾船、丹凤朝阳船等。汉中采莲船造型精巧,色彩丰富,大多十分秀气和华丽。采莲船的主要表演者是老艄公和船姑娘。老艄公由青壮年男子扮演,船姑娘则必是村组或街道挑选的二八年华最漂亮的姑娘,以显示各家的俊男靓女。老艄公配以船桨、遮阳帽、腰带、绑腿、红缨草鞋,并戴有长长的胡须,十分英武,船姑娘则披绸穿缎,打扮得妖艳无比。船姑娘在船舱之中,用绸带……[详细]
汉中锅巴饭
  锅巴饭属川、鄂风味,由于汉中接近四川,美食自然也就有川菜的风味。将蒸好的米饭装入铸铁锅内,用文火烤制而成,底部有一层金黄脆香的锅巴饭,再根据顾客的喜好飞上各式、正宗、绿色、营养的菜,佐以特制豆鼓、开胃酸菜、豇豆等汇集于一锅供顾客享用,食后再免费送上一碗合时热汤。……[详细]
汉中罐罐鸡
  罐罐鸡本不是汉中的美食,但汉中的一些饭馆却将它做得异常好吃。一般只需在砍匀的鸡块中,配入水发墨鱼、拍松的姜块、白胡椒、葱节及食盐少许,然后装入罐内,上笼用猛火蒸几小时即可。若高级筵席用,还需加鱿鱼、莲米,名贵药材“三七”、“天麻”等,不仅鸡肉嫩,汤清味鲜,营养丰富,还有祛瘀血、止痛、治头晕病等功能,是高级的滋补品。……[详细]
  “锣鼓草”山区农民集体换工在田间薅草时,为加快进度,一至三人在人群后,边敲锣鼓,边唱督工歌,随机随情编唱,尤其多在进度慢或做活质量差者身后边敲边唱,以激励干活加快进度,提高质量。该形式使生产场面热闹活跃,消除劳动者疲乏、劳累、寂寞之感。……[详细]
  陕南地区,有山坳、河沿和平坝,居民根据地势、原料等条件,建有各种民居,传统的住房有石头房、竹木房、吊脚楼、三合院及四合院等。石头房:多建于山区,镇巴、安康、西乡山区很普遍。顾名思义,石头房以石为基本材料。通常是后墙靠山崖,三边以石头砌墙,屋顶木架上铺以油页石板。石头房经风耐雨,造价低廉。竹木房:四壁用圆木垒成,并留有门窗。屋顶用毛竹搭在木梁上,再以竹篾条结扎并以蓼叶复盖。有的人家在横梁上架木,上铺密竹,抹上灰泥,成为顶楼,上置火塘,用以炽烤和存放粮食。竹木房多建于林边及山坳,南郑、宁强和城固等山区常见。吊脚楼:多建于沿江集镇。吊脚楼以木桩或砖石为支撑,上面架以楼板,四壁或用木板,或用竹排涂灰泥。屋顶铺瓦或茅草。吊脚楼窗子多向江,所以也叫望江楼。吊脚楼开间不大,但楼—厂可防水,楼上很凉爽。有学……[详细]
  煮腊肉也叫腊汁,一般是从腊月二十七、八开始的。先把风干的鸡鸭鱼肉等食材洗净浸泡。到年三十正式开煮。用新鲜的大料调和,勾兑出深红色的卤汁,把浸泡好的食材放进锅里烧开、翻身,透去血水和泡沫,捞出来稍微凉干,然后根据易熟程度,分批次放进卤汗锅烧煮,到熟透为止。煮好的腊汁肉色红嫩,香气浓郁,吃来满口生津。孩子们先吃为快,个个小嘴油汪汪的。大人们只尝个味道。正月里,只要有客来,先是米酒元宵,再后是白米饭和腊汁肉,一直吃到元宵节过后,甚至吃整整一个正月。这样好吃的腊肉如今只有深山人家还有。猪、羊、鸡、鸭都是露天养的,吃野菜、米糠、红署、土豆、玉米,饮山泉、吸清风、沐晨露、望明月长大,与吃各类添加剂速成的家禽原本是两个概念,品质当在云泥之间。蒸馍几乎和煮腊肉同时进行。头天晚上把酵面发好,次日面粉彻底发酵,……[详细]
  谈到喝茶,许多汉中人都是跟着长辈喝“盖碗茶”耳濡目染形成习惯的。一个茶碗、一个茶盖、一个茶船,这是每一个汉中人生活的必须,在汉中的街头巷尾喝“盖碗茶”的场景随处可见。而这个习惯汉中已经沿袭了好几代人。汉中人对“盖碗茶”的冲泡技艺十分讲究。泡茶的水一定要是刚刚烧开的滚水,第一道水(又叫“头道水”)掺下去只及半盏,就是刚好把茶叶淹住,这叫“养叶子”。等到茶碗里的茶叶由干变湿,并舒展开来之后,才冲第二道水。这时,滚烫的开水从长嘴大茶壶中带着一股热雾直泻而出,将已经舒展开来的茶叶在茶碗里击打得上下翻腾,犹如舞蹈一般,之后沉入碗底,黄绿喷香的一碗茶水便呈现眼前,就算不喝,也让人赏心悦目。而像“关公巡城”、“韩信点兵”这样的技法基本上每一个汉中人都能掌握。汉中的“盖碗茶”起源于四川成都,相传为唐代德宗建……[详细]

全部汉台区民俗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