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陕西省 > 榆林市 > 榆阳区民俗文化

榆阳区民俗文化介绍

  “城隍爷出府”是鱼河乡镇一项悠久的民俗活动,更是世代繁衍的民俗传统文化活动。每逢正月十三、八月初二鱼河府城隍庙城隍爷出府之日,鼓乐齐鸣,炮声震耳,四面八方的善男信女云集古庙,街道人潮涌动,龙虎月牙旗,半朝銮驾整队开引,城隍乘坐八抬大红官轿,灯官身骑母驴引路,数名和尚奏乐紧跟,沿街鸣锣长号开道,另邀周边村庄,数班社火(秧歌)随后表演助兴,身坐大红官轿的城隍急奔狂跑,巡视检查,寻找目标,惩恶射邪,放粮……[详细]
  明代,安徽庐州等地实边之民徙居镇川一帯,他们将那里的花鼓灯传入榆阳,与本地踢鼓子相融合,演变成具有一定特色的镇川花鼓秧歌。花鼓队一般由40多人组成。队分两行,领头者2人,1人举“幌伞”,1人举虎铮”,称之“伞火”,随后为武士打扮肩挂腰鼓者20余人,之后有衣着不究,手持小铉(小锣)、小钹者20多人,末尾有“蛮婆”“蛮汉”装扮者各1人。表演时,两人一对,或两打腰鼓者相对舞打腰鼓,或1名击小铉者、拍小钹……[详细]
  柳编可以说是沙漠地区文化的产物。千百年来,在沙漠草滩上生息繁衍的人们,经过不断的生活实践,利用盛产的沙柳,创造出各种类型、不同作用,多种造型的柳编用品,如笸萝、簸箕、纳粪兜、针线笸萝等。在陕北的柳编制品中,榆阳的柳编制品颇负盛名,用料考究、工艺精细,具有浓郁的地方特色。榆阳柳编主要是用沙柳,此柳木材质软,可用于圈林、筑篱、编排柳栅、挂淤防洪、结扎风墙,拥扎柳鞍、建筑简易房屋及牲畜棚圈。细嫩的柳枝还……[详细]
  榆林的男人好酒,而且酒量都颇好,可谓无酒不成生活。在冬季农闲的时候,男人们几乎天天会与亲朋好友喝上几杯,若遇结婚嫁娶,儿孙满月等喜事,更是要喝个痛快,好酒的人早早的就围坐一桌,顾不得七碟子八碗,顾不得婆姨娃娃的嘶声叫唤,直到喝的有人钻桌子底下,有人睡炕上为止。然而在酒桌上,除了有骰子、扑克等喝酒方式之外,还有一种以歌喝酒,边酒边歌的饮酒方式,于是就逐渐形成了陕北饮酒习俗之一唱酒曲。唱酒曲是为了活跃……[详细]
  这是一部用老镢镌刻在西北黄土高原上的传世巨著,这是黄坡黄水之间的一朵奇葩。一曲高歌,响遏行云,全扫靡靡之音;一声入耳,荡气回肠,令人精神为之一振。它,便是陕北民歌。陕北民歌是陕北劳动人民精神、思想、感情的结晶,是陕北人民最亲近的伴侣,是陕北劳动人民生活的最直接反映。陕北是民歌荟萃之地,民歌种类很多,当地俗称山曲或酸曲。主要有信天游、小调、酒歌、榆林小曲等二十多种,其中以信天游最富有特色、最具代表性……[详细]
  锣鼓唢呐一哇哇声,扭起秧歌唱太平,山也舞来水也舞,舞得人寿年也丰。一个地区的文化,归根到底是情感和精神的张扬。如果说榆林信天游放飞的是情感,那么,榆林秧歌便是精神的狂飙。作为文艺发展始祖的秧歌,很早便在榆林生根。榆林秧歌形式多样,内容丰富。一般是舞者扮成各种人物,手持道具,在音乐的伴奏下,进行亦歌亦舞的表演。榆林秧歌有大场(俗称大秧歌)和小场(俗称踢场子)之分。大场是大型集体歌舞,可加入高跷、旱船……[详细]
  陕北剪纸艺术品,俗称窗花。即妇女们将它剪好后,贴在糊着雪白薄纸的窗格子内,那多姿多彩的窗花似盛开的春花绽放在农家屋内,七彩纷呈,别有一番景象。每逢春节,农村大姑娘、小媳妇和老太婆剪的窗花,贴满窗子和炕头,流光溢彩,引人入胜。那时,走进农村就同走进窗花世界,令人目不暇接、心旷神怡。陕北剪纸历史悠久,早在南北朝时期,就介入百姓生活、民俗活动。到了清代,它走入宫廷,登上大雅之堂。陕北剪纸独具一格,别有洞……[详细]
  在鱼河众多的寺庙中,位于古堡北城永昶门东侧城隍庙绝对值得大书特书。从明成化十一年(1475年)创建之日算起,它已经有了500余年的历史,当地“城隍救康熙,获封府城隍”的传说,更是为鱼河堡城隍庙增添了无尽的神秘色彩。正月十三这天,适逢鱼河堡城隍庙庙会。作为延绥三十六堡中的一座普通军堡,鱼河堡城中的城隍却位居府城隍,这背后有着怎样的原因呢?据史料记载,崇祯十七年(1644年),李自成攻入北京城,登基称……[详细]
  转九曲“偷灯儿”九曲也称灯场,转九曲称转灯儿。转灯儿可以转换运气、消灾祛病,早生贵子。所以感觉运气不顺、病魔缠身的、新婚夫妻和久婚不育的都要转灯儿。而求子女的转完端一盏灯儿回家,预示将儿女带回家。端个头灯儿则更保险,等于菩萨将今年的第一个“准生证”发给你。端灯儿也叫“偷灯”。转灯儿讲究转圆,一是指转灯儿的人前面的已经转完出了彩门,后面的还在进门,沿续不断,灯场内没有空隙。站在高处观灯,锣鼓家什通天……[详细]
  榆林小曲,系流行于中国陕西北部榆林市城区内的一种带乐器伴奏的坐唱。它其所以为陕北民间音乐的一支奇葩。是与自己特有的风格和特点有着很大的关系。榆林小曲的形成与发展,有着它深刻的社会、历史背景。榆林,地处古河套文化和匈奴文化交融地带。赵汉时期。这里已是陕北的文化中心,但由于历代羌、胡、突厥等少数民族迁徙频繁乃成为兵家必争之地,使这里的文化形态呈现出一些独有的特点。据《榆林府志》载:自明成化九年(公元1……[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