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陕西省 > 榆林市 > 横山区民俗文化

横山区十大民俗文化

横山区炖羊肉制作技艺
  陕西省按照《陕西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申报评定暂行办法》,经申报、评审、公示等程序,省政府批准公布将榆林市横山区文化馆申报的“横山区炖羊肉制作技艺”项目列入陕西省第六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横山羊肉甲天下。横山地椒羊肉被国务院批准为全国地理标志保护产品,陕北横山羊肉(香草情牌、香草园牌、双城乡牌)获得国家生态原产地保护产品。横山羊肉是一个非常有地方特色的产品,它具有肉质细嫩、肥瘦相间、高蛋白、低脂肪、无膻味、香味浓郁、风味独特等特点和显著的保健功能,被誉为“肉中之人参”,深受人们喜爱,成为横山人的迎宾待客主餐。凡是来横山的客人都要品尝横山的炖羊肉。人们一提起吃羊肉,就想到了横山的羊肉宴。毛泽东主席在1947年转战陕北时,曾在横山区魏家楼镇肖崖村住过6天,房东梁锦兰大娘给毛泽东和-送了一碗炖羊肉……[详细]
横山秧歌
  秧歌,俗称“社火”,在横山流行甚广,是人人熟悉、老少皆爱的一种世代相传的群众性文艺活动。每逢新年、春节、元宵、国庆等盛大节日,工人、农民、学生、干部都以秧歌表演助兴,特别是春节、元宵、秧歌则遍及城乡。秧歌是多种文艺节目的综合表演形式。它白天沿门子,晚上踏大场、唱贺调,同时常常把腰鼓、龙灯、狮子、竹马、高跷、霸王鞭、扇子舞等节目穿插在秧歌队中表演,称为大秧歌。秧歌的动律特征是“扭”、“摆”、“走”,也拌和唱曲。所谓载歌载舞是秧歌的最大特征。横山秧歌对延安一带的秧歌有很大影响。早在清光绪年间,武镇元庄窠等地艺人,曾前往延安和安塞的真武洞、西河口传艺;民国十七年(1928)横山遭灾时,不少艺人逃荒到延安等地,将横山秧歌传播到了那里。1946年南塔乡张存有地艺人李应海,在延安川口区六乡与著名劳动英雄……[详细]
横山响水豆腐
  响水豆腐相传于清朝早期,盛行于清朝末年,因年代久远,首创者已无法考证。这种豆制品的制作工序十分的繁琐,早期属于纯手工制作。横山响水豆腐来源响水镇位于横山县北部无定河南岸,东一里无定河上有一天生桥,桥下有一泉眼,取名豆井。相传王母娘娘过天生桥时内急,左看右看没有可去之处,于是匆匆在桥下一隐蔽处小便。王母娘娘走后,有人发现此处有一股泉水往外冒,清洌甘甜,泉井形状似红豆,故取名豆井。后来人们发现喝了豆井水一年四季不生病,有病之人喝了豆井水也会尽快痊愈。再后来泉水越冒越多,人们就用泉水做豆腐,果然此泉水做出的豆腐比普通水做出的豆腐色泽更鲜亮,味道更鲜美。慢慢的响水豆腐这个名字就越来越“响”了。响水豆腐的美味响水豆腐口感细腻,爽滑,外观晶莹剔透,刀切整齐,水煮不烂,在很大程度上得益于当地的水质。除了水……[详细]
横山老腰鼓
  横山老腰鼓广泛流传于陕西省横山县各乡镇村落,是当地群众喜闻乐见,最为普及的一种汉族民间舞蹈形式,深受陕北群众喜爱,有“腰鼓正宗窝子”之美称。横山老腰鼓倾注着汉族劳动人民的朴素情感并以其独特的艺术思维,浓厚的生活气息,尽情抒发对美好未来的憧憬。现在,衡山老腰鼓也是我国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横山老腰鼓在横山流传颇广,是当地群众喜闻乐见的一种汉族民俗舞蹈形式。它产生的具体年代,至今未见史籍详细记载,据横山文化馆调查及部分庙宇石碑的文字存证推测,至少可追溯到明代中期。其一,基于横山地处陕西北部边缘,与鄂尔多斯部的乌审旗相连,自古就是兵家逐鹿的地方。相传最早戍守长城的军士,身戴腰鼓作为报警工具,发现敌情即鸣鼓为号,一传十,十传百,以此传递消息。在骑兵阵战冲锋中,也以腰鼓助威,激发将士作战……[详细]
  榆林地区群众十分好客,亲戚朋友上门,热情接待。群众认为:有亲朋上门是自己的荣耀,也是有人缘的标志;如果亲朋好友长久不上门,则是生活破落或离离寡合的表现。客人来了,主人开门并揭起门帘迎接,让客人先进,然后自己才进门。进门后,主妇就扫席子,铺毡,让客人上炕。客人不上炕有“立客难待”的说法。上炕要脱鞋,俗话说,上炕不脱鞋,走了再别来。客人上炕后,主人敬茶敬烟,问寒问暖,给客人敬东西时,主人用双手递送,毕恭毕敬,如用单手递送,则视为不恭。如遇饭时,强邀客人吃饭,并另给客人做好餐,随茶便饭也有对客人慢待之嫌。吃饭时要把盘子端到炕上,有时也放饭桌,盘子上的饭具都很清洁,不能把未洗过的碗碟和单根筷子放到盘子里。如果坐席,需让年长者坐首席。长者先动筷才动筷。吃饭时,不能独自先吃,虽然主人一再催请,但是还应该……[详细]
  横山县境内流传的陕北说书,有悠久的历史,它是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一种曲艺形式。从事说书的人多是盲人,六十年代初有百余人,遍及全县。建国前,盲艺人走门串户,为群众说平安书、祈福增寿。建国后,说书成了一种娱乐享受。横山说书形式简单,活动方便,不受时间、地点和听众人数的限制,穷乡僻壤都可到,家庭院落,田间地头也可说。陕北说书原来只是一人表演,在右小腿绑三层竹板,左膝上绑一扇小铜钹,右手背戴一串蚂蚱子,配合三弘,弹说带唱。70年代后,陕北说书有了新的发展,由单人说唱,变1——5人联合说唱。乐器也增加了板胡、二胡、笛子、四页瓦、小锣、小鼓、小钹。演唱生动活泼、丰富多彩。在横山说书艺人中,老曲艺家韩起祥最负盛名。他的徒弟张俊功,也是很受群众欢迎的说书艺人。他的说书录音带,在陕北各县流行颇广。……[详细]
  横山县刺绣是历代民间劳动妇女们的艺术,在民间美术中属于最基本、最古老的艺术品种之一。理清陕西省横山县民间妇女刺绣的历史,或横山县妇女在某个历史阶段或事件中的刺绣状况及作用等,并不是研究的最终目的。对横山民间刺绣艺术的研究,必须先更好地理解陕北人的历史和文化,并为陕北历史和文化的研究增添新的视角。在研究方法上,要运用图像学、形式分析、调研采访等方法,力求对陕西横山民间刺绣艺术有较全面的认识。一、横山民间刺绣渊源及横山民间绣女横山县位于陕西省北部、榆林市中部偏西,毛乌素沙漠南缘。东临榆阳(区)、米脂;南接子洲、子长,西与靖边接壤,北靠内蒙古乌审旗。横山县辖10个镇8个乡1农场,358个行政村,总土地面积4333平方公里,总人口34万。本县是革命老区,历史悠久,文化遗迹可观,民风淳朴,人民厚道豪爽……[详细]

全部横山区民俗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