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陕西省 > 商洛市 > 洛南县民俗文化

洛南县十大民俗文化

沉香传说
  沉香传说是流传在陕西省洛南县境内的民间故事,市陕西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沉香传说主要以江南才子刘彦昌,与华山三圣母缔结姻缘后皇榜高中,被皇上派往洛州知县后,发生的一系列天上人间、悲欢离合的故事。主要有民间故事《刘峪遇蟒》《宝莲灯保平安》《仙桥送子》《书堂山学艺》《劈山救母》《保安的故事》《牛皮洞的故事》等组成。这个故事从唐代流传至今,《劈山救母》《二堂舍子》以及洛南静板书《三圣母》说唱艺术等剧目从解放前就在各地上演至今。洛南县是沉香传说的主要发源地。洛南县古称洛州,洛南是华夏汉字故里,是华夏文明的发祥地之一。沉香传说中的人物沉香是中国古代汉族神话传说人物之一,三圣母之子,二郎神的外甥。从前有个书生叫刘彦昌(也有叫刘向,一说刘玺),上京赶考时,顺道登华山一游。华山上有一座神庙,庙神三圣母(……[详细]
洛南上元节
  洛南人为历史悠久,道教传统文化在各镇各村积淀浓厚,留下了很多名胜古迹和节日传说。上元节,即农历正月十五,亦是人们常说的“元宵节”,其传说和遗迹全县各地到处都有。上元,含有新的一年第一次月圆之夜的意思。据《岁时杂记》的记载,上元的由来是缘于道教的“三元说”。道教经义《云笈七签》中云:“夫混沌分后,有天、地、水三元之气,后成人伦,长养万物。”上元节与道教崇奉的神灵有关。道教是崇拜多神的宗教。道教崇奉的神灵种类繁多,其中三官大帝就是地位较高且较有影响者。道教曾把一年中的正月十五称为上元节,七月十五称为中元节,十月十五称为下元节,合称“三元”。汉末道教的重要派别五斗米道崇奉的神为天官、地官、水官,说天官赐福,地官赦罪,水官解厄,并以三元配三官,说上元天官正月十五日生,中元地官七月十五日生,下元水官十……[详细]
四月八老君庙会
  四月八老君庙会道教文化区沿途庙宇历史悠久,山顶老君庙有“南有武当金顶,北有老君铁顶”之说,初一、十五朝拜老君庙香客成群结队,四月八老君庙会人山人海。1、在海拔两三千米的高原上徒步登山近三公里,对我们的体力是个考验2、老君洞的香火很旺,一群信男善女在那里祈福,频频敲打着石鼓,发出阵阵轰鸣,传递着对未来的期盼和祝福。可以去那边烧香。3、商洛老君山冬天的时候雪景很漂亮,不过注意下安全,有时山比较高,雪下得比较大。……[详细]
  洛南县北山一带,有一种习俗,婚嫁迎娶,新亲上门,兴玩- 脸。在这地方,不管谁家姑娘的对象,从上门定亲、迎亲,以至到婚后回门,新女婿都要被同辈好友和岳丈家嫂嫂、姐妹抹几回大红脸。每当新女婿来到岳丈家后,新娘屋里的姐妹嫂嫂,招待热情,谈笑风生。她们表面上装得若无其事,暗中借着给新女婿端饭递水之机相互使个眼色,便蜂拥而上,提早已准备停当的桃红水,抹在新女婿的脸、脖、耳、手之上。倘若新女婿早有发现,便抱头鼠窜,慌忙逃避,但嫂嫂姐妹穷追不舍,直到将红抹在新女婿脸上才肯作罢。新女婿成了红脸关公,逗得众人哈哈大笑。每逢这种场面,就是把新女婿的新衣染红了,他也不能生气。据说这是喜事红到底,图个一辈子吉利。……[详细]
  洛南县,农民移居新房时,有一习俗“燎锅底”。首先是搬迁的日子,一般都定在农历三、六、九早上太阳刚泛红时,因为人们认为是大吉大利的好日子。其次是搬家时,什么东西都可以先搬去,惟有铁锅必须最后才搬。搬铁锅时还要烙个大锅盔馍。这馍要在原来的旧锅台上先烙一面,然后盖严用红头绳绕锅一圈,在“噼噼啪啪”的鞭炮声中搬进新家灶台上,翻个过继续烙熟。随之炒菜做饭。这时前来祝贺的乡亲们,一面啃着焦黄焦黄的锅盔馍,一面喝着庆贺酒,就着七碟子八碗,边吃边拉家常。这时满屋欢声笑语,充满喜庆。据说,这是通过定日子、“燎锅底”、“烙锅盔”,把旧屋里的喜气、财气一齐带进新屋来。让它和新屋新喜气、新财气接连起来,日后家里人祖祖辈辈不缺吃少穿,生活幸福美满。“燎锅底”这种习俗,随着时代变化添了新内容,对加深乡亲们的感情和建立睦……[详细]
  洛南县换氽子系风俗与男婚女嫁相关,主要是表达双方意思的一种形式。具体是这样:男女双方经介绍相识,女方经毛看、细看认为对方就是自己意中人,男方也没有意见。于是,男方经过一番打扮,在红娘的陪同下,提一氽子酒,或提一瓶酒,酒的价钱不在乎,用红头绳系紧氽子脖子,来到女方家。吃过饭要走前,女方家主事人,便倒干氽子里的酒,给里面灌上净水,把准备好的香艾和葱迁入氽子里,解去原来系的红头绳,用自家的红头绳再系住氽脖,让男方提走。这样,终身大事就算定了。为何提酒,意为“天长地久”。为啥灌水,因为当地把净水叫白水,有“白头偕老”之意。为啥插香艾,取其偕意,意为“相亲相爱”。至于用红头绳系氽脖,则表示两人的喜事已被月下老人拴住了。……[详细]
  在物质极大丰富的当今社会,各色内衣流行,但在洛南乡村,仍有许多人喜欢穿裹肚(即肚兜),特别是驾鹿、寺耳、巡检、麻坪、洛源、三要等地更为普遍。当地群众认为,裹肚是长命百岁守护生命的吉祥衣服。洛南人穿裹肚历史悠久。民间沿用的裹肚,是人们防寒裹腹的衣物,椭圆形,用红布、花布制作,大小刚护住人的肚腹,上有一根套带,下有两根绳头,穿时先将套带套在脖颈上,下面用两条细绳在后腰束紧即可。这种既不像背心也不像坎肩的衣服,一年四季不离身,可以暖胃、防风寒侵入,减少疾病。当人们脱衣睡觉或热天衣衫单薄时,裹肚也有遮羞和装饰的作用。洛南的习俗,小孩出生后的第一件衣物便是裹肚。小时穿红裹肚、绿裹肚,以后随着年龄的变化而改变花样。裹肚上绣的花纹图案,很有讲究。孩童时,穿上绣有蛇、蟾蜍、蝎子、蜈蚣、壁虎的“五毒裹肚”,用……[详细]
  “十月里,十月一。孟姜女,送寒衣。走一里来哭一里,哭倒长城八百里。”这是流传于洛南各地的有关寒衣节的民谣。洛南县历史悠久,文化积淀深厚。农历的十月初一,是流传了数千年的寒衣节。此日,为民间一年中节日里最后一个鬼节。传说这天是阎王爷给鬼魂放假的日子。此时正值立冬前后,天气渐冷,阎王爷好心给死人放假,也让活人给死人送寒衣。关于这个节日的由来,在洛南各地还有这样一个传说,说是秦始皇时,孟姜女的丈夫万喜良被抓去修长城,一走之后泥牛入海,杳无音信。天冷了,孟姜女便做好过冬的衣裳,千里迢迢来到长城工地找丈夫。不料丈夫已经累死,而且被砌到城墙里。孟姜女听说后便大声哭起来,一直把长城哭倒了八百里,漏出了许多死人骨头。孟姜女咬破手指滴血认骨,凡是万喜良的骨头,血液都可以渗入。她捡完骨头包上,就回家去了。这一天……[详细]
  《谷雨公祭仓颉典礼》项目2008年3月被商洛市命名为市级非遗名录;2009年6月15日被陕西省公布为第二批省级非遗名录;2009年8月已向国家级申报。申报单位:洛南县文化馆。“谷雨公祭仓颉典礼”这一民俗文化形式流传于秦岭山中洛河源头的洛南县境内。洛河,不仅为“洛南花石浪猿人”繁衍生息提供了基础,而且为中华文明文化的发生发展提供了源头。早在公元前2800年左右,黄帝史官仓颉在洛河旁受“元扈凤图”、“阳虚鸟迹”的启示,创造了惊天地、泣鬼神的鸟迹图形字符,并将其中二十八字手书刻于元扈山峭壁之上,开创了人类文明的先河。洛南人民为了纪念造字始祖,传承民族文明,便在造字之地——洛南保安许庙村为仓圣立庙,并于每年谷雨之时,举行祭祀活动。洛南谷雨祭祀仓颉,大约在春秋时期就已有之。起初以民祭为主,地方团体组织……[详细]
  洛南担芯子属陕西民间传统社火艺术形式之一。其主要流传于秦岭山区的洛南县景村、古城、永丰、保安、麻坪、石门等乡镇。据调查西北五省(区)均未发现,堪称传统民间社火艺术一绝。洛南担芯子主要是山村庄户人家,农历正月初三至十五元霄佳节、喜庆新春之时,走村串户助兴取乐表演。其表演内容以《牛郎赶织女》为主,其音乐伴奏多为唢呐曲牌《雁落沙滩》、《张良归山》。表演时由一名壮年扮成牛郎角色,肩挑七尺扁担,担上站立金哥、玉妹两名幼童,伴随唢呐曲牌和社火锣鼓,围绕着扮装的、雷公、电母、千里眼、顺风耳、李天王、杨二郎及八至十名天兵,表演一套织女被抓回天宫,牛郎担挑儿女追赶的情节。形式装扮十分玄妙,一条扁担上站立两名幼童,闪闪悠悠,扁担不翻不倒,给人以奇妙、-的娱悦之感。洛南担芯子以独特稀有的形式,不易使人看破的奥秘,……[详细]

全部洛南县民俗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