盘州市十大民俗文化

布依族盘歌
  布依族盘歌是布依族的传统民歌,是用原生态布依语创作并传唱的民间文学作品。布依族盘歌流传于贵州省北盘江流域的布依村寨中,尤其以六盘水市盘县羊场布依族白族苗族乡境内的布依族盘歌最具代表性。布依族盘歌伴随着布依族的形成而萌发,形成于春秋战国时期,跨越于布依族形成以后人类社会的历史进程。布依族盘歌自古就流传于北盘江流域的布依村寨中,传承历史久远。由于布依族没有自己的文字,只能用歌声来承载文明,用歌声来传承文化,而盘歌便是布依族记载历史、表达情感、教育子女、评判社会、再现生活的重要工具之一。布依族盘歌的唱词里记载:布依族很早就生活在南北盘江流域,春秋战国时期,骆越人属牂牁国的臣民,至今仍保存古骆越人的许多生活习俗和文化特征。布依族的族称,秦以前称“濮越”,两汉六朝称“濮僚”,唐宋元代被称为“蛮”、“番……[详细]
彝族婚嫁习俗
  盘县彝族婚嫁习俗自古流传,是贵州乃至中国彝族婚嫁习俗的重要区域。盘县彝族地区主要包括了坪地乡、四格乡、淤泥乡等彝族聚居区,盘县坪地乡位于盘县北部,与水城县的龙场乡,营盘乡和云南宣威市田坝镇接界,毗邻洒基镇、松河乡、四格乡。四格乡位于盘县最北端,素有盘县“北大门”之称,境内的坡上草原已被列为省级风景旅游区。淤泥乡位于盘县北部,东邻保基、南通羊场、西连鸡场坪、松河,北依普古。淤泥乡境内有其独特的文化底蕴,早在2000年就被省文化厅、六盘水市人民政府命名为“歌舞之乡”。盘县彝族婚嫁习俗的形成有自己的历史渊源和成因,它大约形成于彝族东进贵州地域,原有的游牧文化逐步向农耕文化转化的时期。在经过了千余年不断发生的民族文化认同和整合之后,逐步形成了今天的盘县彝族婚嫁习俗。现今,盘县彝族婚嫁习俗虽然也受到了……[详细]
  羊皮鼓舞:鸡场坪彝族乡的特色舞蹈,类似于地戏傩戏,历史上称傩舞,属于一种原始的宗教舞蹈。历时传承的羊皮鼓舞生根于鸡场坪彝族乡的坝上村,已有200多年的历时,起初是借于模仿动物的动作,用于“驱邪纳祥”,解除灾难,随着时间的推移,不断地识变,也就称为地方民族民间的一种特色舞蹈。根据表演者的分工,敲鼓、敲钗、锣边敲边舞、边唱边跳,其余的带上面具,按顺序入场,先是“判官”亮相,接下来是“和尚送喜”与“观音送子”同时上场,往后才到“土地”和“彝王”上场,舞蹈动作有:大其星,小八字,小开门,以挫连,鬼儿创坑,一步0 ,喜鹊登枝,北斗吊北,金钱提银灯,黄龙摆尾,白马悬蹄,仙人接脚,古树盘根,癞牛搽痒,黄莺晒翅,犀牛望月,罗汉打盹,母猪搽痒,羚羊厮打,苍蝇搓脚。……[详细]
  剪纸工艺:过去主要用于办丧事,用于办丧事,还用于办喜事,喜事一般用红纸,丧事一般用白、黑、绿、兰、黄几种颜色。工具简单,一般只需要剪刀,锥子、钱园。……[详细]
  彝族海马舞:有300多年的历史,表演时一般需要3至12人参加,除海马外,还有其它蹈具配合,“海马”至少一对,也可多对,还有各种动物面具,锣鼓、唢呐、马铃铛钗、麻布包头,“海马”用竹编扎成马头状的框架,外面裱上白纸,贴上马毛,马头上还装饰,还有尾部,分别挂在人的腰部,并用鸡蛋壳做成马眼睛,显得活灵活现,人手抱住马的脖子前后舞动,为纪念孟获渡江所用的竹马,所以称为“海马”,过去主要是用“马铃铛”配合,每个马上要配十七、八个铃铛,近年来随着改革开放的大好形势,增添了锣鼓、唢呐,过去穿长衣服,现在长短配合,大型活动要统一服装,头戴麻布包头,有女子伴唱,特别是彝族转厂,马郎家耍海马舞更为普遍,民族重大节日,如火把节,由政府出面,举办晚会,更是热闹,跳海马舞时,要唱《海马歌》,如“郎骑白马上北坡及吹马尾……[详细]
  苗族采花节是集祈祷祭祀、欢庆节日、谈情说爱于一体的古老民间习俗。主要分布于盘县的马场乡滑石板村、保基彝族苗族乡、原舍烹苗族彝族乡及周边苗族聚居区。苗族支系特多,采花节因其支系不同而异,以马场乡滑石板村的“花苗”采花节独具特色。马场乡位于盘县东南部,属喀斯特地貌,距盘县城关镇48公里,距盘县政府所在地红果95公里,东邻黔西南州普安县的三板桥镇,西接板桥镇,北抵英武乡,南接珠东乡及老厂镇,全乡总面积109.35平方公里,平均海拔1700米。滑石板村总人口1000余人,苗族人口占96%,村里苗族文化丰富多彩,有被誉为民族民间倍低音乐器活化石——大筒箫。苗族历史上迁徙频繁,居住分散,支系较多。盘县苗族的来历,与古时“九黎”“三苗”“南蛮”有着密切联系,系明初调北征南期间,由胡大海率领到贵州西部戍守之……[详细]
  盘县毕摩祭祀文化主要分布在坪地乡、鸡场坪乡、松河乡、淤泥乡、普古乡等彝族聚居区。坪地乡位于盘县北部,与水城县的龙场乡、营盘乡和云南宣威市田坝镇接界,毗邻洒基镇、松河乡、四格乡。全乡辖区152平方公里,l5个行政村182个村民组,总户数9074户,总人口34117人,少数民族8529人,占总人口数的25%。据《勒俄特依》等彝文文献记载,当上界父性白云苍天降下灵神果籽落于下界母性黑土大地上,经过三年孵孕并长成铁杉巨树历经九世后,终于长成了铁杉巨人,但却不能成人类始祖,至阿居阿丛时代时,方知应该祛除白、花、黑三秽后举行祭祀猪胛卜,于是,格兹··格俄·沙萨作为使者去上界请毕摩,额氏毕摩才在屋后竹林中,“砍回三根神竹杆,削成三付竹神签,编成三顶神法笠,制成三付神法扇神”,送给额阿孜三爷子,额阿孜三爷子……[详细]
  盘县彝族山歌,是彝族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主要流传在贵州省六盘水市盘县盘北地区,其中以盘县淤泥乡的山歌最具有代表性。盘县彝族山歌按内容可以分为情歌、酒歌、劳动歌、叙事歌。从演唱形式上来分有独唱、两人对唱、群体对唱,也有集体齐唱和简单的二声部合唱;演唱的时间、场合也比较自由灵活,甚至歌词的语言,不少也是半汉半彝以至纯汉语的;歌词结构以七言四句为多见,也有四句一问、四句一答的,曲调婉转悠扬,被当地人称为“拉山腔”。“山歌出在淤泥河,人去背来马去驮。前头去了三匹马,后头还有九屯箩。”形象地唱出了彝族山歌的丰富多彩。盘县彝族山歌有独特的演唱技巧,比如喉、头腔共振,真假声混合等,使其具有独特的魅力。老一辈人用“口传心授”的传承方式使这种巧妙的技巧得以延续。盘县彝族山歌通过对唱的形式,倡导尊老爱幼、夫……[详细]

全部盘州市民俗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