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贵州省 > 遵义市 > 汇川区民俗文化

汇川区十大民俗文化

蒸馏酒传统酿造技艺(董酒酿造技艺)
  生产董酒的公司,前身为程氏小作坊,位于贵州省遵义市董公寺,地处贵州高原主体北端,以低山丘陵和宽谷盆地为主,受大娄山脉的气候调剂,董公寺一带冬无严寒、夏无酷暑,田地肥沃、绿树成荫,清泉漫流、环境幽静,很适宜微生物群落生长繁殖,是一个酿酒历史悠久的地方,董酒因创始于此地而得名。董酒的酿造历史可追溯到魏晋南北朝时代(公元220~589),蒸馏酒至少可追溯到清道光年间(公元1821~1850)。小曲酒作坊在清末蓬勃兴起,仅董公寺至高坪约十公里的地带,就有小作坊10余家,而以酿酒世家程氏作坊所酿小曲酒最为出色。程氏后人程明坤(字翰章,公元1903—1963),汇聚前人酿酒技艺,结合当地水土、气候、原料等条件,酿造出别具一格的“董公寺窖酒”。程明坤收集民间有关制曲、酿酒配方进行研究、加以改进,最后形成制……[详细]
  薅秧歌主要在每年的三、四、五月薅秧季节,人们在田间薅秧的时候边劳动边唱歌,主要流传于汇川区海龙镇贡米村(原上坝村)和金沙安底镇茶园乡(今茶元镇)永丰村等地区。海龙薅秧歌从“平腔、蛤蟆腔”发展而来,晚清至民国初期,海龙米长期向朝廷纳贡,海龙坝子上大面积的连片耕种,产生了农民相互换工集体劳作的生产形式,善唱好歌的海龙人劳作田间,时时哼唱流传在海龙一地的“平腔”、“蛤蟆腔”等山歌小调,增加劳动气氛,民国初期至上世纪三四十年代,插秧薅草季节,常有四川人来海龙坝帮工,有陈姓两人带来四川号子,人们觉得好听,学唱者众多,传唱过程中,有人有意无意地将它与遵义劳动号子和海龙山歌揉在一起唱,效果很特别,经长期的传唱打磨,形成了海龙薅秧号子的特色和规模。与此同时,上坝歌手又有意识将流传于遵义各地的山歌小调融于海龙……[详细]
  中药传统制剂方法保留了古代作坊生产的某些特点,选料精当、投料有序、工艺独特,包装和仿单蕴含传统文化气息,深受医者和患者的信赖。廖氏化风丹创制人廖耀寅依托贵州大娄山丰富的药材资源和板桥古镇的流通便宜,承袭祖业行医济世,于明代崇祯十七年(1644)研制出具有息风通络、镇惊豁痰、开窍醒脑功能的“化风丹”。工艺上借鉴白酒发酵窖藏工艺,将核心药物处理制成药母,另将15味中药材用不同方法进行炮制后,与药母合磨成粉,制成丸剂,再将朱砂水与麝香研磨后的混合剂均匀涂于丸剂表面,经附着后烘干即成。化风丹为朱红色丸剂,剖面呈棕黄色,味辛。对四时瘴气、中风偏瘫、小儿高热惊风、癫痫、面肌麻痹有特效。由于此药功效确切,传至二三代声名鹊起,在云、川、黔、滇、桂广为流传,被誉为“居家旅行之必备圣药”。1710年,廖家正式命……[详细]

全部汇川区民俗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