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湖北省 > 宜昌市民俗文化

宜昌市民俗文化介绍第2页

  据《史记》“屈原贾生列传”记载,屈原,是春秋时期楚怀王的大臣。他倡导举贤授能,富国强兵,力主联齐抗秦,遭到贵族子兰等人的强烈反对,屈原遭馋去职,被赶出都城,流放到沅、湘流域。他在流放中,写下了忧国忧民的《离骚》、《天问》、《九歌》等不朽诗篇,独具风貌,影响深远(因而,端午节也称诗人节)。公元前278年,秦军攻破楚国京都。屈原眼看自己的祖国被侵略,心如刀割,但是始终不忍舍弃自己的祖国,于五月五日,在……[详细]
  十五溪故事产生于二千八百年前。重点分布在都镇湾镇的十五溪、庄溪和龙潭坪等地区。其中十五溪村是十五溪故事重点流行村落。该村辖8个组,全村609户,共2234人,其中土家族人口占70%以上。全村有75%的人会讲故事。其中能讲400多个故事的有5人、讲300多的有5人、讲200个的有18人。著名女故事家孙家香老人就是十五溪故事讲述者的杰出代表。十五溪故事从1986年就开始搜集,截止目前共搜集民间故事30……[详细]
  宜都故事以其浓郁的地方特色而享誉省内外。1995年,宜都市被湖北省文化厅命名“湖北省民间艺术(故事)之乡”,2000年又被国家文化部命名“中国民间艺术(故事)之乡”。2000年5月,宜都市被命名中国民间故事之乡;2004年11月,宜都故事被纳入国家民族民间文化重点保护对象。这是宜都文化艺术工作者多年奋斗的结果,长期以来,围绕特色文化的挖掘和整理,宜都投入了大量的人力和物力,取得了令人嘱目的成就。宜……[详细]
  土汉文化交融发展的艺术结晶——长阳南曲长阳南曲是湖北地方小曲中一个较为古老的曲种,自古称为《南曲》(亦称丝弦)。1962年定为现名,主要流传在长阳、五峰两个土家族自治县境内,以资丘最盛。它以浓郁的民族民间特色和鲜明的地方风格,在曲坛享有盛誉,被誉为“郁香的山花”。根据长阳南曲曲牌、曲体等方面的历代流传情况足以说明,它是在明清俗曲——我国整个曲唱艺术总的源流基础上产生和发展的。它最早传入土家地区的时……[详细]
  宜昌堂调是湖北省的传统民间曲调。鄂西堂调最精彩的部分,包括部分“菜调”、“茶调”和“大调”,俗称“堂鼓”、“坐堂调”、“坐堂吹打”等,因大多坐堂演奏而得名。现存一千多个曲牌。宜昌堂调分布在宜昌的广大地域,尤以长阳、五峰、宜都三县市土家堂调、秭归杨林堂鼓和兴山、夷陵区、枝江的菜调等最具代表性。广泛应用于红白喜事、节庆和其它传统民俗活动。音乐起源作为一种传统民间艺术,宜昌堂调源远流长,除《楚辞》有记载……[详细]
  都镇湾故事内容涵盖了神话传说、生活故事、鬼狐精怪等多个领域,有征战兵谋、善恶恩仇等不同类型。以十五溪故事为代表的都镇湾故事数量庞大,讲述者众多,特色鲜明。自古以来,这里的村民们就十分重视教育。湖北省长阳土家族自治县申报的都镇湾故事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据不完全统计,在晚清时期,这里就出了8个贡生。仅太极头李家,在9年内就出了3个贡生,那时候,每出一个贡生,朝廷特许这个家庭树旗……[详细]
  王昭君传说是湖北省兴山县地方民间传说之一。中国古代四大美女之一王昭君是美的化身,是和平的使者,民族团结的象征,其历史功绩和社会评价位列四大美女之首。王昭君说以“和”、“美”为精神内核,它发端于王昭君的故乡兴山,遍布于内蒙,辐射南北乃至全国,影响甚至到达海外,是人们口口相传的民间文学形式。昭君初生传说民间传说,王昭君之母,四十不孕,一日进庙求神,夜里,梦见一轮明月投入怀中,不久生下王昭君。因此,王昭……[详细]
  长江峡江号子是湖北省宜昌市的地方民歌,属于流传在滩多水急的长江三峡西陵峡一带行船过程中船工呼喊的号子,以及装卸、泊船时呼喊的码头号子和搬运号子。长江峡江号子是湖北省地方民歌号子类中最富特色、最具代表性的歌种,是船工在对生命极限的考验中产生的,是群体劳作创造的生命乐章。具有浓厚的地方民俗风情和乡土气息。长江峡江号子现存126首,包括起舱、出舱、发签、踩花包、抬大件、扯铅丝、上跳板、平路、上坡、下坡、……[详细]
  湖北省宜昌市夷陵区下堡坪乡位于长江西陵峡北岸的崇山峻岭间,自古以来,这里富庶稳定,教育文化事业相对兴旺,但交通却十分不便。特殊的地理、经济、文化和历史条件构成了当地民俗民间文化生长和承传的特殊环境,因而民间文化积淀十分丰厚。据调查,下堡坪乡及周边流传的民间故事有两千多个。这里能讲50个故事以上的有一百多人,其中能讲100个故事以上的有二十多人,能讲200个故事以上的有4人。现年67岁的谭家坪村农民……[详细]
  青林寺村位于历史悠久、地理环境独特的湖北省宜昌市宜都高坝洲境内,其村名就是一个谜语。谜语,是一种在民间广为流传的口头文学艺术,青林寺谜语是青林寺人民在长期生活实践中保存和流传下来的宝贵文化财富,是祖国民间文学园地中一支绚丽多姿的艺术奇葩。青林寺村民们擅长于制谜、猜谜,痴谜成风。宜都青林寺的谜语数量丰富,约有5000则,品类繁多,物谜、事谜、字谜都有。谜语中很多具有较高的文化与艺术品位,体物入微,情……[详细]
  兴山县汉时属南郡,三国吴景帝永安三年(260)析秭归北界置兴山。兴山位于大巴山余脉,长江西陵峡北侧,东邻宜昌市、保康县,南连秭归县,北靠神农架林区,西接巴东县。兴山民歌分布于兴山县各乡镇及其东、南、北部的周边地区。兴山民歌源远流长,蕴藏丰饶,国内音乐学界部分学者将其指认为“荆楚古歌”的遗存。此说可从曾侯乙编钟,特别是本地区长阳县出土的商周青铜钟磬的音列结构中找到印证。兴山民歌音调奇特,常常使受过现……[详细]
  宜昌丝竹亦称“细乐”,是宜昌民间器乐艺术的代表体裁。它主要流行于夷陵区的鸦鹊岭、龙泉,并以鸦鹊岭为中心,辐射毗邻的枝江、枝城、当阳等县市。宜昌丝竹具有悠久的历史与深厚的文化传统,传承至今已近二百年,历经七代乐人。北宋欧阳修任夷陵县令时,对当地民风民俗作了“腊市鱼盐朝暂合,淫祠箫鼓岁无休”的描述;著名文学家苏轼也留有“庙前行人拜且舞,击鼓吹箫屠白羊”的诗句。据清《东湖县志》(今夷陵区)载,宜昌风俗一……[详细]
  枝江民间吹打乐是由打击乐器、丝弦乐器、唢呐等结合在一起演奏的民间器乐体裁。其中打击乐器包括鼓(大鼓、堂鼓、板鼓、书鼓、战鼓等)、梆子(木鱼、木梆、竹梆等)、锣(大锣、小锣、苏锣、马锣、京锣、云锣、虎音锣等)、钹(大钹、小钹、川钹、小京镲)等,丝弦包括二胡、京胡、四弦等,唢呐包括高音唢呐和中音唢呐,另有大号等乐器。常用曲目有《山歌调》、《六字流板》、《正宫流板》、《春来》、《万年欢》等。枝江民间吹打……[详细]
  湖北长阳土家族“撒叶儿嗬”,是清江中游地区土家族非常独特的一种歌舞。历史悠久,据《蛮书》记载,土家族先民古时就有“击鼓以悼哀”、“其众必跳”的风习。“撒叶儿嗬”是一种传统祭祀歌舞,乡亲们聚在孝家堂屋里的亡者灵柩前,男人载歌载舞,女人们穿戴着鲜亮服饰围观助兴,这种活动往往通宵达旦的举行。土家族认为人的生死有如四季变化,是自然而然的,享尽天年的老人辞世是顺应自然规律,值得庆贺。土家人就这样用绝妙的歌腔……[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