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江苏省 > 苏州市民俗文化

苏州市民俗文化介绍第2页

  常熟蒸菜烹饪技艺,苏州市第六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传统技艺类项目。​​​​​​​蒸菜烹饪技艺的历史,可追溯到先人将甑置于鬲内(常熟良渚文化遗址有此类文物出土)蒸煮食物的陶器时代。常熟蒸菜起始于农耕时代民间(农家菜)烹饪,散见于常熟城乡各地,至民国时代经历代厨师整理发掘,形成蒸菜系列。因蒸菜保持了原汁原味……[详细]
  聚新春紧酵馒头制作技艺,苏州市第六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传统技艺类项目。紧酵馒头,又名“油氽紧酵”,是一种鲜肉为馅的苏式传统名点小吃。在苏州、上海等地流行,已有百余年历史。紧酵,即指做包子面皮时,用酵母不多,约用平常做馒头时酵母的三分之一或四分之一量,进行轻度发酵。经蒸制后膨胀松软程度低,冷后呈塌陷状。紧酵馒头蒸熟后虽不及一般包子软松膨胀,但一经油炸,却能继续膨胀,给人的感觉是馒头发起……[详细]
  浒墅关草席制作技艺,苏州市第六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传统技艺类项目。自古以来,苏州的草席编织业就很发达。春秋时,吴地已开始“种草织席”。唐宋时期苏州的草席就被列为贡品。明清时期苏州的草席编织业发展到鼎盛阶段,浒墅关的草席成为吴中席业中心。浒墅关出产的“关席”和浙江宁波出产的“宁席”平分秋色,成为中国席业最著名的两大名产。浒墅关,位于苏州城西北、运河之滨。浒墅关出产的“关席”深受群众欢迎……[详细]
  传统铜器锤揲技艺,苏州市第六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传统技艺类项目。​​​​​​​传统铜器锤揲是一种纯手工制作的工艺。锤揲技术最初是用于锤揲金银器皿。大约在唐代中期,锤揲技术开始应用到铜器制作上。苏州的铜器锤揲技艺起源于南宋年间。当时一些工艺匠人随着达官贵人从中原迁徙到苏杭地区,同时带来了锤揲技艺。于是传……[详细]
  冲山佛雕,苏州市第六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传统技艺类项目。​​​​​​​佛雕,即佛像雕刻。冲山佛雕,以木雕佛像著称。冲山,原为吴县光福镇的一个渔村,地处太湖之滨。相传吴县的佛雕技艺得传于唐朝塑圣杨惠之。明清时,苏州城内道堂巷有许多前店后坊的- 店肆,承接江南各地寺院的- 造像,还生产家供的各种小佛和菩萨……[详细]
  苏州丝绵翻制技艺(蚕丝被制作技艺),苏州市第六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传统技艺类项目。​​​​​​​苏州吴江地处太湖南滨,气候温暖湿润,适桑宜蚕。早在新石器时代,吴江震泽已栽桑养蚕、缫丝、织绸、剥茧成绵,制成衣被,以御寒。震泽镇原丝行埭(今砥定街)还建有“蚕皇殿”,是蚕农祭祀求神,保佑“蚕花茂盛”的神庙。……[详细]
  苏州彩蛋技艺,苏州市第六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传统技艺类项目。​​​​​​​苏州彩蛋艺术,已有两百多年的历史。嘉庆、道光年间(1796~1850),苏州民间就有制作萤火虫灯的习俗,即在鸭蛋壳上粘五色纸,再加以彩绘成鱼形,蛋壳上打一小孔,孔内纳萤火虫。在夜间,透过蛋壳,可看到萤火虫隐约闪烁发光,为儿童嬉玩……[详细]
  古织机制作技艺,苏州市第六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传统技艺类项目。早在新石器时代,我国就有了原始腰机。春秋战国后,又发展到多综多蹑织机和束综提花机,并为唐宋至明清时期一直沿用和完善。古织机在明清时期极为鼎盛。当时苏州有织机一万五千多台,织工有十万人。手工产品在20世纪60年代处于低落,70年代又开始回升,但由于手工织造费时费工,遂以机械化代替了手工织造。一些织机经过技术改造,提高了生产力……[详细]
  手工工艺旗袍,苏州市第六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传统技艺类项目。旗袍,源于春秋战国时期的深衣。深衣,自春秋战国至汉代曾为时人所重,至唐代则为圆领襴袍,到明代都是典型的宽身长袍。到了清代,满汉妇女服饰风格相交融合,逐形成旗袍,流行全国。1911年,辛亥革命后,清政府被推翻。时装流行中心由苏、扬移至上海。20世纪上半叶,旗袍被确立为当时中国女性的‘国服’之一。修长合体的旗袍恰好符合江南女性纤……[详细]
  苏州排须花边制作技艺,苏州市第六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传统技艺类项目。​​​​​​​排须,就是古代的流苏。我国早在汉代就使用流苏。流苏,就是用五彩做成的下垂的繐子,用于车马、帷帐等的装饰品。苏州在清至民国时期逐步形成了排须业、花边业。清光绪二十三年(1897),回须业已创建了彩章公所、丝边公所。1931……[详细]
  苏州碑刻技艺(苏州艺石斋碑拓技艺),苏州市二批苏州碑刻技艺扩展项目,苏州市第六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传统技艺类项目。用墨把石刻和古器物上的文字及花纹拓在纸上的技术。是保存文物资料、提供临写楷模的重要方法。碑拓技术,在中国已有1000多年的历史。许多已散失毁坏的碑刻,因有拓本传世,才能见到原碑刻的内容及风采。苏州艺石斋碑拓始于清末民初,艺石斋初名为寿石斋,由著名书画家、篆刻家吴昌硕的得意……[详细]
  青云木梳制作技艺,苏州市第六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传统技艺类项目。​​​​​​​青云木梳的发源地,在苏州吴江桃源镇青云社区西北角陶墩村一带。青云木梳制作技艺历史悠久。据考,早在清朝年间,陶墩村一带已有做木梳的小作坊。上世纪七八十年代,青云制作的木胶梳盛行。木胶梳,是由布或纸再经特种胶粘合压制而成的板材,……[详细]
  江南船拳(北桥开口船头拳),苏州市五批江南船拳扩展项目,苏州市第六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传统体育、游艺与杂技类项目。北桥位于苏州市北部,是个水网交叉,古老的水乡小镇。北桥船拳,源自于越大夫范蠡漕湖操练水师。唐以后,大量异地武术家迁徙来苏,带来了各种武学文化,促使北桥船拳在传承中蜕变、完善,吴地文人又把老百姓敬仰的历代英雄人物编成歌词配到武术表演中,形成了边打拳边唱歌这样一种别具特色的北……[详细]
  沙上宝卷,苏州市二批宣卷扩展项目,苏州市第六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民间文学类项目。沙上宣卷流布于张家港市北部沿江地区,包括锦丰镇的三兴、锦丰、合兴,乐余镇的兆丰、乐余、东沙,金港镇的中兴、德积、晨阳、和大新镇以及南丰镇和常阴沙农场等地,几乎覆盖市域的五分之三。沙上宝卷流行于明清与民国时期。沙上宝卷的基本内容可分为三类:一是专门叙述佛道界著名人物故事的卷本。如《玉皇宝卷》、《灶皇宝卷》、……[详细]
  横扇湖摊说书,苏州市第六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曲艺类项目。横扇湖滩说书产生于太湖溇港地区,主要分布在江、浙一带横扇以西太湖流域。横扇西邻七都,南连平望,东接松陵,北靠太湖,境内湖河港汊密布,历史悠久,物产丰富,是太湖溇港地区重镇,典型的江南水乡。横扇湖滩说书脱胎于清代以太湖渔歌为基本曲调的花鼓戏。后来,花鼓戏逐渐衰落,一部分花鼓戏演员开始到茶馆,用湖滩曲调为基础,以说唱形式演绎戏曲故事……[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