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江苏省 > 苏州市民俗文化

苏州市民俗文化介绍第11页

  蟋蟀,旧时称“促织”,历来是人们入秋消遣清玩的宠物。自唐代始,隨着民间斗养蟋蟀成风,蟋蟀盆便应运而生。苏州陆墓(后改称陆慕)所产的蟋蟀盆,以密封、温润、透气、吸水和缕雕精细、造型美观而名扬四方。早在南宋,陆墓蟋蟀盆便作为贡品进入皇家深宫。明宣德时,皇帝朱瞻基也有此嗜好,京城因此斗养蟋蟀成风,陆墓蟋蟀盆更是声名大噪。明清时期,制盆高手辈出,邹家先后有邹显之、邹振荣、邹- 和邹唯新等,还有李公亮、杨鸿……[详细]
  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传统技术类项目。起源于宋元、兴盛于明朝。明宣德后,装裱重心渐转移苏州,吴中书画及装裱修复名家辈出,技艺不断发展成熟。嘉靖年间,已有“吴装最善,他处无及”的赞誉,被称为“宣和装”,亦称“吴装”。现主要分布于苏州古城区,历史上曾影响辐射全国,波及海外,其中北京、上海、扬州等地所受影响较大。可分为三类:一是裱式简易的“红帮”,二是专裱普通书画的“行帮”,三是专为书画名家和……[详细]
  风筝制作技艺(沙洲风筝)风筝,古时称为「鹞」,北方谓「鸢」,是一种传统的民间工艺品。中国最早出现的风筝是用木材作的,至东汉时蔡伦发明造纸术后,坊间才开始以纸做风筝,称为「纸鸢」。沙洲哨口板式风筝是能在空中发出悦耳音响的风筝,在全国占独特的地位。张家港市,原名沙洲县。位于长江岸线的张家港乐余镇,是由顺水而下的泥沙与东海潮汐反推作用而淤积成的沙洲。清光绪年间,各地移民开始在这里围垦安居。他们在辛苦耕作……[详细]
  篆刻是中华民族特种艺术之一。常熟虞山派篆刻师承吴门派,兼取徽派之长,形成了苍老古朴、沉稳凝重、清新秀丽的艺术风格。清乾隆年间维扬郭伟绩的《松筠桐荫馆印谱》就已使用“虞山派”一词。沈和、林皋、王瑾为虞山派的创始人。其中尤以林皋(字鹤田)成就最为杰出。之后,虞山印派又吸收浙派之长,尚古朴之气,力矫妩媚之失。这一时期的代表有严源、毛琛、翁苞封等。晚清时,虞山派深受中国印坛大师吴昌硕影响。其最有成就者,为……[详细]
  抬阁扩展(东山台阁)东山三月会又称东山台阁(抬阁)。顾名思义,即抬在肩上的戏台,流动在大街上的戏文,每一只抬阁都是一幕传统戏曲。东山台阁起源于宋代,盛行于清代康熙年间(约1670年),已有800多年历史,是吴中民间艺术的瑰宝。南宋初期,宋王朝南迁浙江临安,一批中原大族定居太湖东山,同时,也带来了先进的中原文化和各种民俗,台阁表演即其中之一。清代初期,国家比较安定,农业经济经过明代末期大规模的战乱之……[详细]
  千灯跳板茶曾盛行于昆山南部千灯镇大团村及其周边张浦、石浦和大市等乡镇。周市镇也发现跳板茶的存在,表演方式略微不同。据调查,邻近的太仓、常熟也有跳板茶的表演。从前,江南有一种专给婚庆人家帮忙的行当叫“茶担”;服务内容包括供应茶水、烫酒、出租礼服、花轿、酒具、茶具和布置喜堂等,还有献茶的表演。这种表演,就是跳板茶。昆山的跳板茶初现于清朝末期,1949年前仍十分盛行,至今已有100多年的历史。千灯周边农……[详细]
  花鼓扩展(浒浦花鼓)浒浦花鼓,流传于常熟浒浦港一带。浒浦港地处长江之滨,南北朝时即为吴郡通江三十六浦之一。清末民初,随着渔业和造船、修船业的发展,涌入大量苏北渔民、船工和工匠。花鼓就是从苏北传到常熟浒浦的。二十世纪初,浒浦民众以苏北花鼓为基础,结合当地的“龙灯舞”、“跑灯舞”和“麒麟舞”等传统民间舞蹈,创造出了浒浦花鼓。浒浦花鼓边唱边舞,唱词以古代人物和传说故事为主,具有曲艺说唱特点,故又称“曲艺……[详细]
  十番音乐(辛庄十番音乐),江苏省省级第二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传统音乐类项目。十番音乐从龙灯舞的打击乐发展而来,它的曲牌大多取材于自然社会的关系,体现一定的意境,有的还表现了古老的传说故事,最早只有击乐“福套”、“滴流水”、“干牌”等几个锣鼓曲牌,后“福套”发展成为“福、禄、寿、喜”四套;“干牌”发展成为“文干”、“武干”二套。 十番音乐又称“十班”、“五对”等,因用丝、竹、革、木、金制作……[详细]
   寒山拾得的传说及寒山寺听钟声,苏州市第三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民俗类项目。寒山寺,位于苏州阊门外枫桥镇,是闻名天下的千年古刹,内供唐代高僧寒山、拾得像。寒山曾隐居于浙江天台山,与附近国清寺僧人拾得十分友善,两人相交为友,唱诗吟偈,后同居于苏州寒山寺,寺因此而得名。民间流传着许多寒山拾得的传说。寒山、拾得的传说主要流传于苏州城乡和无锡、上海、杭州等周边城市。寒山寺紧靠京杭大运河,往来人……[详细]
  宝卷(河阳宝卷),江苏省省级第二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民间文学类项目。河阳宝卷是流传于江苏省张家港市南部地区,以河阳山为中心的民间讲唱文学.它源于唐代的变文,发轫于宋代,盛行于明清与民国时代.在河阳山地区这种讲唱形式民间称为讲经。……[详细]
  源于明代、盛行于江浙的宣卷是极富地方特色的一种说唱表演艺术。整个宣卷班子中除了主演,就是伴奏的丝竹班子。演奏的方式有些像说书,主演打着竹板,站在八仙桌后面,时不时敲一下醒木,清润的嗓音抑扬顿挫,用一种人们都熟悉的方式讲述着一个又一个过去的故事。多年前,走街串巷的江湖艺人最喜欢表演的就是宣卷。2006年,作为江南最原生态的民间乡土艺术,锦溪宣卷成为苏州《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中的一员。自那之后,宣……[详细]
  同里宣卷是江苏省苏州市同里古镇的传统说唱艺术。吴方言区民间宣卷的一个分支,清同光年间即已盛行,以苏州古镇同里为传播圆心,流传于吴江各乡镇,并辐射至苏州南部,上海青浦,昆山,及浙江嘉兴、嘉善一带,在北部吴方言区具有相当的影响力。同里宣卷的表演,是用吴江或同里方言进行说唱,韵散结合,人数一般3到8人不等,一人主宣,一人或二人应和,余人伴以乐器演奏。宣卷的表演方式简便灵活,即兴即演。同里宣卷一般每场3回……[详细]
  吴歌扩展(胜浦山歌)吴歌扩展(胜浦山歌),申报地区苏州市工业园区​​​​​​​胜浦位于苏州东郊,现属苏州工业园区,为太湖水网平原区。胜浦山歌流传于胜浦镇全境。长期以来,唱山歌成为胜浦人不可缺少的一种娱乐活动与生活习惯,由于交通闭塞等原因,胜浦山歌的文字记载极少,直至二十世纪50年代,才引起文化工作者的注意,大批山歌……[详细]
  吴歌扩展(双凤山歌)​​​​​​​双凤位于太仓西部,历来有着深厚的山歌演唱传统,盛行大山歌、小山歌,以劳动山歌、情歌和历史传说歌著称。双凤山歌的歌词、曲调均十分丰富,大都音域适中,虽不高亢,却很嘹亮,容易传唱。一般高低八度,较宽的十度左右,最少的只有五、六度。著名的曲调有吃食五更调、开心调、划龙船调、绣荷包调和摇船……[详细]
  吴歌(芦墟山歌)芦墟山歌,是吴江境内以芦墟为中心的汾湖流域的山歌。芦墟山歌类型多样、内容丰富、曲调多变,最为突出的是大批长篇叙事吴歌的集中流传。二十世纪80年代在“十大集成”编写采集中,发现了《五姑娘》、《赵圣关》、《鲍六姐》、《卖盐商》和《打窗柃》等多部长篇叙事吴歌。尽管其它地区也有发现,但芦墟地区的版本更为完整,艺术水准更高。其中取材于汾湖湖畔真实事件的《五姑娘》,打破了“汉族无长歌”的定论,……[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