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江苏省 > 苏州市民俗文化

苏州市民俗文化介绍第4页

  古砖瓦制作技艺,苏州市第五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传统技艺项目。锦溪,为苏州昆山南部的水乡古镇。锦溪的制砖业约始于明初,到清代发展到鼎盛阶段。锦溪自古就有“七十二只窑”之称,其窑大部分为石灰窑,而且以民窑为主。砖瓦制作,十分繁荣。明清时期,苏州的砖瓦生产,以陆墓与徐庄二镇最为著名。明清皇宫正殿所用的细料方砖及工部所用的官砖大多出此二地。锦溪的砖瓦生产业紧随其后。清代后期,锦溪的砖瓦制造竟……[详细]
  金属凿刻,苏州市第五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传统技艺类项目。金属镂刻起源较早,约产生于商周与春秋战国时期,干将、莫邪铸剑,在剑上装饰则必须借助于镂刻了。出土文物“吴王矛”上面镂刻的花纹和铭文,说明金属镂刻已经产生。秦汉以后金属镂刻有所发展,在日常生活用品壶、炉、镜、洗、奁等金属器具上有大量的装饰性雕刻。唐宋时代苏州有一批从事此行业的艺人,日常的金银首饰以及镇宅用的铜兽皆由他们镂刻。已经发……[详细]
  苏州金银丝镶嵌,苏州市第五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传统技艺项目。金银丝镶嵌,是在红木、紫檀木、乌木等硬质木制成的工艺品上,以黄金或白银拉成粗细不同的丝嵌出花鸟、人物、景物等纹样的一种手工艺。金银丝镶嵌,在春秋戦国时期被称为“错金”,“错银”,或“错金银”。1983年,在江陵马山楚国贵族墓出土的吴王夫差矛,矛上有鸟篆错金铭文:“吴王夫差自乍用飵(矛也)”。这说明春秋戦国时期,苏州就有了金银……[详细]
  苏式红木小件制作技艺,苏州市第五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传统技艺项目。​​​​​​​苏式红木小件,自古以来,名闻海内。1956年苏州市有关部门在整修虎丘云岩寺塔时,在塔内就发现了五代时期的楠木藏经相和小木塔各一件。这两件文物,一方制,一圆制,制作规范极为典型。宋高宗迁都临安后,杭州和苏州成为经济文化的发展……[详细]
  苏州竹刻,苏州市第五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传统技艺项目。​​​​​​​苏州是竹刻的发源地之一。早在明代,中国竹刻就出现了金陵派和嘉定派两大流派。当时,嘉定是苏州府所属的一个县。由明至清,苏州竹刻颇为兴盛,代有名师。清顺治元年(1644)经康熙、雍正至乾隆六十年(1795),是苏州竹刻的初创时期。时有吴历……[详细]
  苏州花线制作技艺,苏州市第五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传统技艺项目。​​​​​​​花线,是指各种不同颜色的丝线。它是刺绣产品必不可少的材料。苏州花线制作,在宋代就形成了专业坊巷,在宋代石刻《平江图》(宋代苏州称“平江府”)上,即标有一条“绣线巷”(位于今海红坊北面)。可见苏州花线业在宋代已形成规模。至解放初……[详细]
  摇快船,苏州市三批摇快船扩展项目,苏州市第五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传统体育、游艺与杂技类项目。周庄的摇快船始于清初,经过数百年的沿袭,已成为民间良辰佳节、喜庆丰收、婚嫁迎亲时的大型娱乐活动。农民自备船只、服装、道具、锣鼓,自娱自乐,具有浓郁的水乡风情。周庄的快船堪为奇异。比赛前,先由手巧艺高的工匠在船上搭起花棚。头棚上悬彩灯,插彩旗;舱棚上挂流苏,舱中坐锣鼓队;艄棚给橹手遮阳。每船备头……[详细]
  宣卷(甪直宣卷),苏州市二批宣卷扩展项目,苏州市第五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曲艺类项目。甪直宣卷,主要分布在甫田村的陆巷村、甫港村的陶浜村、澄北村的陶巷村和市镇街道。明代,甫里镇为长洲县五镇之一,是郡东乡镇之首,是当时的金融和商贸中心。清道光咸丰年间,宣卷流传至甪直。现收藏有抄录卷本《丝带宝卷》、《麒麟宝卷》、《合同宝卷》、《盗金牌》、《蓝丝带》等50多部。甪直现有4个宣卷班子,主宣均为……[详细]
  摸壁鬼,苏州市第五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传统舞蹈项目。​​​​​​​摸壁鬼是庙会仪仗中一种具有摊舞色彩的民间舞蹈。由于它有吆喝开道的功能,民间又称之为“喝道”。主要流行在张家港市北片沿长江地区乐余等沙上地带。乐余镇四季分明,气温适宜,雨量充沛,植被丰富,景色优美。域内地势平坦,河多、水多、桥多、船多,将……[详细]
  舞龙灯,苏州市第五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传统舞蹈项目。​​​​​​​舞龙灯活动,全国各地都有,而苏州现当代的舞龙灯与百花洲关系密切。清末,每逢农历二月十二“百花生日”,姑苏城百花洲内有百花庵庙会。1905年当地一批人力车工人、抬轿工人等劳动者发起组织了百花洲龙灯队,他们先将烛店的木质龙头借到庙会舞弄,后……[详细]
  吴歌(张浦民歌),苏州市一批吴歌扩展项目,苏州市第五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民间文学类项目。张浦民歌,是流播于昆山张浦境域以及昆南吴家、新龙、姜杭、赵陵、大市等地的民歌。晚清民国期间风靡鼎盛。上世纪50年代,农民喊唱山歌的遗风犹盛,大多自然村有喊唱山歌的能手。以费克、路行、鲁其贵等著名音乐家组成的采风队,采录抢救到150多首传统民歌。八十年代初,编印《中国民歌集成》时,进一步挖掘到一批民……[详细]
  唐伯虎故事,苏州市第五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民间文学项目。​​​​​​​唐伯虎的故事主要在苏州流传,并影响到江南和全国许多地方。唐伯虎的生平事迹,《明史》上有传,但非常简略,在民间却有许多的传说故事。早在明嘉靖、万历年,项元汴《焦窗杂录》上就记载了唐伯虎与秋香的故事。到稍晚周玄暐的《泾林杂记》上,唐伯虎……[详细]
  长篇叙事山歌《孟姜女》,苏州市第五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民间文学类项目。长篇叙事山歌《孟姜女》发源地芦墟、莘塔(今汾湖经济开发区),位于吴江市的东南面,处于苏州、上海、杭州三大城市的中间之地,与上海的青浦区、浙江的嘉善县、江苏的昆山市接壤,古称“吴根越角”,文化底蕴极为深厚。芦墟山歌是吴歌中的一个重要支脉,历史悠久,源远流长,上世纪七十年代到八十年代挖掘出了长篇叙事吴歌《五姑娘》《鲍六……[详细]
  苏州城隍庙会,苏州市第四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民俗类项目。苏州城隍庙历史悠久,洪武三年(1370)迁入现址,至今也有六百多年历史。苏州民间城隍信仰盛行,祈佑保福,告痊拔状者,许愿还愿者,每天络绎不绝。楚春申君黄歇、康熙年间的江苏巡抚汤斌等,生前曾为苏州人民作出过贡献,死后被奉为城隍,老百姓向他们祈雨、求晴,请他们禳灾、祛疫,希望带来福祉。苏州府城隍庙会最为典型、最有特色有以下几项。正月……[详细]
  阿婆茶,苏州市第四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民俗类项目。周庄居民喝茶的历史十分悠远,在浓重的茶文化氛围中,孕育出了阿婆茶这样一种独具地方特色的民俗。周庄、锦溪、张浦、千灯等地都有流行,而以周庄的阿婆茶最接近原始状态阿婆茶又叫婆婆茶,是中老年妇女聚会饮茶的一种方式。东道主四出邀客,并备好茶点。被邀客人按预定时间纷纷来到。她们一边品茗饮茶,尝着东道主准备的点心,一边拉着家常、干着针线活。分手时……[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