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江苏省 > 苏州市民俗文化

苏州市民俗文化介绍第6页

  渔民号子(浏河渔民号子),苏州市第四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传统音乐类项目。​​​​​​​渔业是太仓刘家港(今浏河镇)的传统产业,有众多以海上捕捞为生的渔民。所用四桅帆船,出海时要高悬风帆、捕捞时要按潮汛下网、起网。在劳动过程中,为了协调动作,统一步调,激发干劲,产生了简单易唱、朗朗上口、富有地域特色的渔……[详细]
  长篇叙事诗歌《五姑娘》,第四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民间文学类项目。​​​​​​​长篇叙事诗歌《五姑娘》,发源于芦墟一带。目前所知最早演唱者为生活于清咸丰、同治年间有“歌王”之称的杨其昌。他所传唱的《五姑娘》有4000多行,曾盛行于当时。同治七年(1868)遭官府查禁。但禁而不止,一直流传至今。20世纪6……[详细]
  珍珠塔的传说,苏州市第四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民间文学类项目。珍珠塔传说以同里为中心,逐渐传播到周边的松陵、金家坝、北库、黎里、莘塔、平望和盛泽等乡镇;而后扩展到苏州、无锡、常州以及上海朱家角、青浦和浙江嘉善、嘉兴、湖州、杭州等地。同里是一座著名的历史文化古镇,四面环湖,河流如网,物产丰富,经济繁荣,“尤多名家盛族,儒绅大夫,彬彬辈出”。传说同里镇有个陈御史,原配夫人过世后续娶了方氏。……[详细]
  谢方樽传说,苏州市第四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民间文学类项目。谢方樽传说流传于以辛庄镇为中心的常熟市南部。“谢方樽”的人物原型系清代著名讼师常熟辛庄人谢方樽。谢方樽原是一位秀才,成年后成为一名讼师,活跃于清代乾隆年间。由于他常以机智的言行讽刺和惩治贪官恶霸,为民伸张正义,深受人民喜爱,他的事迹便在民间广为流传。民间又将许多机敏、滑稽,甚至恶作剧式的故事都附会在他身上,构成了以“谢方樽”为……[详细]
  陆瑞英民间故,苏州市第四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民间文学类项目。​​​​​​​陆瑞英民间故事产生于常熟白茆镇,流播于苏州及昆山、张家港、无锡、江阴等地,加上各种媒体的传播,在全省乃至全国都有影响。陆瑞英祖辈居住在白茆塘岸边。她的曾祖父陆祖仁就擅长讲史事传说、神鬼故事;曾外祖母顾王氏擅长动植物传说。祖母顾妙……[详细]
  渭塘淡水珍珠加工工艺,苏州市第三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传统技艺类项目。渭塘,位于苏州城东相城区。渭塘淡水珍珠是古老的太湖珍珠加工工艺的典型代表。太湖地区的珍珠,古代称为“吴珠”,至今已有4000余年历史。渭塘是中国的“淡水珍珠之乡”。渭塘淡水珍珠加工工艺到明清时期逐渐成熟,手工艺品除了常见的珠花、珠钗和项链等首饰之外,还出现了珍珠衫、珍珠塔、珠褥、珠被等特种工艺品,并形成了一套完整独到……[详细]
  沙洲哨口板式类风筝制作技艺,苏州市第三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传统技艺类项目。风筝,古时称为「鹞」,北方谓「鸢」,是一种传统的民间工艺品。中国最早出现的风筝是用木材作的,至东汉时蔡伦发明造纸术后,坊间才开始以纸做风筝,称为「纸鸢」。沙洲哨口板式风筝是能在空中发出悦耳音响的风筝,在全国占独特的地位。张家港市,原名沙洲县。位于长江岸线的张家港乐余镇,是由顺水而下的泥沙与东海潮汐反推作用而淤积……[详细]
  苏州盆景造型技艺,苏州市第三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传统技艺类项目。“盆景”称谓,最早文字见于明代王鏊所著《姑苏志》。当时,盆景在苏州已广为普及。明人文震亨所著《长物志》专门列出《盆玩》篇,记载了松柏、枫、榆、古梅为桩景之先声。清代,苏州的盆景制作呈流行之势,形成了虎丘、光福等盆景制作基地。并且已进入市场。近代,著名作家、盆景艺术大师周瘦鹃先生善于摹仿名画进行盆景创作,其作品清秀古雅,并……[详细]
  苏州藏书澄泥石刻,苏州市第三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传统美术类项目。藏书镇历史悠久,相传西汉大臣朱买臣微时贫而樵柴且不废读书,常把书藏于古庙中,因才高学博,被汉武帝重用,先后任会稽太守、主爵都尉。乡人为纪念他而修建藏书庙,镇名由此而得。藏书澄泥石雕业据史载始于三国时期。早期制砚区域在镇东部山蒦村,采用灵岩山太湖水域特有的澄泥页岩制作砚瓦,所制砚台称山蒦村砚,亦称灵岩石砚。因其砚质与山西绛……[详细]
  胜浦宣卷,苏州市第二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宣卷扩展项目,苏州市第三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曲艺类项目。胜浦宝卷流传于胜浦镇全境,并辐射至周边农村。胜浦宝卷多数为民间传说、历史故事,用本地方言表演,曲调丰富,来源于佛教音乐、戏曲与民歌。故事内容一般是劝人为善,祈求国泰民安,现存有《四精宝卷》、《盗金牌宝卷》、《双奇冤宝卷》、《麒麟宝卷》、《百花台宝卷》、《天仙宝巷》、《龙凤锁宝卷》、《碧玉……[详细]
  东山三月会,苏州市第二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民俗类项目。东山三月会又称东山台阁(抬阁)。顾名思义,即抬在肩上的戏台,流动在大街上的戏文,每一只抬阁都是一幕传统戏曲。东山台阁起源于宋代,盛行于清代康熙年间(约1670年),已有800多年历史,是吴中民间艺术的瑰宝。南宋初期,宋王朝南迁浙江临安,一批中原大族定居太湖东山,同时,也带来了先进的中原文化和各种民俗,台阁表演即其中之一。清代初期,……[详细]
  苏州端午节,苏州市第二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民俗类项目。农历五月初五端午节,是中国重要的民间民俗传统节日之一。苏州的五月端午活动,历史悠久、全民参与、久盛不衰,内容极为丰富,集中展示了苏州地区非常有特色的民俗传统和历史文化传承。苏州端午节的渊源最早可追溯到春秋时期的吴国名将伍子胥。后随着苏州社会经济文化的发展,以纪念伍子胥为始的端午节逐渐演化成了苏州一年一度最为盛大的市民狂欢节,形成了……[详细]
  苏州仿古铜器制作技艺,苏州市第二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传统技艺类项目。仿古铜器,是指艺人们采用特殊的工艺手段,以铸造、绘画、雕刻、镶嵌相结合,仿制古代青铜器等文物供人们鉴赏和收藏的铜器。苏州青铜器的制作历史可追溯到春秋时期的吴国,仿古铜器则可追溯到宋元时期。明代时,苏州的仿古铜器便以“苏铸”闻名。万历年间,苏州即有铜工胡四“铸彝鼎等器能仿古,与旧铸莫辩”。万历、天启年间,有蔡文甫仿古铜……[详细]
  苏州玉石雕刻技艺,苏州市第二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传统技艺类项目。历史上“苏帮”玉器闻名海内外,在明人宋应星《天工开物》一书中,便有“良玉虽集京师,工巧则推苏郡”之说。明代以后,苏州的玉工人才辈出,如贺四、刘谂、王小溪、陆子刚等的技艺均名振京师,誉满四方。乾隆年间,宫廷专设造办处琢玉坊,几次召取苏州玉工赴京为宫廷制作玉器,以后这些玉工就在北京安家落户,从此“苏帮”玉器声名远播,饮誉四海……[详细]
  苏扇制作技艺,苏州市第二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传统技艺类项目。苏州制扇技艺历史悠久,技艺精湛,品种繁多。明宣德年间,苏州城郊陆墓遍布制扇作坊,名匠辈出。清代,已形成独特的艺术风格和地方特色,成为皇家贡品。太平天国后,制扇作坊由陆墓向内城发展,主要集中在阊门山塘街和桃花坞韩衙庄。该技艺包括造型、装裱、雕刻、镶嵌、髹漆等工艺流程。产品可归纳为三大类:折扇、檀香扇和绢宫扇,统称为“苏州雅扇”……[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