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广东省 > 广州市民俗文化

广州市民俗文化介绍第7页

  流行于增城地区的舞春牛,是农民渴望风调雨顺、祈求五谷丰登的民俗歌舞活动。表演时,众人抚摸道具“春牛”,唱“春牛调”,配上简单的舞蹈动作,深情地赞颂和他们一起辛勤劳作的耕牛,一人唱,众人和。……[详细]
  又称“麻车夜色”或“舞火狗”,是流行于麻车村的大型夜间民间艺术活动,至今已有600多年的历史。“火狗”的道具包括龙、凤子、麒麟、鹿、犀牛、蟾蜍、宝鸭、锦鲤等九种动物的模型,粤方言“九”与“狗”同音,群众习惯称为“舞火狗”。表演从晚9时点火至11止,“舞火狗”时点燃这些道具身上的香火,意在避瘟疫。……[详细]
  增城貔貅舞是当地客家人的传统舞蹈节目,又称“舞客家猫”、“舞客家狮”、“舞醒狮”。目前,关于增城貔貅舞的起源,民间有两种说法,一是说它兴起于明末,二是说它起源于清乾隆年间,即正好是增城客家人大批迁入增城的年代,距今约270年。“客家猫舞”通过口传身教的方式代代相传。在当代老艺人的记忆中,上世纪50年代到70年代是“客家猫舞”最兴旺的时期,男女都可表演。改革开放以后,受社会经济转型的影响,“客家猫舞……[详细]
  番禺区鳌鱼舞源远流长,相传是由浙江传入的“鱼灯舞”发展而成。沙涌村居住着江、幸、胡三姓,三姓氏均世代做鳌鱼舞。三姓原籍浙江省奉化县金鳌村,先祖于明洪武年间随南征大军来广东驻守南疆,后在番禺落户时把从原籍带来的鱼灯舞发展成鳌鱼舞。番禺沙涌世代相沿有“鳌鱼会”,每九年一届,从不间断,至今约有六百多年历史了。作为广州市一种非物质文化遗产,鳌鱼舞有着重要的历史价值、文化价值。关于鳌鱼,番禺乡间有一个美丽的……[详细]
  咸水歌是渔民操广州方言演唱的一种渔歌,又称“白话渔歌”,主要流传于中山、珠海、番禺、顺德、东莞、台山等地。此外,广东沿海其他地区如阳江、电白及香港长洲岛、澳门等地有与“正宗”咸水歌曲调相近的渔歌。上述这些地区长期同大海的咸水打交道,咸水歌之得名即与此有关。咸水歌一般由上下两句组成单乐段,或由四个乐句组成复乐段。有独唱、对唱等形式。而以后者为主。对唱采用男女互答形式。……[详细]
  岭南古琴,至迟在汉代便逐渐发展起来,历代都出现不少有名的琴人,写作了不少琴学的典籍,创造和保藏了不少有名的古琴乐器和琴谱。早在南北朝时期,广东曲江人侯安都(518-562年),就有很高的琴艺造诣。南宋末年,金元入侵中原,南宋皇帝-南迁至冈州崖山,中原琴艺也在冈州留下一批琴谱,相传《古冈遗谱》就是在当时遗留下来的古琴谱。明代时,广州府著名琴人辈出,有陈白沙、邝露、陈子壮、陈子升等;藏琴丰富,有琴曲流……[详细]
  咸水歌是流行在广州市及珠三角地区的疍家渔歌,又称“白话渔歌”。它既是疍民闲时以娱乐的船歌,又是疍家迎娶习俗、庆贺中秋的一种艺术形式。广州咸水歌至少有着600年的历史。至今发现的最早记载有疍家渔歌的是明初汪广洋《斗南楼诗二首》(斗南楼原址在广州府治后城上)中的“碧树藏蛮逻,清歌发蜑舟”。明清两代咸水歌非常兴盛,大量古籍及诗句都有提及。特别是在清代,疍家渔歌被赋予“咸水歌”这一称呼,并被普遍沿用。清代……[详细]
  五羊传说至少已流行了1500年。关于五羊传说,最早的文献记载见于晋代。到了唐宋,五羊传说更为流行。唐代著名诗人高适诗句、《太平广记》卷三十四引唐裴铏《传奇》“崔炜”篇,都提及羊城,即广州。至北宋乐史《太平寰宇记》引《续南越志》云:“旧说有五仙人,骑五色羊,执六穗秬而至,至今呼五羊城是也。”明末清初屈大均《广东新语》卷五《石语》也有关“五羊石”条。五羊传说具有重大的价值,是千余年来民众集体创作的结晶……[详细]
  仙姑是八仙中唯一的女仙,其故事在全国家喻户晓。根据流传及众多典籍记载,何仙姑是广东增城小楼镇仙桂村人。生于唐代开耀二年(682年),原名何秀姑,其父何泰,母亲吉氏,以制售豆腐为生。秀姑诞生时紫云绕室,白光闪耀。她自幼喜读诗书,手不释卷,过目不忘。她勤劳秉孝,十三、四岁便帮父母磨豆腐、操持家务,更兼知礼重德,深得村民邻里赞誉。十五那年,秀姑夜梦一白须老人告知,村前云母溪对面有云母片,用它磨成粉末拌水……[详细]
  萝岗香雪的故事传说是伴随萝岗香雪的盛名而流传开的。早在明代中后期,萝岗香雪便已声名鹊起,可以推测萝岗香雪的故事传说已流传了数百年。萝峰山上玉岩书院有不少与萝岗香雪有关的文物古迹,如:玉岩殿的一副清代对联:“泉石清幽,地僻千年,一洞烟霞堪入画;峰岚拥护,天围四壁,满山梅荔自成庄。”等,也可以推测萝岗香雪的故事传说至少在清代便已广为流传。萝岗香雪的故事传说主要流传于萝岗区范围,由于萝岗香雪的盛名,在广……[详细]
  金花娘娘,又称金花夫人,广州人称其为“送子娘娘”。金花娘娘是广府人传说中的生育女神,缘起于广州,普及全省各地,以珠三角一带为最。金花是岭南本土的神。广东地处岭南,在中国历史长河中,文化上长期受中原地区影响。唐宋以来,广州作为对外贸易的重要港口城市,也受到中东及西方的文化影响,因而,广东的宗教文化信仰呈现出明显的多元性。但本土的神却显得凤毛麟角,金花娘娘是流传范围最广,延续时间最长的一位。中国传说中……[详细]
  沙湾飘色是一种在岁时节令期间进行巡游展演的传统民间艺术活动形式。明末清初已有雏形,主要是在每年三月初三“北帝诞”祭祀活动时抬着与北帝有关的人物造型巡游。沙湾飘色以色柜为展示舞台,色柜上站着一个8-12岁的古装儿童,即“屏”,“屏”上再站一至两个2岁左右的古装儿童,即“飘”。飘色是以屏和飘的扮相、姿态、服饰及道具有机结合组成造型,来表现某个故事、传说、戏曲和风俗内容。番禺沙湾飘色以色彩艳丽,造型典雅……[详细]
  乞巧节广州人称为“七姐诞”、“七娘诞”,或“摆七娘”、“拜七娘”。起于汉代。广州人历来重视过此节,宋人刘克庄诗云:“粤人重巧夕,灯火到天明。”清末民初,此风尤为兴盛。胡朴安撰辑的《中华全国风俗志》辑录了清末民初广州女子拜七姐的风俗,详细记载了关于乞巧会“摆巧”的情形。作家欧阳山在《三家巷》中所写的广州七夕风情,可与胡的辑录相互印证。大量的竹枝词也同样反映了羊城乞巧节的盛况,如清朝广东诗人汪鮀在《羊……[详细]
  广州的花市,历史悠久,源远流长,是广州特有的传统民俗。这与广州的地理位置、历史文化、民俗传统不无关系。广州属亚热带季风气候,夏无酷暑,冬无严寒,年平均气温为21.7℃,年降雨量为1982.7毫米,平均相对湿度为77%。广州地区日照时间长,雨量充沛、四季常青,繁花似锦,素有“花城”之誉。优越的地理位置和良好的自然环境,为各种花卉的成长提供了极佳的自然条件。据西晋永兴元年(304年)嵇含的《南方草木状……[详细]
  波罗诞是流行于广州地区的风俗,又称南海神诞、南海波罗诞。波罗诞庙会是广州地区最大的民间传统庙会之一,至今已有一千余年的历史,会期为每年农历的二月十一日至十三日,十三日为正诞。南海神庙(波罗庙)方圆数十里的民众都前来“游波罗”,包括水上、陆上地区都热闹非凡,四乡云集赶赴庙会,热闹程度胜似春节。当地俗语有云“第一游波罗,第二娶老婆”,把游庙会与人生大事相提并论,足见对其重视的程度。波罗诞起源于何时,于……[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