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江县十大民俗文化

苗族姊妹节
  台江苗族姊妹节又称“姊妹饭节”,是台江县老屯、施洞一带苗族人民的一个传统民族节日,每年农历三月十五日至十七日举行,节日中心区主要位于贵州省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台江县城北面40公里处的施洞镇,同时覆盖老屯乡,施秉县的马号乡等。坐落在清水江畔的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台江县施洞镇,是一个清水江哺育下的苗族聚居地。“施洞”系苗语,意为石洞,又称郎西,面积99平方公里,人口1.6万,其中苗族人口占98%。施洞是连接清水江上下游的重要渡口和驿站,由于交通便利,自古繁华热闹,是苗族重要的聚会之地,每年的节日达19个之多:如正月初一的捞鱼节、二月初二的敬桥节、三月十五的姊妹节、四月初八的敬牛节、五月二十五的龙船节、七月的吃新节等,现虽几经变迁,社会不断发展,但在这一区域的苗族社区,仍然保持完整的苗族文化生态区……[详细]
台江苗族古歌
  苗族分布在我国西南数省区。按方言划分,大致可分为湘西方言区、黔东方言区、川滇黔方言区。黔东南清水江流域一带是全国苗族最大的聚居区,大致包括凯里、剑河、黄平、台江、雷山、丹寨、施秉、黄平、镇远、三穗,以及广西三江和湖南靖县等地。在此广大苗族聚居区普遍流传着一种以创世为主体内容的诗体神话,俗称“古歌”或“古歌古词”。苗族古歌内容包罗万象,从宇宙的诞生、人类和物种的起源、开天辟地、初民时期的滔天洪水,到苗族的大迁徙、苗族的古代社会制度和日常生产生活等,无所不包,成为苗族古代神话的总汇。苗族古歌古词神话大多在鼓社祭、婚丧活动、亲友聚会和节日等场合演唱,演唱者多为中老年人、巫师、歌手等。酒席是演唱古歌的重要场合。苗族的古歌古词神话是一个民族的心灵记忆,是苗族古代社会的百科全书和“经典”,具有史学、民族……[详细]
反排苗族木鼓舞
  木鼓舞是流传在西南苗族、彝族和佤族人民中以敲击木鼓起舞祭祀的民间舞蹈。其鼓型多以截取自然生长的树木躯干,凿空内部成型。一般木鼓舞为族群全体参与的大型祭祀活动中的一部分,木鼓被作为族群的象征,以敲木鼓、跳木鼓为核心的祭祀活动充满着强烈的祖先崇拜、自然崇拜的寓意,具有鲜明的原始文化的特征。木鼓舞是贵州省台江县苗族群众所喜爱的一种民间舞蹈,主要有反排木鼓舞和施洞、革东木鼓舞两大种类,其中以反排木鼓舞影响较大。它分布于贵州台江县城东南方26公里处的反排村,村中居民皆为苗族。传说反排木鼓起源于一对跟从鸟虫学会跳舞的古代兄妹。自古以来,反排木鼓舞就在反排村世代相袭。每逢丑年,十二年一次的祭鼓节到来,反排木鼓舞便要大跳一次,与宰牛祭祀和盛大的节庆活动相配合。反排木鼓舞启、承、转、合结构完整,舞蹈动作简练,……[详细]
台江苗绣
  台江苗族刺绣是苗族刺绣中最具典型意义的民间艺术品之一,主要分布在贵州省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台江县的施洞镇。台江的苗族刺绣是苗族服饰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图案纹饰所蕴含的文化内涵折射出苗族屡经迁徙的历史变迁过程。根据其内容和样式可将服饰划分为方你型、方纠型、方南型、方翁型、方白型、方秀型、翁芒型和后哨型等九种类型,堪称“无字史”,是族群识别的标志和符号。服饰的精美造型、精湛工艺、色彩搭配是衡量苗族妇女聪明才智的标准。苗族姑娘未出嫁前,都要亲手绣作一套嫁妆,从开始到完成一般要三至五年,只有心灵手巧的苗族姑娘才能博得人们的赞许、爱慕和追求。台江苗族刺绣的画面丰富,常见的题材有造型独特的飞禽走兽、花鸟鱼虫等,以龙、鱼、蝴蝶、蜈蚣、蝙蝠等的图案使用最为广泛。所采用的针法有平绣、皱绣、缠绣、叠绣、锁绣、堆绣……[详细]
元宵节(苗族舞龙嘘花习俗)
  在每年的元宵节,台江县最为热闹的事是舞龙嘘花了。由于苗族是没有文字记载,对于舞龙嘘花源于何时,无从考证;据民间传说,舞龙嘘花在台江县域传承已有几百年的历史,是外来文化与当地苗族文化相碰撞融合的产物。台江县苗族舞龙嘘花习俗活动于每年正月初五至十七举行。2021年,台江县苗族舞龙嘘花习俗获得第五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要说舞龙嘘花,我们先来说龙灯的起源。传说金龙错播行雨,唐朝天子李世民梦助魏征错杀金龙。后于地府十殿阎君审明,特封金龙于每年正月十五日,在民间收受香火、纸钱。金龙受封后,将水族众将列队出游,由排灯开路带领众虾、蟹、鱼、龟等于人间家家户户驱逐瘟疫,将一切灾难赶出门外,把吉祥幸福留在人间。因此,从唐代至今,民间把龙当作吉祥、幸福的象征,每年在元宵节就用篾条编扎出金角老龙带领用白……[详细]
苗族独木龙舟节
  台江苗族独木龙舟节是贵州苗族的一个传统节日,时间在每年农历的五月二十四至二十七,苗语称作“dabkiangvongx”,音译为“恰酿涌”,流行于贵州省台江县、施秉县清水江两岸和台江县巴拉河下游两岸。节日期间,苗族群众聚集在清水江中游施洞镇塘坝村河段举行为期三天的划龙舟大赛,比赛规模盛大,气氛热烈,赛事礼仪独具一格,闻名遐迩,每年都能吸引数万人前往观光。独木龙舟节反映着苗族多神的巫教信仰。苗族世代居住山区,信巫事神,造龙舟时选龙树、砍龙树都要挑吉日,祭拜天地山水诸神。独木龙舟节所用龙船长度在24至27米之间,重约三四吨,龙身以三根削尽枝丫的大树干刳制而成,一般须用直径1米、高30米以上的大杉树。苗族以鼓作为氏族或部落的代表,每届以民主方式选举产生的氏族首领称为“鼓主”,一般是具有组织管理能力、……[详细]
  苗族多声部情歌是流传在贵州省台江县、剑河县等苗族村寨的一种苗族原生态民歌。在台江县的方召乡、南宫乡、革一乡境内和剑河县久仰乡一带苗族聚居地。台江县位于贵州省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中部,是一个苗族人口占总人口98%以上的少数民族聚居县,素有“苗疆腹地之称”,由于历史的原因,台江县保存着较为完整的苗族传统文化。方召乡位于台江县城东南面,距台江县城十多公里,是山地地貌向嘎斯特地貌过渡地带。由于特殊的地理条件和自然环境,形成了相对封闭的文化社区,这是苗族“多声部情歌”得以保存的外部条件。剑河县位于贵州省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中部,东邻天柱、锦屏县,南连黎平、榕江县,西接雷山、台江县,北靠施秉、镇远、三穗县,以苗、侗族为主的少数民族地区,剑河县久仰乡是苗族多声部情歌的流传地之一,“久仰”系苗语谐音,意为:……[详细]
  苗族古歌是苗族的神话和史诗,篇幅宏大,包罗万象,是苗族文化的重要组织成部分。主要流传在黔东南地区的台江、雷山、榕江、剑河、凯里、施秉、黄平、镇远、三穗等县,生存区域峰峦起伏,苍山莽莽,山清水秀,景象万千。有史记载,蚩尤九黎部落是苗族的先民,苗族古歌记载五千多年的历史,不同内容章节产生于不同的历史时期。有的源于苗族人民对天地生成的朴素认识;有的源于对枫木的崇拜,认为生命万物皆生于枫木;有的源于苗族战争迁徙。苗族古歌主要内容包括开天辟地、洪水滔天、远祖创业、原始部落战争、民族迁徙等。一般以盘问对唱为主要演唱形式。演唱时,分为主客两组,采用一问一答的方式进行对唱。主唱方问唱完后,答唱方以“嗒——唉”的助词接歌,重复主唱方的问题并进行解答,如此循环往复直至一首古歌完结。苗族古歌一般分为四个部分,第一……[详细]
  织锦是指用染好颜色的彩色经纬线经提花、织造等工艺织出图案织物的技艺,是苗族女性创造的宝贵的文化遗产。在台江,织锦和挑花、刺绣是苗族女性毕生- 的“三大功课”。台江苗族织锦有机织和编织两大类,机织的为宽锦,主要流行于清水江两岸和巴拉河一带,编织的是锦带,主要流行于雷公山区。机织是苗族妇女采用传统的“通经回纬”技艺和平纹木机,利用当地所产的蚕丝、苎麻、木棉等纤维染彩织就的提花织物。台江苗锦纹饰题材广泛,飞禽走兽、花草鱼虫、山川日月无所不有。其表现形式丰富多彩,既有规律性的几何纹,又有古典式的菱形、四方形,还有介于几何纹与自然纹间的装饰纹样。艺术手法简洁、大胆夸张,巧妙地运用了点、线、面的疏密虚实、粗细大小、斜直长短等进行变化与组合,总体布局均衡,结构严谨,在安静中有动势,规整中有变化,展现了一种……[详细]
  苗族银饰,如同苗族刺绣、织锦、蜡染等装饰物一样,是苗族支系相互区别的重要表征。台江县的苗族银饰图案之华美、样式之众多,为苗族社会所少见。台江苗族银饰,分为施洞型、巴拉河型、黄平型。施洞型银饰区,以施洞镇为中心区;巴拉河型银饰区,在台江境内占大半地域;黄平型银饰区,在台江境内有一个乡。台江县基本集中了苗族银饰精华,是黔东南苗族银饰的重要代表之一。台江苗族银饰,主要有银角、银雀、银簪、银梳、银头围、银头花、银羽、耳柱、耳环、项圈、银链、胸锁、胸宝、手圈、手镯、银片、银泡等等。以片片“银片”覆盖上衣,誉称“银衣”,重达一二百两。苗族村民把美丽与财富结为一体,未婚女子希望通过银饰得到异性的青睐。家境困难的,可以少一点,但绝对不能没有。在苗族村民观念中,银饰还有辟邪作用,是护身的吉祥物。苗族银饰制作技……[详细]

全部台江县民俗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