黎平县十大民俗文化

侗族琵琶歌
  侗族琵琶歌分布于侗族南部方言地区,可分为抒情琵琶歌和叙事琵琶歌两大类。其歌唱内容几乎涵盖了侗族历史、神话、传说、故事、古规古理、生产经验、婚恋情爱、风尚习俗、社会交往等各个方面,世代传承,歌脉悠远。琵琶歌唱词体现了侗族诗歌的最高水平,是研究侗族社会人类学、民族学、民俗学的重要资料。全国文艺集成志书多把抒情琵琶歌列入民间歌曲范畴,叙事琵琶歌列入曲艺范畴(称琵琶弹唱),亦有两者兼备的。由于各地琵琶歌使用的琵琶型号和定弦的不同,土语不同,演唱场所不同,运用嗓音不同,因而形成许多种不同的风格。三宝琵琶歌(又称车江琵琶歌)是抒情琵琶歌的一种,用中型四弦琵琶伴奏,外加果吉(牛腿琴)协奏,由男子操琴,男奏男唱或男奏女唱,男声用本嗓,女声用小嗓,在行歌坐夜的场合演唱,主要流行在三宝为中心的榕江县地区。晚寨琵……[详细]
黎平侗族大歌
  黎平侗族大歌是在中国侗族南部方言区由民间歌队演唱的一种民间合唱音乐,主要流行于黎平县南部及与之接壤的从江县北部,包括今黎平县岩洞、口江、双江、永从、肇兴、水口、龙额及从江县往洞、谷坪、高增、贯洞、洛香等乡镇。民间习惯称这些地区为“六洞”、“九洞”。侗族大歌历史久远,早在宋代已经发展到了比较成熟的阶段,宋代著名诗人陆游在其《老学庵笔记》中就记载了“仡伶”(侗人自称)集体做客唱歌的情况。至明代,邝露在其所著《赤雅》一书中更加明确地记载了侗人“长歌闭目”的情景,这是数百年前侗族大歌演唱的重要文献。大歌一般在村寨或氏族之间集体做客的场合中演唱,是侗人文化交流和情感交流的核心内容,在某种程度上体现和传达了侗族文化的灵魂。黎平侗族大歌是最具特色的中国民间音乐艺术之一,也是国际民间音乐艺苑中不可多得的一颗……[详细]
3、侗戏
侗戏
  侗戏流传于贵州省黎平县、榕江县、从江县,广西自治区三江侗族自治县以及湖南省通道自治县的部分侗族村寨。黎平位于贵州东南部,东连湖南靖州、通道,南临广西三江,西北两面与从江、榕江、剑河、锦屏接壤,是黔、湘、桂三省区交界地。县境内民族众多,侗族占60%以上。唐、宋、元、明时期,侗族文化开始出现了史诗、款词、故事、“锦”,而“锦”的发展和繁荣,为清代中期侗戏的产生奠定了牢固的基础。明末清初,汉族人口流入侗族地区,于是湘戏、桂戏、彩调、傩戏等剧种传入侗族地区,激发了侗戏的形成。清嘉庆、道光年间黎平县茅贡乡腊洞村吴文彩创建了一种用侗语道白和演唱的新的戏剧形式,即侗戏,并快速流传于黎平、榕江、从江等侗族地区。侗戏大致分为两类:一是以侗族民间故事为题材的如《珠郎娘美》、《郎夜》、《莽岁》、《美道》等;一是根……[详细]
侗族鼓楼花桥建造技艺
  侗族鼓楼来源与侗族的“堂卡”、“堂瓦”,即与侗族“卡房”有直接的承袭关系。侗语中“堂”是大伙人的意思,“瓦”是说话的意思。“堂瓦”直译就是“众人说话的地方”。在侗寨凡是决定与全寨利益相关的重大事宜,都必须经过全寨人的共同商议才能决断。因此寨子内就需要有一个容纳众人议事的地方,“堂卡”(卡房)就这样产生了。最早的卡房是方形的单层木屋,四角由四根木柱支撑,四周有墙板,房内有四条长凳,中间有一个火塘。今天人们看到的鼓楼的底层实际上还保持着“堂卡”的原始形式。风雨桥又称花桥。因为在桥上可以避风雨,故叫它风雨桥。桥花俏好看,有彩绘,故称之为花桥。明代《赤雅》中将鼓楼称之为“罗汉楼”。所谓“罗汉楼”即是从功能上看当时的鼓楼有起着男女青年活动交往场所的作用。“罗汉”之意是侗语青年男子。清代《黔记》中称之为……[详细]
君琵琶
  琵琶弹唱侗语叫“君琵琶”,因用侗族弹弦乐器琵琶伴奏而得名。主要流布于贵州省黎平县的肇兴、龙额、水口、尚重、岩洞、茅贡等乡镇的侗族村寨和相邻的贵州榕江县、从江县以及黔、湘、桂接边的广西龙胜县、三江县和湖南通道县一带的侗族地区。由于土语和唱腔的不同,因而形成“六洞弹唱”、“溶江弹唱”、“浔江弹唱”、“四十八寨弹唱”、“七十二寨弹唱”、“平架弹唱”等六个风格区。宋人陆游在《老学庵笔记》里写道:“辰、沅、靖州蛮,有仡伶(即侗族)……”“农隙时,至一二百人为曹,手相握而歌,数人吹笙在前导之。”明弘治《贵州图经新志》载:“侗人暇则吹芦笙、木叶,弹琵琶、二弦琴……以为乐。”邝露亦在《赤雅》里写道:“侗……善音乐,弹胡琴,吹六管,长歌闭目,顿首摇足。”从以上记载可以看出,侗族“至一二百人为曹,手相握而歌”的……[详细]
规约习俗(侗族款约)
  侗族款约是分布在湘、黔、桂三省区毗邻的侗族一定区域内相邻的不同村寨间在春前或秋后进行的- 议款联谊活动,民间称为“款会”。有的地方在- 时要埋下一块石头,又称为“埋岩”。侗族款约的历史久远,款会有大有小,涉及一村一寨的事由本寨款会处理,涉及区域性的问题举办小款会解决,涉及民族的问题举办大款会解决。黎平的“十洞款会”是一个小款,由竹坪、岩洞、新洞等十三个村寨联合组成,每年秋季由一个村寨做东轮流举行联谊活动。活动的内容主要有祭祀“萨岁”、议定和宣布款约、进行习俗改革、大歌比赛、演唱侗戏、举行斗牛活动、进行摔跤比赛等。议定和宣布乡规民约是- 最主要的内容,款约涉及社会、政治、经济、历史、文化、教育等各个方面的发展问题。侗族款约是侗族人民进行村民自治、民主管理、传承民族文化的一种有效方式。千百年来,……[详细]
  侗族河边腔即“嘎孖”是侗族青年男女在劳动之余,行歌坐月,寻求伴侣时演唱的一种情歌。侗族分布于黔、湘、桂毗连地区鄂西南一带,贵州省黎平县是全国最大侗族聚居区,黎平县位于贵州东南部,属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与湖南靖州、通道,广西三江,贵州从江、榕江、剑河、锦屏接壤,是黔、湘、桂三省区交界地。侗族人口有38万余人,占全国侗族人口的15%。侗族是由古代的越族群中的一支发展而成的,越人是一个善于歌唱的古老民族。西汉著名文学家和史学家刘向在其所著《说苑》篇中,记述了一段关于春秋时代楚国今尹鄂君子在游船上赞赏越人唱歌的情景,并借用汉字记音的方式记录了一首《越人歌》。传说很久以前侗家和苗家一起派人上天去寻歌种,他们历尽千辛万苦,找到了歌神,住在坡上的唱山歌,住在河边的唱河歌,由此可见侗族河歌历史悠久。侗族河……[详细]
  “祭萨”是侗族最庄严隆重祭祀活动。主要分布于贵州省黎平县的肇兴、龙额、水口、尚重、岩洞、茅贡等乡镇的侗族村寨和相邻的贵州榕江县、从江县以及黔、湘、桂接边的广西龙胜县、三江县和湖南通道县一带的侗族地区,传说中的“萨岁”总坛即“萨岁”圣山在今贵州黎平龙额乡上地坪村境。萨岁其神,是古代侗族女英雄的化身,其传说多种多样。既是保境安民、佑人畜兴旺、五谷丰登的社会神,也是侗族至高无上的女神。传说在侗族历史上有一位功绩显赫的女英雄,大家尊称她为“萨”(侗语,下同)。萨的来源有几种说法,一、是侗族的远祖母神,她靠神异的生育能力,生育天,生育地,生育众神,生育天上人间的万物;二、是侗族神话中的女娲神,她创造了天下仅有的姜良姜妹两兄妹,相配成婚后才有了人类;三、是女英雄婢奔,说的是很久很久以前,耐河口上的平瑞寨……[详细]
  流传于黎平县双江乡境内的侗族摔跤,有传统、严谨的摔跤规则。主要流传在黎平县双江乡的四寨、寨高、坑洞、黄岗、以及近邻周边的从江侗族村寨。双江乡位于贵州省黎平县的西南部,距黎平县城62公里,居住着侗、苗、壮、瑶、等少数民族,其中侗族人中占全乡总人口的85%以上。这里山峦纵横,河流交错,植被完好,森林覆盖率达60%。村寨多依山傍水而建,吊脚楼鳞次栉比,风雨桥横跨河流两岸,古榕群枝繁叶茂。寨内歌声阵阵,河边水车吱嘎有声,人与自然和谐相融。侗族摔跤形成于明代,其产生、发展有其特定的历史渊源。相传明朝末,朝政腐败,世态混乱不堪,匪盗强夺百姓钱财。为加强防范,黎平县双江一带的四寨、寨高等商议联盟,共同拒匪。需要选出一些德高望重、武艺高强的领头人,四寨推荐公蛮,寨高推荐公柳,两人武艺都很高,又都在本寨有一定……[详细]
  贵州省侗族的鼓楼、花桥具有十分悠久的历史,它们产生于侗族的原始社会时期,是侗族人民在长期生活实践中创造出来的具有独特风格的民族建筑样式。鼓楼是侗寨的象征,也是侗寨兴旺发达的标志,在侗族群众心目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它由简单的干阑式卡房发展而来,结构上采用上下串穿的穿云式整体框架和木构体系。黎平县侗族鼓楼集塔、阁、亭等建筑形式于一体,既有宝塔的挺拔、楼阁的宏丽,又有亭榭的秀美。鼓楼在侗寨中属高层建筑,一般高3至5丈,底部宽度为7至10米,楼檐层叠,上覆青瓦,并饰以各种彩塑。这些侗族鼓楼有的围以栏杆,有的空敞而中置火塘,四周有长凳供人休息。从江县侗族鼓楼营造技艺至今已有三百余年历史,侗族群众用当地杉木建造了108座侗族鼓楼,分布在依山傍水的侗寨之内。其中增冲鼓楼被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成为从……[详细]

全部黎平县民俗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