榕江县民俗文化介绍

  芦笙舞是苗、侗、水、仡佬等民族常跳的一种民间舞蹈,主要分布于贵州、云南两省的大部分地区,其种类繁多,动作千姿百态。而苗族芦笙舞则主要分布于榕江县的八开、乐里、平永、塔石、兴华等乡镇的苗、侗、水等民族聚居地区,尤以滚仲苗族所跳的芦笙舞最为独特。榕江位于贵州省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南部,地跨珠江、长江流域,总面积3315.8平方公里,人口约33万人,其中苗族人口占全县人口的26.57℅,主要分布于古州、……[详细]
  侗族民间文学《珠郎娘美》侗语称为“暖”(“暖”是侗族对故事传说的统称)。传说在古州三宝寨头寨,有位美丽的侗族姑娘娘美,爱上了名叫珠郎的后生。当时侗家有“女返娘头”的婚俗即姑家养女必嫁舅家人,娘美被逼嫁表哥,于是珠郎娘美二人连夜私奔到贯洞村。财主银宜看娘美漂亮想霸占她,寨老蛮松贪财订毒计,在“长剑坡”银宜杀死了珠郎。娘美含悲忍泪,以自己的聪明才智终于寻到夫骨,查出谋害亲夫的银宜。她勇敢地登上鼓楼击鼓……[详细]
  苗族长叙事情歌《阿蓉》,叙述的是苗族青年阿蓉和阿珙为追求幸福,经过艰难曲折的斗争,最终结为夫妻的故事。《阿蓉》是一首古老的苗族爱情长叙事歌,它在苗语中部方言苗族聚居的地方家喻户晓。主要分布在榕江县境内的月亮山、雷公山周边的苗族地区。榕江县位于贵州省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东南部,全县面积3315.8平方公里,辖19个乡镇,其中民族乡6个。全县总人口33万,以侗、苗、水、瑶为主的少数民族占总人口84.4……[详细]
  榕江县位于贵州省东南部,都柳江中上游,东靠黎平、从江,南连荔波,西与三都、雷山接壤,北与剑河县毗邻,少数民族人口占总人口的84.38%,其中侗族占总人口的38.38%,侗族历史上没有文字,所以没有对侗族大歌的专门记载。汉文地方史志的点滴记载有宋人陆游《老学庵笔记》“辰、沅、靖州蛮,有仡伶(民族史学界已认定为侗族的自称)……”“农隙时,至一二百人为曹,手相握而歌,数人吹笙在前导之”。明人邝露《赤雅》……[详细]
  都柳江苗族鼓藏节是苗族以“鼓社”为单位,一个地支周期12年举行一次的最隆重的祭祖仪式大典。世居在都柳江两岸、月亮山区的绝大部分苗族村寨都有过鼓藏节的习俗,根据其称谓不同,主要分别分布于榕江县的计划乡加化、乌虐、加宜村、加退村、摆底、加两、加去、摆拉,兴华乡的摆贝、高排,古州镇高文高武及八开高同、高随,八开乡格拢、长寨等。榕江县位于黔东南州东南部,珠江水系都柳江中上游,总人口33万,以侗、苗、水、瑶……[详细]
  摆贝苗族服饰是榕江县苗族民族服饰中极具代表性的苗族服饰之一。它以独特的手法、细腻的制作工序、单调中又穿插、揉和各种花纹图案等特点。榕江位于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东南部,地跨珠江、长江流域上游地带,人口约33万,居住着苗、侗、水、瑶等十多个民族。各族人民在生活实践中创造了辉煌灿烂的民族文化,特别是摆贝村一带的苗族服饰文化更具代表性。摆贝村,位于县城西端41.5公里处,距乡政府西北面2.5公里。座落在风……[详细]
  榕江侗族服饰是贵州南部侗族服饰的典型代表。从结构和风格来区分,主要有七十二寨侗族服饰、四十八寨侗族服饰、苗兰宰荡侗族服饰、三宝侗族服饰和天甫侗族服饰五种。其中七十二寨侗族服饰和四十八寨侗族服饰以色彩艳丽,工艺精巧,图案优美,赏心悦目而久负盛名。榕江县位于贵州省东南部,都柳江中上游,地处黔东低山丘陵南部,雷公山东南部坡麓地带;地势西北高,东南低;西北部,为浅切割低山山地,县内北有雷公山,南有月亮山。……[详细]
  滚仲苗族芦笙舞以滚仲苗寨为中心,分布于贵州榕江县八开、乐里、平永、塔石、兴华等乡镇的部分地区,表演中芦笙种类和曲调都很多,音色高亢清亮,男性动作热烈欢快,女性动作飘逸轻盈,在贵州苗族芦笙舞中独树一帜。水城苗族芦笙舞又称“箐鸡舞”,是苗族同胞聚会时表演的一种集体竞技舞蹈,来源于苗族“老谱”在民族斗争和生产生活中的经历,以水城县南开乡小花苗支系芦笙手所跳的舞蹈最具代表性。芦笙舞是苗族人民举行祭祖和节日……[详细]
  摆贝苗族服饰“百鸟衣羽毛裙”独具一格,是贵州榕江县苗族服饰中最有代表性的一种。其衣裙图案以百鸟造型为主体,龙、凤形象穿插其间,反映了这一苗族支系对鸟图腾的崇拜。衣襟、衣袖、围腰裙子、下摆等方位则布满其他图案,主要有鱼、虾、石蚌、蜘蛛、蛇、链子、花树及山川河流等。服饰制作需经过滚、轧、揉、舂捶等多道工序,在此过程中交替使用蜡染、织花、刺绣等多种工艺,整个制作细腻而富有创意,显示出一定的民族地域性。从……[详细]
  苗族人民传统上就有一种叫“埋岩”(也叫“栽岩”,埋岩时将一块长方形的石条埋入泥中,半截露出地面)的公众议事和“立法”活动,比如“1岩”、“财礼岩”等,实际上就是对1犯罪处理后的备忘碑和商定婚姻财礼数目的纪念碑。这类似于中原内地在无文字时“悬刑象于象魏”的制度。由于苗族过去没有文字,所以只能立无文字的石头。但实际上它和刻有法律内容的石碑的作用是一样的,当地人们了解当时立碑的目的和实情,谙熟立碑的内容……[详细]
  侗年,侗语称凝甘,又称冬节或杨节。冬节原为侗族杨姓节日。最初以杨节为侗年的是贵州省黎平、榕江、从江三县部分地区(每年十一月十九至二十二日之间)。后来互相仿效,人们逐渐过起了侗年。20世纪80年代初,经各地侗族代表人物决定,以农历十一月初一为侗年。节日期间,各家或杀猪宰羊,或杀鸡杀鸭,请客访友,宴饮作乐。节日前一天,备豆腐、鱼虾,当晚用酸水煮熟,经一夜冷却成“冻菜”,节日当天便以“冻菜”祭祀祖先。这……[详细]
  《珠郎娘美》是贵州侗戏作品。清末,贵州省从江县侗族戏师梁耀庭、梁少华根据贵州侗族聚居地区流传的珠郎娘美故事与民间叙事歌,改编成侗戏剧本。上个世纪60年代初期,长春电影制片厂以榕江车江清代美女娘美的真实爱情故事为题材,拍摄上映了黔剧舞台艺术片《秦娘美》后,在全国引起极大反响。多年来,众多游客在锦绣侗乡车江古榕群下流连忘返时,不约而同地将眼光投向这位美丽如仙的侗家姑娘,并对她的惊天爱情悲剧表示了深深的……[详细]
  每年的农历七月十三,苗族人民都会迎来属于他们庆丰收的节日———吃新节。节日前,人们都精心把自己的牛和马喂得膘肥体壮;姑娘们绣好美丽的衣裙、飘带,备好银花首饰;小伙子们则忙于修整和添置芦笙……吃新节其实也是苗族青年谈情说爱的节日———姑娘和小伙子们三五成群地邀约,不是去赶集就是去看斗牛比赛。一大早,寨子里的姑娘们都陆续走出家门,赶到附近的芦笙场上跳起芦笙舞。苗家人有一句谚语“芦笙一响,脚就发痒”。苗……[详细]
  在榕江县北部的,两汪乡的空伸、空烈一带居住着数百户苗族同胞,这支苗族,妇女头裹锥形头帕,身着百褶裙,长仅有16厘米左右,被誉为世界超短裙故乡。这支苗族勤劳手巧,她们所做的裙子,除绣花丝线和衬底用的绸缎外,均为自种的棉花,自纺成纱、自织成布,白染自缝而成。所穿的衣服袖口大而短,领口满襟,多数镶有色彩艳丽的栏干和绣有精美的图案,穿着古朴、大方、潇洒。青年妇女还配上一副绣有精巧鲜活的鱼、虫、花、草等图案……[详细]
  居住在群山起伏,重峦叠嶂的榕江县苗族人民,在长期的社会生活中,创造了许许多多民族传统节日文化,这些民族传统节日文化相当独特,且很多,但最隆重、最古朴独特的要算是苗族“牯脏节”了。关于苗族牯脏节(有的亦称为“祭祖节”、“祭鼓节”、“鼓社节”等),还有个神奇的传说:在很久以前,居住在“嘎良”(苗族称现在的榕江县古州城关、车江一带为“嘎良”)的一对苗族夫妇,男的叫固曦,女的叫务欧。有年冬天,寨上吃“牯脏……[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