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四川省 > 成都市 > 彭州市民俗文化

彭州市十大民俗文化

彭县肥酒酿造技艺
  光绪年间,彭县胡氏烧酒作坊的主人胡在兴,在成都见到一种宫廷御酒后受到启发,经过多年的潜心摸索和实践以后,终于酿造出一种醇厚上口,甜润香浓的“肥酒”,时称“彭县肥酒”,一般人家只闻其名,不知其味。解放以后,当时的彭县酒厂根据流传的酿造秘方,以“天彭肥酒”的商标进行了“肥酒”的试产,因产量有限,只作为内部供应物品。1971年,在“彭县肥酒”的第三代传人胡佑德的指导下,彭县酒厂开始正式生产“肥酒”并面向社会供应销售。后来,彭县酒厂生产期间和解体以后,“肥酒”的艺人们又把技艺带到了“酒溪老窖”、“彭州酒厂”、天彭酒业等少数酒厂,酿造有“龙门山肥酒”、天彭肥酒和“彭州肥酒”等品牌产品。由于“彭县肥酒”在酿造工艺中既有一般的酿酒技术,同时还有独特奇妙的历史秘技,所以制作精良、优质纯正,具有一定的保健养身……[详细]
桂花土陶传统制作技艺
  桂花土陶具有悠久的历史,起源于明代,“明嘉靖二年(公元1523年)桂花土陶即产生有一定规模“(《彭县志》P408)现桂花瓦子村存有嘉靖年的龙窑窑址。桂花土陶包括:选料、踩泥、锯泥、制坯、锤坯、施釉、烧制等工序。一件精美的土陶制品所涉及的美学、力学和烧制原理超越了时限传递着丰富而古老的科技文化信息,在现代生活中,桂花土陶与人民群众生活密切相关,生活土陶罐、盆、缸、坛经久耐用,品质优良;建筑土陶脊、瓦、垄、滴水等是仿古建筑的上好材料。邓小平故居纪念馆、巴金文学院、乔家大院等仿古建筑都有桂花的建筑土陶。桂花镇位于四川西部成都平原北部,地处彭州市西面,与都江堰接壤,距彭州市区15公里,区域内有山地、丘陵、平坝与河流。这里,曾经是三国名人张松的故里,具有悠久的历史文化氛围。有一片茂密的古楠木林已有多年……[详细]
军屯锅魁制作技艺
  军乐锅魁出自彭州市军乐镇,军乐镇原名军屯场。《军乐镇地名录》记载:“相传三国时蜀将姜维,明末张献忠等部相继在此屯兵垦田、休养生息”。据武侯祠三国文化专家推证,当年姜维在此将烤制蜀军干粮的方法传给百姓,由此而成为了军屯锅魁的起源。每年正月十六是军屯锅魁的开灶日,这里的锅魁店至今都要焚香行礼祭拜姜维。清朝末年,军屯场的谢子金以打锅魁为生,后来收升平场银佛村王千益为徒,1933年,王千益收军屯香水村马福才为徒。1950年马福才收肖先富为大徒弟,1958年,马福才被乡政府安排到小食店专门从事锅魁制作。次年,他招收周乐全为徒。1983年小食店解体,周乐全便在军乐乡军屯场老站旁开办了自己的锅魁店,而大师兄肖先富则到成都等地发展。1958年,马福才被乡政府便安排到小食店专门从事锅魁制作。次年,他招收周乐全……[详细]
川剧围鼓
  从清朝开始川剧围鼓就在濛阳民间流行;镇上的大户人家还在自家庭院修建了戏台子,逢年过节和红白喜事都要请围鼓戏班到家里演戏。据《彭县志》记载:1922年,镇上的袍哥首领王吉成,组建了本地的川剧剧社——金兰科社,濛阳的围鼓活动得到了进一步发展。金兰科社,也成为川剧大师阳友鹤艺术生涯的摇篮。在濛阳土生土长的阳友鹤,8岁进入金兰科社学习川剧,此后,一生致力于川剧旦角表演艺术,在继承传统和改革创新上独树一帜,自成一家,为围鼓艺术的发展做出了杰出的贡献,也为濛阳川剧的兴起,起到了重要的作用。濛阳人不仅把围鼓作为一种艺术来欣赏,更是把它作为一种文化和生活来参与。嘉庆十一年,成立了由38人组成的国友玩友协会,这是濛阳历史上第一个川剧玩友协会,濛阳的川剧活动,从此形成了戏班表演和民间坐唱并行发展的局面,一直延续……[详细]
闹年锣鼓
  彭州市位于成都平原西北部,北枕龙门山脉中段,南接成都市郊。彭州市有着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明,早在3000多年以前就有人类文化活动迹象。秦朝时期,今天的彭州地域上就设立了当时蜀郡管辖的三个县。唐朝时设立了“彭州”,一直到明朝才降为县。明朝末年,中国历史上出现了“湖广填四川”的移民现象。大量的移民进入四川的同时,也带来了中原的文化与民俗。到了清朝的康熙和乾隆时期,进入四川的多种中原地方戏曲和本地的地方戏曲经过融合后,形成了今天的川剧。川剧在自身的发展中根据剧目的内容和表演方式,逐步形成了固定的声腔套路,其中一部分打击乐进入了这些套路,剩下那些打击乐曲牌,戏剧爱好者们便将作自娱自乐,每当逢年过节,他们就自发地演奏起来,给节日增添了许多热闹的气氛。由于过年是中国传统中的最大节日,因此人们在这时的演奏……[详细]
天彭牡丹花会
  丹景山有“花山”之称。每年春天牡丹花开时节,彭州上自州府官员下至普通百姓,都要前往丹景山“赶会”,使整个天彭牡丹花会呈现出一派车水马龙,音乐歌舞,热闹非凡的景象。彭州丹景山从汉代开始就是道教、佛教圣地,每年都要举行宗教盛会“三会”。到了唐代,天彭牡丹种植盛行,牡丹便成了宗教盛会的一个重要内容。随着地方官员、文人墨客好老百姓对天彭牡丹喜爱的加剧,天彭牡丹便独立成为一个节会。到了明末清初,由于战争频繁,社会-,天彭牡丹开始衰微,但天彭牡丹花会在规模极大萎缩的情况下,被当地百姓延续了下来。1984年,当时的彭县人民政府正式作出决定重振“天彭牡丹花会”。1985年,经当时的彭县第十届人大常委会决定,将牡丹花确定为彭县的“县花”,同年4月,新中国成立以后的第一届“天彭牡丹花会”在彭州举办。自1985年……[详细]

全部彭州市民俗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