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陕西省 > 西安市民俗文化

西安市十大民俗文化

关中皮影
  关中皮影源于汉代,最初用纸板制作,宋代以后开始用牛、羊、驴皮制作。根据戏文设计形象,精选上好驴、牛、羊皮经刮、刻、染、罩、熨、缀六道工序而成。关中皮影既继承了汉画像石刻的传统,又发挥了宋院体绘画之长,运用洗炼的轮廊造型、夸张的装饰纹样、疏密虚实相间的处理手法、缜密精细的雕镂功夫,表达剧中人物的相貌、身份、衣着和性格,达到形神兼备的艺术效果。关中皮影曾在全国旅游纪念品展览评比会上荣获优秀奖,并远销美国、西欧、东欧、东南亚等国家和地区。……[详细]
泥塑(凤翔泥塑)
  凤翔彩塑是一种民间工艺美术品。它是将粘土和纸浆搅拌成塑泥,先制好模子,翻成胎胚凉干,上白色底粉,随后涂彩,绘画和上光即成。泥塑大都是空心圆塑体,也有浮雕式的挂件,既是儿童喜爱的玩具,也是陕西的旅游纪念品。(西安)凤翔彩绘泥偶属于陕西省的特产,是一种泥制民间工艺美术品,也是极受儿童喜爱的玩具。其创作基地主要集中在凤翔城东六道营一带。相传,明太祖朱元璋打下江山之后,将他的第六兵营解甲归田,落户于此,此后这一带就被称作“六道营”,流传至今。这些落户的士兵中有些人原籍江西,会制作陶瓷。农闲时,他们用泥捏制彩偶,到年节出售,很受群众欢迎。彩泥偶吸收了当地民间的艺术营养,不断创造,逐渐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风格。它是将粘土和纸浆搅拌成塑泥,先制好模子,翻成胎胚凉干,上白色底粉,随后涂彩,绘画和上光即成。泥塑大……[详细]
西安鼓乐
  西安鼓乐是千百年来流传在西安(古长安)及周边地区的民间大型鼓乐。在古长安及周边地区,尤其是秦岭北麓的众多寺庙和道观,这些庙、观的庙会活动和多家民间乐社是西安鼓乐得以生存的基础。现存清乾隆二十八年西安鼓乐手抄谱珍藏本的谱字与宋代姜夔十七首自度曲所用的谱字基本相同,由此证明这一珍藏本历史久远,是明清以来已渐在全国失传的俗字乐谱。西安鼓乐现存的一千一百余首曲目中包含了部分与唐代大曲、唐宋燕乐曲、教坊大曲等唐宋音乐同名的曲目,它堪与唐宋大曲相比的庞大结构形式和不容纳明清以来新生乐器的乐队配置,显示出某种原始性特征,反映了西安鼓乐严格继承唐宋音乐的状况。现在常用的曲目有《鼓段子》、《打扎子》、《引令》、《套词》、《南词》、《曲破》、《杂曲》等。西安鼓乐是我国古代音乐的重要遗存,它特有的复杂曲体和丰富的……[详细]
户县农民画
  户县是闻名中外的农民画之乡。户县农民画取材于人物、动物、花鸟等,采用白描形式,想象大胆丰富,讲究装饰性,注重色彩效果,直观生动,具有浓郁的生活气息和乡土气息其。风格特点在于“写意”,粗犷中有细腻、浓艳中有淡雅、古朴中有技巧。创作户县农民画的广大农民作者,在丰富多彩的农村生活感召下,以满腔热情、刚健清新的笔法,将自己最为熟悉的劳动生活、风土人情和建设新貌描绘得淋漓尽致、栩栩如生,展现了中国农村生机勃勃、蒸蒸日上的动人图景。户县农民画既继承了民间剪纸、绣花的艺术传统,又吸收了当代绘画艺术的技巧,既可看到农民画场面宏大、人物纯朴憨厚、色彩明快的艺术共性,又可看到幽默、奔放、宁静、热烈等不同的艺术个性,构图朴素严谨、意境开阔深远,具有很高的艺术成就,被专家誉为“新时代的民间艺术之花”。户县农民画品种……[详细]
周至牛斗虎
  民间舞蹈《牛斗虎》源于道教圣地——楼观台脚下的楼观镇八家庄村。早年在庄东什字的井庙内的木匾上就记载着“乾隆年间八家庄耍牛斗虎”的字样,距今已有800多年历史。现今《牛斗虎》仍主要分布在周至县楼观镇八家庄村及周边地区。《牛斗虎》舞蹈结构由五人组成,用竹子、麻纸、油布、颜料等材料制成老虎和牛的道具。两人舞牛头、虎头,两人演牛尾、虎尾,一人扮演牧童。《牛斗虎》的舞蹈迂回非常丰富,也很讲究,虎的动作有四大势,八小势,24个平阳势,四大势有趔虎势、搜山势、望山势和捕食势,八小势为立、卧、坐、缩、滚、上山、下山和跳涧势,24个平阳势贯穿于整个舞蹈之中,分别刻画老虎的勇武、精明和顽皮情态。牛也有犀牛望月、趔叉0背、吃草、缩叉、挖耳等动作,将牛的稳健、壮美和朴实顽强描绘得惟妙惟肖,表现得淋漓尽致。舞斗起来,……[详细]
西安都城隍庙民俗
  西安都城隍庙民俗是一种古老的中国民俗活动。西安都城隍庙坐落于西安市西大街中段,始建于公元1387年(明洪武二十年),距21世纪有600多年历史。城隍作为中国民族宗教文化中普遍崇祀的重要神祇,由有功于地方民众的名臣英雄充当,是中国民间和道教信奉守护城池之神。 西安北临渭河、南依秦岭,历史上十多个王朝此建都,堪称中华文明的摇篮。西安具有保存完好的明代城墙、城池、都城隍庙,这种独特的人文景观在全国是独一无二的。西安是古代“丝绸之路”的起点,南北大动脉与东西大动脉的汇点。每一个老西安人,对位于西安市西大街的都城隍庙都有一种难解的情愫。而城隍庙民俗庙会,更是许多西安人心底难忘的记忆。庙会一直是城隍庙的一道风景。西安城隍庙的春节及四月八的民俗庙会曾经非常兴盛,人山人海,各色人等络绎而至,演绎着各自不同的……[详细]
蓝田普化水会音乐
  蓝田普化水会音乐是千余年来流传在陕西省蓝田县普化镇一带专门用于佛事、善事、祭祀的民间吹打音乐。蓝田县位于关中平原东南部秦岭北麓,是古长安南通荆楚巴蜀的门户。据史料记载,可容纳千名僧侣的蓝田悟真寺水陆殿在唐代已是官方和民间举办大型佛事的重要地点。在水陆道场等大型佛事活动中,吹鼓乐助兴营造气氛,蓝田普化水会音乐这一形式由僧人和民间乐手传承至今。蓝田普化水会音乐分为行乐和坐乐两类,因演奏所涉事由严肃、庄重,故从不用于喜庆婚俗场合。水会音乐质朴、清越、雅致、细腻,与激越、粗放的秦腔形成鲜明对照。常见曲目有《清江颂》、《小曲子》、《三联子》、《八板》、《宫调》、《老钉缸》等。蓝田水会音乐手抄传谱原有八十多种曲牌,其记谱法为唐代燕乐半字谱,这也是它历史久远的实证。蓝田水会音乐从乐队乐器构成、曲目、记谱法……[详细]
长安仓颉造字传说
  长安仓颉造字传说是流传在陕西省西安市长安区的民间传说,是陕西省第三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人文始祖仓颉,创造汉字,结束了人类结绳记事的历史;汉字的出现,承载了五千年悠悠华夏文明。因而,仓颉对人类文明作出了巨大贡献。相传上古时代,距今约五千年的时候,中华神州处于洪荒草昧之世、结绳记事之时。一天,在今属陕西白水所辖的阳武村侯冈家一个男孩轰然出世,他嫩纯而宏亮的哭啼声震惊四邻,人们纷纷爬下树巢、钻出山洞、离开地穴或窝棚,前来侯冈家祝贺。当接生婆抱出用兽皮包裹着的婴儿,让相亲们观看时,人们异口同声“啊”了一声。这孩子“龙颜侈侈,四目灵光”,人们从来没见过这样脸大的孩子,更没有见过长四个眼睛的孩子!以为是天上的神仙下凡,投胎出生在侯冈家。相传这一天,后来有了历法,确定为农历三月二十八。这个孩子不是别人,……[详细]
教场门荞面饸饹
  荞面饸饹是用荞麦面压制的一种细长的圆柱形面食。冬可热吃,夏可凉食,风味独特,有健胃消暑的功效。西安专营饸饹的饭馆很多,以教场门饸饹最负盛名。饸饹是我国北方的传统风味食品,已有近千年历史。“荞面饸饹黑是黑,筋韧爽口能待客”,这是陕西关中一带对待传统风味小吃荞面饸饹的赞语。古时,饸饹也称为“河漏”。元代王祯《农书·荞麦》中载:“北方山后,诸郡多种,磨而为面,或做汤饼,谓之河漏。”教场门饸饹的历史可追溯到清末民初,是由渭南县河北吕家村姓孟的一位老人在当地蔺家店开铺经营,很有名气。孟家的后人孟兆武从十一二岁起就跟随父亲学做饸饹的技艺,十七八岁就成了远近闻名的把式。1932年,年仅20岁的孟兆武来到西安开饸饹馆,先在南院门第一市场,店名为“渭北饸饹”;以后又搬到教场门。由于孟师傅深谙荞麦面的质地,制作……[详细]
埙乐艺术
  在中华民族世世代代生活的土地上,几千年来薪火相传,演绎了政权更迭、民族交融、经济发展、社会进步的同时,也形成了包容并蓄,成果璀璨的中华文化,传统文化和传统艺术在其中占有重要的地位。陕西省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埙乐艺术就是一个突出的代表。埙乐艺术活动范围遍布全国,陕西省的埙乐从半坡遗址出土的陶埙开始,一直延续到今天仍在活动,是中国埙乐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埙在历史上广泛存在于中国各地城乡,近代以来集中保存于少数大中城市。近几十年在全国各地的民间活动逐渐增多,埙乐艺术有所恢复和发展,陕西省的埙乐主要分布于西安、咸阳、宝鸡等城市。埙是原始先民们在长期生产劳动实践中逐步创造出来的乐器。早期雏形是狩猎用的石头,由于石头上有自然形成的空腔或洞,当先民们用这样的石头掷向猎物时,空气流穿过石上的空腔,形成了哨音,这……[详细]

全部西安市民俗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