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四川省 > 达州市 > 达川区民俗文化

达川区十大民俗文化

安仁板凳龙
  达州市达川区安仁板凳龙,产生于达县安仁乡、流传于周边达川区麻柳、檀木、花红、东兴、大滩等20余个乡镇。它是一种以板凳为道具的民间舞蹈,2007年列入四川第一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安仁板凳龙是“湖广填四川”时湖南籍移民引入的,由乡民世代相承,至今已有300多年的历史。相传,很久以前,安仁遭受极为罕见的旱灾,为发泄对龙王爷渎职的愤怒,人们把稻草用篾条绑在长条板凳上,令一壮汉背负着匍匐爬行,旁边的人则拿起锄头、扁担等劳动工具进行围追、堵、打,并用碗、盆、瓢等器皿舀水不断地向它泼水,雨很快就下下来了。原来,板凳龙就是东海龙王爷丢在凡间的私生子,它心痛儿子挨打,逼迫施雨。按照规定,下雨是要经过玉皇大帝审批、雷公下令,打几声雷就下多少雨。然而,东海龙王为了保护自己的私生子,私自下雨,触犯天条,激怒了……[详细]
  谭氏子孙龙既是一种民间舞蹈,也是一项民间体育活动。流行于达州市达川区东南方的安仁乡,2009年7月被列入四川非物质文化遗产第一批扩展项目保护名录。康熙三十六年(1697年)“湖广填四川”时,湖南籍移民从湖南省安化县来川,定居达州安仁乡。初来时,为了家族在异域他乡能够繁衍昌盛、人丁兴旺、和谐平安,入川始祖根据湖南湘中地区的龙舞锥形,再融入川东地区特色,创制了子孙龙,300年来,当地谭氏移民的后裔们,一直秉持祖宗的遗训,坚持年年舞子孙龙,未间断过。子孙龙是用竹篾轧制,外糊彩纸。龙头造型独特,温顺祥和,龙舌不是人们常见的可以摇动的长条形状,而是呈圆球形,被称为“宝”,也叫“龙珠”。龙身长度固定为九节,从龙头到龙尾,每一节内都必须点龙灯,共十灯,龙头内两灯,俗称“九节十灯”。火捻(灯芯)的制作特别讲……[详细]
  火龙,是指产生在川东北部达川区石桥古镇一带的民间纸扎工艺;烧火龙,就是正月间晚上用烟花烧“龙”和耍龙的人。2009年列入第二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石桥烧火龙活动作为一种民间民俗文化在石桥古镇代代传承,并先后流传于通川区、渠县、营山、平昌等地。石桥是达州的一个小镇,始建汉代,明末战毁。清顺治年间“湖广填川”移民重建。石桥“耍火龙”的习俗始于清顺治“湖广填川”时期,相传,“湖广填四川”的各地移民,每逢春节,都要表演各地传统的民间节目:抬亭子、抬娃娃班、耍车车灯、耍狮舞等,由此出现了大量的民间纸扎艺人。顺治末年,由于天旱,人们便利用纸扎艺术,制作火龙,乞求风调雨顺,消灾祛邪,定为元宵前的正月十一至十五的夜间玩耍,深受群众的喜爱。人们为了求得平安,祈求风调雨顺,防止火灾,减少瘟疫,渐渐形成了“耍……[详细]

全部达川区民俗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