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陕西省 > 西安市民俗文化

西安市民俗文化介绍

  二曲礼仪,是指传播于周至县及其周边地区的一种古老的仪式。它源于清初“关中大儒”李二曲。李二曲,生于明天启七年(1627),卒于清康熙四十四年(1705),名顒,字中孚,号二曲,周至县城西郊蔡园堡人。二曲礼仪的实质是继承儒家传统礼仪,躬行关学“以礼教为本”。它是儒家传统礼仪与周至本地民俗相结合的产物。主要体现于周至民间的红白喜事活动中,以表孝意、表敬意、表庄穆、表隆重而举行的礼节仪式。二曲礼仪,主要……[详细]
  长安道情是古长安地区道教徒以道教故事为题材,通过唱词诵经、敷演道中情理而得名,也称“拉波戏”。1960年,省新剧种汇演后,定名为长安道情。清乾、嘉时期,道情的演唱活动已十分兴盛。除“登山行唱”、“围桌坐唱”外,还出现了皮影形式和“广场踏席”的化妆演出。据临潼西湾道情艺人赵广庆(1892—1977)回忆说:其师王志年(1876—1944)是新筑镇的道情世家。王的祖父在清嘉庆时期担任当地道情会首,吹拉……[详细]
  周至县起良村位于秦岭北麓的耿峪河与白马河之间,周至与户县的交界处,是一个约有一千三百多人口的小村庄。该村村世世代代都以蔡伦的造纸术造出了“ 纸”即“蔡侯纸”,一直传承至今。2011年,起良村造纸制作技艺被公布为陕西省第三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起良村造纸起源于东汉末年,兴盛于两晋时,历史十分悠久。当年起良村地处汉上林苑五柞宫,是皇室的纸作坊。关于村名,这里是有故事的。据传,起良村明朝前叫利泽里刘地,……[详细]
  周至皮影雕刻技艺是流传于周至县马召镇上孟家村。清光绪年间由礼泉老艺人赵一刀传入,并一直在葛氏家族中传承发展,到葛占峰时已传承五代。周至皮影雕刻是在泡制好的牛皮上画好图案后,用专用刀具雕刻成各种戏剧人物、花鸟鱼虫、飞禽走兽,然后涂上各种色彩,再用牛皮丝组装合成。其雕刻工艺比较复杂,分为选皮、泡皮、刮皮、晾晒、制皮、过稿、雕刻、涂彩、发汗、上漆、组装、合成等十一道工序。每道工序都有严格的要求,比如雕刻……[详细]
  唢呐是我国历史悠久,流行广泛,技巧丰富,表现力较强的民间管乐器。其发音开朗豪放,嘹亮,刚中有柔,柔中有刚,是深受广大人民喜爱和欢迎的民族乐器之一,广泛应用于民间的婚丧、嫁娶、礼乐、典祭及秧歌会等仪式伴奏。唢呐单吹,双吹,两人组合的单吹单打,三人组合的双吹双打,五人以上多于十人组合的混合班子,包括有丝弦,打击乐伴奏的戏曲坐唱。周至唢呐可追溯到唐朝。相传唐明皇女婿郭爱被流放周至勒马时,自解烦恼,将自己……[详细]
  大蜡制作技艺,主要流传在周至县终南镇豆村,人们习称豆村大蜡。这项传统的民间手工艺,经历了唐、明、清、民国及新中国成立至今,历经大约1300年、43代传人。豆村大蜡由蜡座和蜡体组成。蜡座是放置大蜡的底座,一般在一张方桌上制作一个木桩或铁墩,将蜡座固定平稳,以便抬游或放置。蜡体呈宝塔形,由三个倒立的圆台体垒接而成,每层都有一个圆形的、一寸厚台面,叫做蜡盘。蜡盘外有蜡芽,蜡芽口径2~3公分,长10~15……[详细]
  高陵区花灯纸扎手工艺已有150余年的历史。主要传承人为易有功。易有功的师傅名叫董西武,早年在高陵城隍庙内居住,随庙内60余岁花灯纸扎师傅学习扎制工艺13年。擅长麒麟灯、莲花灯、石榴灯及丧事纸扎用品的制作。并掌握了纸张处理的配方,这一配方能使一般白纸变厚、变硬。经这种配方处理过的花灯外观饱满、平整,风吹雨淋不易损坏,在高陵花灯界被誉为一绝。易有功19岁起便跟随县城隍庙花灯纸扎老艺人董西武学习手艺,深……[详细]
  作为“琴棋书画”四艺之首,古琴历来被文人士大夫视为修养与身份的象征。古法斫琴指采用唐代传统方式精工细作的一种古琴制作工艺,它是融汇文化、艺术、音律、美学修养和木工、漆工等技术于一体的综合技艺。琴界素有“善弹者善斫”之称,意为传统琴师在琴艺修养中斫琴是必修课程之一。历史上许多著名琴师同时也是斫琴大师。古法斫琴是一种完全沿用唐代时期古琴的纯手工制作的技艺,每张琴经过选料、定式、造型、槽腹、辨音、微调、……[详细]
  曲子,又称清曲,是一种古老的以坐唱为主的民间曲艺形式,在关中又有“迷糊曲子”和“板凳戏”之称。高陵曲子起源于清咸丰年间,隆盛于民国时期。高陵曲子的表演形式以坐唱为主,七八个演员,各执三弦、二胡、板胡、斗嗡、四页瓦、碰铃等乐器,自伴自唱,自娱自乐。老艺人大多一专多能,身怀多种技艺。高陵曲子曲调丰富,在民间老艺人中有:“七十二大调、三十六小调”之说。以“月调、背弓调、五更调和金钱调”等四大调为最基本和……[详细]
  2011年5月23日,国务院公布第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国发〔2011〕14号),西安市长安区的“牛郎织女传说”名列其中。但是,太多的人并不知道,西安牛郎织女传说在2008年上榜时遭遇极为激烈的竞争。当年,全国11个地方同时申报“牛郎织女故乡和传说发源地”。2006年农历“七夕”,河北邢台就已挂出“牛郎织女故乡”的牌子,并被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命名为“中国七夕爱情文化之乡”。其后,湖北襄樊(……[详细]
  “事酒”自古就有,《周礼·天官酒正》中有“辨三酒之物,一曰事酒,二日昔酒,三曰清酒”的说法。唐代著名诗人白居易在《宿紫阁山北村》的诗中写到:“晨游紫阁峰,幕宿山下村,村老见余喜,为余开一樽。”所以“事酒”既是方言也是古语,通俗讲就是农村红白事或盖房、过节时所喝的酒。在长安、鄠邑、周至农村,每逢过事,尤其是红白喜事,都有喝“事酒”的习俗。自商周时代,中国独创酒曲复式发酵酿酒法之后,酿酒技术完全成熟,……[详细]
  在西安南郊曲江池东面有一个著名的遗址公园,名叫曲江寒窑遗址公园。这个遗址公园是因“寒窑传说”的故事而修建。“寒窑传说”是一个凄美的爱情故事,说的是唐朝宰相王允的千金王宝钏对于爱情忠贞不渝的感人故事。这个传说故事距今已流传了1000多年。唐朝宰相王允没有儿子,只有三位如花似玉的千金,王宝钏是最小的女儿。她两个姐姐都婚配得门当户对,父母也想为待字闺中的小女儿找一位乘龙快婿。当时长安城南一带,山环水绕,……[详细]
  牛老爷社火,是长安区引镇侯官寨的村民自发组织的民间迎春风俗。它源于明,盛于清,延续至今已有数百年历史。在古代农耕社会里,“春官”是皇帝派来报春的官员,历史中“春官”的形象都是骑牛到田间报春,“牛老爷”其实是“春官”的别称。又因侯官寨社火中有个“牛老爷”,故名“牛老爷社火”,它独行于侯官寨村。侯官寨村共有七个村(1961年后,为管理方便将上堡村独立划分为一村,但在习俗上仍与现侯官寨村统一):上堡村、……[详细]
  早在一百多年前,在户县涝店镇龙窝村居住着晋、冀、鲁、豫,以及湖北、湖南等地来自 的村民,这些杂居的村民选择三水(涝河、甘河、渭河)环绕,水美田壮的龙窝村为栖息地。村子当时有四十余户人家,其中有一户来自河南卢氏县姓费的一家,有一位壮年男子名叫费永泰,身怀绝技,曾经是河南宝丰酒厂的“大师傅”。当时由费永泰挑头凿井取水,建造烧坊,烧出了清香甘冽的第一碗龙窝酒。后经发扬光大,惠及乡里,一传十,十传百,龙窝……[详细]
  户县曲子,也叫“眉户”,俗称“迷胡”、“曲子戏”,文人学士称之为“清曲”。盛行于西安和关中地区,陕南、陕北也广为流行,是西安地区的主要戏曲剧种之一。“曲子戏”源于隋唐时期的清曲和宋代的曲子,已有1400余年历史。形成的确切时间很难考证,大约在明、清时期。清嘉庆、道光年间(1796—1850),已经出现正式演出班社,大多与秦腔同台演出,民间称为“风搅雪”。其形成主要经过家儿戏和舞台戏两个发展阶段。家……[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