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陕西省 > 西安市民俗文化

西安市民俗文化介绍第7页

  “十面锣鼓”流传于西安市临潼区的零口、马额、纸李、新丰、铁炉等乡镇及与临潼区相连的渭南市南义村和高陵县的个别地区。十面锣鼓的舞队由21名男演员组成,其中一人敲击马锣进行指挥,另有十人敲社鼓、十人敲社锣。舞者身后背一根高约140厘米,上插各色彩纸做的三角小旗和纸花的花花杆。社鼓、社锣则用一软竹杆(横杆)从背花杆中下端向前伸出,担在舞者左肩上,俗称“背弓”,前端装上细绳吊勾,将社锣挂在吊勾上,左手握锣……[详细]
  民间舞蹈《牛斗虎》源于道教圣地——楼观台脚下的楼观镇八家庄村。早年在庄东什字的井庙内的木匾上就记载着“乾隆年间八家庄耍牛斗虎”的字样,距今已有800多年历史。现今《牛斗虎》仍主要分布在周至县楼观镇八家庄村及周边地区。《牛斗虎》舞蹈结构由五人组成,用竹子、麻纸、油布、颜料等材料制成老虎和牛的道具。两人舞牛头、虎头,两人演牛尾、虎尾,一人扮演牧童。《牛斗虎》的舞蹈迂回非常丰富,也很讲究,虎的动作有四大……[详细]
  渭旗锣鼓是周至县二曲镇渭旗村的传统保留节目,源远流长,俗称“威风锣鼓”,古称“击鼓刺秦”。关于“击鼓刺秦”的传说,现有两种不同的版本,一种说法来自“荆坷刺秦”的典故,据说是为了纪念不畏凶险,敢于拼搏的英雄荆坷而编排的鼓谱。另一种说法为,春秋战国时期,诸侯国相互征战,秦王每每出兵时,即击鼓助威,鼓舞士气,从而战无不胜,力挫群雄,一统中原。据渭旗村老一辈人讲,渭旗村原名边墙号,村子分南北两头,建有关公……[详细]
  唢呐是一种古老的民间乐器,在我国有着悠久的历史。“文革”前比较兴盛,“文革”期间破四旧时曾一度销声匿迹。上世纪80年代改革开放以来又逐渐兴起,常用于表现大喜大悲的红白喜事、年节庆典等场合的表演,经过长期的历史传承和演变,唢呐出现了众多流派。关中唢呐受秦腔曲牌的影响较大,多用吹打,其内容甚为广博。阎良区新兴街道办事处的民间艺人袁学民自幼师承民间老艺人赵天禄等人学习唢呐技艺,后来凭借几十年的勤学苦练,……[详细]
  斗门石婆庙会和七夕传说的历史渊源作为我国四大民间传说之一的《牛郎织女》故事,不仅在中国妇孺皆知,在韩国、朝鲜、日本等国也广泛传播,源远流长。牛郎织女及“七夕”传说源于天象星宿之说。早在西周,《诗经?小雅?大东》中,就有对“牛郎”、“织女”的记载。这里,对织女、牵牛二星仅是作为自然星辰形象引出一种隐喻式的联想,并无任何故事情节。此时,它们只作为一种文化因子,开始进入文学这个大系统之中。正是这种“因子……[详细]
  楮皮纸制作技艺是以楮树皮为料制作手工纸的传统工艺,陕西省西安市北张村是楮皮纸的发源地。据记载,蔡伦就是在这里发明造纸术的,这里至今仍保留着非常原始的楮皮纸制作技艺。制造楮皮纸的原料是楮树的树皮,楮树皮含有非常适于造纸的木本韧皮纤维。制作楮皮纸要经过洗瓤、踏碓、制浆、抄纸、除水、晒纸、揭纸等诸多道工序,细分下来有70多道。楮皮纸制作技艺的历史悠久,唐代,陕西北张村造纸业兴盛发展,白麻纸也备受朝鲜和日……[详细]
  高陵洞箫是一种汉族民间音乐。陕西省非物质文化遗产第二批省级保护项目名录它是民间艺人胡道满在洞箫技艺上有所发展,能用洞箫充分的表达秦声,传达秦韵,他所独创的“双音代唱”和“喉音”两种吹奏技法丰富了中华音乐文化宝库。来历“双音代唱”吹奏法是把秦腔唱法的彩腔唱声和箫吹奏运气巧妙融合在一起,然后注入箫管,而发出的音乐效果,使洞箫低沉的声音突然放大,让听者产生错觉,如唢呐浑厚响亮,形成多支洞箫合奏的希声,又……[详细]
  周至大玉木偶戏是流传于陕西省西安市周至县大玉村的民间传统戏剧,是陕西省第二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周至县大玉村位于周至县城东南部、古楼观脚下,就峪河东岸。据村碑记载,唐景福二年(公元893年)因原村被大水冲毁,重建时挖出一块较大的玉石,故名大玉村。据现存资料考证,木偶戏也叫傀儡戏,历史悠久,最早的木偶可能与丧葬有关,1978年山东汉墓出土有汉代可灵活操纵的木偶。大玉木偶在清宣统年间由木偶艺人唐老……[详细]
  历史悠久的户县北乡锣鼓与古代的祈年、社祭、逐疫、庆丰收以及迎神报赛等古老习俗相伴生,历经数千年,一直沿袭至今,是陕西省宝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渭河平原是中华民族历史文化的重要发祥地,从渭河流域发掘的陶鼓可以断定,早在四千年前,这里已经出现了鼓这一乐器。古代,鼓乐被视为华夏正音,受到历代朝廷的高度重视。周代已设专门管理鼓乐的官职,名为“鼓人”。随着渭河流域农耕文化不断发展和中国政治、文化、经济……[详细]
  周至殿镇八卦锣鼓原名“殿镇老鼓”,古而原始,是流传于陕西省西安市周至县集贤镇殿镇村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周至县集贤镇殿镇村位于秦岭北麓,赤峪河和田峪河从东、西绕村而出,东邻西安鼓乐祖地,西有著名的风景名胜区楼观台,北有曲江农业博览园和赵公明财神庙。殿镇村原名“殿紫头”,取“紫气东来”之意。自唐朝起,殿镇就存在着由东、南、西、北四社火会组成的古老四社区,而四古社火会又有四家牛拉鼓式殿镇八卦锣鼓队。本……[详细]
  西安鼓乐是千百年来流传在西安(古长安)及周边地区的民间大型鼓乐。在古长安及周边地区,尤其是秦岭北麓的众多寺庙和道观,这些庙、观的庙会活动和多家民间乐社是西安鼓乐得以生存的基础。现存清乾隆二十八年西安鼓乐手抄谱珍藏本的谱字与宋代姜夔十七首自度曲所用的谱字基本相同,由此证明这一珍藏本历史久远,是明清以来已渐在全国失传的俗字乐谱。西安鼓乐现存的一千一百余首曲目中包含了部分与唐代大曲、唐宋燕乐曲、教坊大曲……[详细]
  蓝田普化水会音乐是千余年来流传在陕西省蓝田县普化镇一带专门用于佛事、善事、祭祀的民间吹打音乐。蓝田县位于关中平原东南部秦岭北麓,是古长安南通荆楚巴蜀的门户。据史料记载,可容纳千名僧侣的蓝田悟真寺水陆殿在唐代已是官方和民间举办大型佛事的重要地点。在水陆道场等大型佛事活动中,吹鼓乐助兴营造气氛,蓝田普化水会音乐这一形式由僧人和民间乐手传承至今。蓝田普化水会音乐分为行乐和坐乐两类,因演奏所涉事由严肃、庄……[详细]
  夹板舞是哑柏等地农民为增加社火色彩、烘托社火气势的舞蹈表演。舞时热情奔放、诙谐活泼,具有浓郁的乡土气息。夹板舞一般是双人打,在锣鼓的衬托下,随鼓点表演。其打法有:前后打,上下打,翻腕交叉打,互相戏逗打。花样有蜻蜓点水,凤凰展翅,金线缠腕,苏秦背剑,单手抱月等。夹板舞的长板2尺多,短板4、8寸各2块,长板两侧贴有黄色扇形的钱粮码;夹板舞者或猴子妆扮,有时猴脸小丑妆扮。1989年获全国民间音乐舞蹈赛丰……[详细]
  陕西农民画源于民间,过去多用于画炕围、画锅台、画箱柜等。   陕西农民画所画内容多取材于人物、动物、花鸟等,讲究装饰性,构图美观,注重色彩的效果,追求强烈的直观感觉,农家生活气息浓厚逐渐形成了自己独特的艺术风格。它采用白描的形式,想象大胆丰富;色彩反差强烈突出主观印象。以古朴的民间艺术形式表现生活,具有独特的艺术效果和长久的生命力。深受国内外游胜 客和专家的好评喜爱。 陕西农民画主要分布在关中的户……[详细]
  关中皮影源于汉代,最初用纸板制作,宋代以后开始用牛、羊、驴皮制作。根据戏文设计形象,精选上好驴、牛、羊皮经刮、刻、染、罩、熨、缀六道工序而成。关中皮影既继承了汉画像石刻的传统,又发挥了宋院体绘画之长,运用洗炼的轮廊造型、夸张的装饰纹样、疏密虚实相间的处理手法、缜密精细的雕镂功夫,表达剧中人物的相貌、身份、衣着和性格,达到形神兼备的艺术效果。关中皮影曾在全国旅游纪念品展览评比会上荣获优秀奖,并远销美……[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