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广西 > 百色市 > 凌云县民俗文化

凌云县十大民俗文化

凌云神秘的夜婚习俗
  在凌云农村,壮族婚礼一直保持着夜婚的奇特习俗,与壮族人独特的性格特征息息相关,因为壮家人不喜欢张扬,连结婚这样的大喜事都喜欢在夜间办,展现出古老奇特、神秘莫测、唯美浪漫、原生态的民族文化。奇特的壮族夜婚习俗壮家人夜晚婚俗历经定亲(压言)、讨八字、出门、入门、回门几道礼节和婚序,呈现出与众不同的婚俗,民族文化内涵丰富。第一道关卡:定亲,物色好对象后,一般男方拿出猪肉、大米、白酒各30斤至50斤,由媒婆带路压礼,男方几个亲戚一起运送聘礼到女方家,这个阶段准新郎没有特殊情况不会露面。到了女方家,媒人就把男方的大概家境和心意跟女方家说清楚,一般聘礼不能太薄,如果女方父母本来对这门亲事就不怎么乐意,然后看到聘礼轻,就觉得男方诚意不够,有可能当天或过几天就退回聘礼,眼前的婚事也就像肥皂泡一样“吹飞”了。……[详细]
凌云沙里牛王节
  农历十月十二是沙里牛王节。沙里是凌云县的4个瑶族乡之一。牛是沙里人的宝贝。传说,有一只恶蛟把沙里坝淹没了,抢走了最漂亮的姑娘。正巧,一位神将赶着一群仙牛路过此地,他把牛群赶到坝上吸水排洪,并与恶蛟奋勇搏斗,终于解救了百姓,救回了姑娘。沙里人为感谢神将的恩情,为他立庙祭祀,尊称他为牛王。从此,沙里形成了养牛、爱牛、敬牛的习俗。同时,惜牛、爱牛,是耕作现实的需要,也是古老民族长期形成的优良传统。牛王节采用节日的形式固定下来,代代承袭,永志不忘。这一天,凌云县沙里瑶族乡及周边乡镇的人们身着节日盛装,吹响牛角,奏起唢呐,抬着纸扎牛头模型和各种祭品,为牛披红挂彩,聚集沙里,载歌载舞,举行各种节目,庆祝牛王节。节日期间,举行祭牛王仪式、牛王争霸赛、牛后选美大赛、摄影比赛、山歌表演、“牛王之乡”招商推介等……[详细]
凌云蓝靛瑶婚礼
  广西作为少数民族聚居地,民族风情浓郁,每个地方都有不同的民俗节庆等活动。摄友肖发凌日前深入凌云瑶寨,见证并拍摄了当地蓝靛瑶青年男女一场真实的婚礼,让我们看到了蓝靛瑶富有特色的婚俗习俗。蓝靛瑶是瑶族的一个支系。在婚俗上,蓝靛瑶一般不与外族通婚,婚姻多由父母做主,男方父母在平时走寨串户时看中哪家女孩便择日带些烟酒、鸡等到女方家求亲,事后女方父母了解男方的家庭条件认为合适便通知男方,男方便择日带着媒人和酒肉定金等到女方家定亲,过数月后男方家便准备彩礼到女方家要“八字”,要了“八字”表示婚事已定,男方过数月可以择吉日接亲。至今,凌云县的蓝靛瑶仍然按照传统习俗举办婚礼。凌云县玉洪瑶族乡九江村22岁的蓝靛瑶女孩小邓与隔壁村同龄的小蒋恋爱并结婚。结婚那天,小蒋带着接亲队伍到九江村迎接新娘。接亲的头一天晚上……[详细]
凌云背陇瑶捕鸟习俗
  凌云有背陇瑶、蓝靛瑶、盘古瑶三支瑶族,他们有不同的习俗、服饰、语言及居住环境。历史上,捕鸟习俗(主要指画眉鸟)是背陇瑶区别于凌云县其他民族的特征之一。凌云背陇瑶自称为“布努”、“奴努”,因劳作时经常用背篓、竹笼背东西,故称“背陇瑶”(陇与“笼”同音),解放前,居住不定,靠“赶山吃饭”,也称为“赶山瑶”或“过山瑶”。据历史记载:凌云背陇瑶来源于“长沙、武陵蛮”,从湖南迁入广西桂林后,先到东兰县,再到凌云县,语言属苗瑶族语苗语支。背陇瑶到凌云的年代比较早,但因史书无记载,现已无法考证。凌云背陇瑶大多居住在石山区的高山上,土地贫瘠,生产生活条件艰苦,但山上飞鸟(画眉鸟)较多。笔者至今还记得一首关于背陇瑶与画眉鸟的顺口溜:“可惜可惜,可惜鸡蛋喂画眉(画眉鸟),不防画眉逃走了,空着笼笼挂墙壁”,这首顺……[详细]
  凌云是一个多民族居住的县份,境内有13个民族,即汉族、壮族、瑶族、回族、苗族、侗族、哈尼族、凌云是一个多民族居住的县份,境内有13个民族,即汉族、壮族、瑶族、回族、苗族、侗族、哈尼族、黎族、仫佬族、水族、满族、高山族等。 凌云壮族自称布楼、布依,壮族是古代骆越民族的后裔,秦汉称傣、狸,唐朝称蛮,解放后称僮-壮。语言属汉藏语系壮侗语壮傣语支。 凌云瑶族分为兰靛瑶、背陇瑶和盘古瑶三支。背陇瑶自称布努,因头帕喜用红绣、红须,又称红头瑶,又因住高峒峻岭,女人常年背笼干活,故现称背陇瑶。背陇瑶系古时长江武陵蛮的一支系,其语言属汉藏语系苗瑶语族的苗语支。兰靛瑶自称谦门,原称山子瑶,因种植南板兰泡制兰靛漂染土布,又称兰靛瑶,其语属汉藏语系苗瑶语族语支的绵荆方言荆门土语。盘古瑶自称勉,因崇敬……[详细]

全部凌云县民俗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