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广西 > 崇左市 > 大新县民俗文化

大新县十大民俗文化

大新高腔山歌—诗雷
  大新县位于广西壮族自治区西南部,东西界崇左市江州区,东北临南宁市隆安县,正北与天等县接壤,西北接百色市靖西市,西邻龙州县,并与越南接壤四十多公里。2006年底全县人口近36万,其中壮族占百分之九十以上。居住在大新县境内的壮族人民能歌善舞,山歌是他们生活中不可缺少的重要部分。他们不论是村头小憩,上山打柴或是田间劳动、赶圩路上,都喜欢唱山歌。他们用歌交流思想、沟通感情、传达友谊、歌唱爱情,传授知识,- ,颂美挞丑、扬善惩恶,启迪人心,促人上进,调节生活,增加乐趣。长期以来,他们形成了赶歌圩的传统习俗,几乎每个村屯每年都有歌圩节。人们以歌代言,以歌会友、垂手可拾、开口便唱,达到了“无事不歌唱,人人皆歌手”的境界。尽管时代变迁,山歌仍是世代相传,成为人们生活中不可缺少的精神食粮,是民族文化的宝贵财富……[详细]
大新山歌“诗三句”
  大新县“诗三句”始自唐代的大新(时称),迄今已有一千多年的历史。在这漫长的历史长河中,盛极许多朝代,20世纪30年代从雷平、恩城、宝圩、振兴、堪圩流传入板价村一带传唱至今。自古以来,这里的壮族人民在日常生活中都是以歌会友,以歌抒 感。到1958年的“大跃进”、“大饭堂”时期,有人认为“赶歌圩”是妨碍生产,就把“歌圩节”禁了。紧接着的“文革 ”年代,山歌作为“四旧”在“横扫”之列。一禁一扫,冷落了二十年之久,1978年以后才得以恢复。2000年,由于“诗三句”所在地域有着与众不同的民族特色,大新县党委、政府把“诗三句”和大新县旅游业挂钩起来打造成为知名品牌,现在“诗三句”在国内、港澳地区影响极大,已成为大新旅游业的一大特色。“诗三句”属抒情山歌,壮语“诗腾文”(白天对唱)每句三首,前后押韵,每……[详细]
“3.15”建街节
  据史载,光绪年间,安南(越南国)沦为法国殖民地后,清朝政府与法国签订了界务专约。为划界疆土防御外侮,清政府将广西边境划界制线任务交由广西都督兼边防督办苏元春,苏元春遵照圣旨,亲自巡边筹办划界之事。他从金龙(今龙州县金龙乡)溯边而上,到达下雷州(今大新县下雷镇)的东南二区(今硕龙、巷口)辖地,在巡边过程中,苏元春发现,沿途虽有村落,但方圆百十里,没有一个圩场,为方便戍边兵卒和路人过往,经权衡利弊,最终选定安平州边缘的沙屯、下雷州边缘的润村和越南的里板三地之间的名为“弄匡”的荒野,辟为集市。同时,还下令抽调100名戍边士兵,上山伐木割草,建筑房舍,并决定让这些士兵在此落户,允许他们与当地妇女联姻成家。清光绪13年(1887)农历3月15日,苏元春将新建成的小村庄命名为“弄匡街”,并定3月15日为……[详细]
宝圩壮族侬垌节
  宝圩乡位于大新县西南部,距县城51公里,县內与雷平镇、堪圩乡、硕龙镇接攘,县外与龙州县的金龙镇、逐卜乡毗邻,533县道贯穿全境,交通便利。全乡下辖1个社区和5个行政村,总人囗为18625人。境内山清水秀,自然景观优美,民风淳朴。古朴的短衣壮就生活在这里,其民俗风情浓郁,语言、服饰、饮食、习俗等方面仍保留看壮族古部落的明显特征,是桂西南区域传统民族文化形态保存得较完整的版块。宝圩“2.19”侬垌节由来已久,有史记载,嘉庆十五年1811年由一位刘姓广东人传到宝圩来的,距今已有两百多年的历史。从那时起,每年农历二月十九日这一天,宝圩街都举行隆重的节前祭祀仪式—抬观音游街。游街活动准备工作是从农历2月18日早上8点开始,先是宝圩街舞龙队前往观音山脚下恭请观音下山,接着山上几位德高望重的老人洗手净身后……[详细]
短衣壮
  上甲社区位于大新县的宝圩乡,是中越边境线上的一个由两个行政村组成的传统社区,因民国时期曾在此设“上甲”五村而得名。上甲的居民多为农姓,是自称为“布侬‘的壮族支系,但是在他们的民族意识中却自认为是苗族,上甲人内部有强烈的族群认同意识,与周边的壮族相比,语言和风俗习惯上也有很大的差异。上甲人与周边的壮族一样,世代从事农业生产,除了种植水稻外,也还种植棉花和各种蔬菜等农作物。棉花是上甲人种植的传统作物,以前所穿的衣服都是自己纺织成的。上甲人种植的棉花中,有一种颜色为淡褐色的彩棉,这是上甲人对棉花的自然变异品种进行人工选择的天然彩棉,有数百年的种植历史。彩棉的种植之所以廷传不断,是因为彩棉在上甲人的生活中有特殊的用途,即用以制作丧服。丧服由头饰、上衣和裙、束带组成,是上甲人服装的传统式样。因为彩棉主……[详细]
咘龙村“三圣”巡游节
  农历二月初三为雷平镇咘龙村“三圣”(即相传的关帝、北帝、文帝)巡游歌圩节。这天隆重举行“三圣”巡游歌圩节活动,因活动富有民族特色,吸引了崇左、龙州等周边县市及本县数万名群众慕名前来观看。其主要活动有:一、“三圣”巡游活动“三圣”巡游活动是为纪念“三圣”到该地视察民情而举行的巡游纪念活动。巡游活动一般安排在当天的上午,由本屯选出的四十名青年,穿着统一的服装仿古代皇帝出巡的盛况。首先,参与巡游的人员到“关帝、文帝、北帝”塑像所在的庙堂集中,在法师的安排下,供奉上祭品,经过十来分钟的宴请仪式后,把“三圣”请上了花轿。接着巡游开始了,一路上,队伍浩浩荡荡、威风凛凛,舞狮舞龙,口吹笙箫、敲锣打鼓。其次,在村里举行膜拜仪式。各家各户也在自家门前摆上一张桌子,桌上放着供品,见到巡游队伍经过自家门前时,自觉……[详细]
霜降节
  霜降节霜降节是纪念反抗外来侵略的女英雄岑玉音的节日,已经有360多年的历史。这个节日流行在大新县的下雷、雷平及宝圩一带,但影响扩大到天等、靖西、德保等县。正降日凌晨人们便带糍粑、年米、肉、香烛等聚集玉音庙宇供祭。在清代,不但百姓祭祀,州官也必身着官服,率众顶礼拜祭。1949年以后虽不举行供祭。但纪念活动依然十分热烈,有演戏的,有唱山歌的,有舞狮的,等等。明末清初,倭患未熄,下雷土州第十三代土官许光祖奉命率领士兵赴闽粤沿海抗倭,方隆和马化隆两位名将随同。在歼灭倭寇的同时,还射死了一只伤害人畜的巨鹰,立功受奖,许光祖被封为昭毅将军,下雷州升级为下雷土府,不久又撤销土府建制,恢复下雷土州。第十四代土官许文英也奉命抗倭,他携夫人岑玉音率部开赴前线,双双建立战功,载誉凯旋。朝廷册封许文英为抚夷将军,晋……[详细]
山歌对唱
  大新县民族风情浓郁。宝圩乡板价、板禄村一带,村民的衣、食、住、行等都还保留原有的风俗习惯,村民热情好客,能歌善舞,民风淳朴,演绎着边关民族民俗风情特色,长期以来一直吸引着海内外学者、游客前来考究。图为“短衣壮”男女青年在进行山歌对唱。……[详细]
嚼槟榔
  在广西龙州、防城、上思和宁明等地的壮族村庄里,盛行着“客至不设茶,唯以槟榔为礼”的习俗。嚼槟榔象喝茶抽烟一样,不限次数。方法是用小尖刀将槟榔削下少许,用火柴头大的面灰掺和着,加上一片指甲盖大的烟叶揉在一起,再用蒌叶包起来,放进嘴里咀嚼,跟着吐口水,而后在嘴里品味慢慢吞下。不用多久,唇红齿黑脸发胀,大有“醉槟榔”之感。嚼槟榔一是为了“辟瘴、下气、消食”、增口味,二是为了保护牙齿——嚼摈榔后牙齿乌亮美观,可防虫蛀。广西龙州壮族对槟榔也有特殊的感情。在青年人举行的婚礼上,新郎带到女家的第一件礼品就是槟榔。作为礼品的槟榔放在一个用红绸包结着的方盒里。木制方盒上中间是红色的圆形“喜”字,两边精雕细刻着两棵槟榔树,枝叶相交,结实累累。媒人要把盒子打开,将槟榔果取出来,切成碎片——分给到场的人;然后人们将……[详细]
崇左大新德天瀑布民俗风情
  大瀑布源起广西靖西县归春河,终年有水,流入越南又回流广西,经大新县德天村处遇断崖跌落而成瀑布。在归春河的下流至龙州地区有著名的花山崖画及(上山下弄)岗风景区。在德天瀑布群的周围生活着壮族同胞,壮族是跨境民族,与越南 的侬族同族同根、同语同文,您可以在此体会到天下一家的和平与宁静。当地风俗民情简介德天瀑布四季景致皆有佳处,当地的风俗民情也都极有特色。1)干栏式住宅建筑。这是中国古代建筑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以木竖柱架成离地面几尺高的底架,再在底架上建成住宅,一般分上、下层及楼阁3部分,底层用于圈养牲畜和存放杂物,上层住人。多数为三开间,也有五开间或七开间的,进门是厅堂,厅后是火塘间,用作煮饭和取暖。0起于上层,多用于存放粮食。居住层的四周顺势往外延伸,另建成望楼、排楼、晒台等。干栏建筑还可分为……[详细]

全部大新县民俗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