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广东省 > 深圳市 > 宝安区民俗文化

宝安区十大民俗文化

望烟楼的传说
  据2006年《福永镇志》及《宝安民间文学集成》(2006年5月)记载,望烟楼的传说距今已有700多年的历史,该传说通过记录抗元民族文天祥的侄孙文应麟,在福永大矛山脚下,开村立业,乐善好施,关心民众疾苦的义举,后人为纪念这位乐善好施、关心民众疾苦的义士,便在其曾经用来了解民情的凤凰山顶,建了这座望烟楼。每到逢年过节,附近村民自发地来到这里进行祭拜活动,他们在这里表达到文应麟的尊敬和敬仰之情,同时也激励后人要继承其遗志,把中华美德及助人为乐的习俗不断地传承下去。文应麟于元朝大德年间(公元1297年—公元1307年)因不满元朝的统治,随祖辈流落到大茅山脚下,并在此繁衍生息,开村立业。文应麟当时作为一名热血青年,有着远大的理想抱负,带领文氏家族艰苦创业,家庭盈实。其非常憎恶元朝外族统治,尚气节,怀大……[详细]
松岗赛龙舟
  松岗赛龙舟是极具地方特色的一项民间习俗活动,与全国其它地方赛龙舟活动不同,松岗赛龙舟起源于当地的一个神话传说,虽然在形成的过程中也受到端午节纪念屈原的影响,但它的发展兴盛却与本地文氏家族纪念民族英雄文天祥有着密切的关系。文氏家族为松岗赛龙舟活动赋予了独特的后辈祭拜先祖的宗族色彩,并形成了一套完整的、规范的、严谨的仪式,成为当地老百姓的重大民事活动。松岗传统赛龙舟活动的地点有两处:一处是以金花围村的中心砘为起点——经松岗老街——到石鼓郎的龙船弯处为终点。另一处是金花围村的中心砘为起点——沿茅洲河——到碧头村的旧码头为终点。这两处也是当年宝安县地区和省港澳、海外侨胞端午节集中赛龙舟的主要地方。1961年,松岗的五指耙水库建成后,当地村民也在五指耙水库举行一年一度的赛龙舟活动。松岗龙舟赛习俗分布很……[详细]
石岩客家山歌
  石岩客家山歌流传于广东省深圳市宝安区石岩街道有客家人居住的各个社区,用客家话唱,基本是四句和五句七字体,第一、二、四句押韵。演唱形式多种多样,可以个人自唱也可以两人一唱一和,其中擂台斗歌是客家山歌最精彩、最激烈、最吸引人的一种演唱形式。石岩客家山歌和所有客家地区的山歌一样,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逐渐形成了自己的地方风格特点。在唱法上,有假嗓、本嗓和细嗓三种。山歌歌体结构形式比较整齐划一,山歌中的格式和闽、粤、赣、桂、湘、川、台等地区大体相同,韵律也是平平仄仄的声韵为基调,歌词多以当地客家人日常生活中的口头语言,生动、形象、风趣,往往以物抒怀,真情实景,寓情于景。在种类和体裁上,石岩客家山歌有山歌号子、爱情山歌、抒情山歌、尾驳尾、戏谑性、虚玄歌、逞歌、猜调、哀歌等。其表现形式主要有:赋体山歌、比喻……[详细]
松岗七星狮舞
  松岗传统“七星狮”是南派狮子最具特色,独树一帜的,它具有文武双全的特点,武狮的主要玩法有蛇型、蜈蚣型、螃蟹型、鲤鱼型、踩砂锅型;文狮的玩法有写书法型。这些玩法具有沿海岭南鲜活的特色,在去年6月参加深圳市非物质文化遗产日表演中给人深刻的印象。目前的代表人物是文琰森,艺名:文琰,生于1938年,今年70岁,祖籍宝安区松岗山门村人。8岁起就跟着哥哥,在醒狮团学艺。四十年代初期他拜在正式“七星狮”的传承人焦贤师傅门下,专攻“七星狮”。他很快就学有所成,学成后他回到家乡松岗,在宝安一带传承“七星狮”,在松岗街道的山门,东方水围、沙浦、燕川、罗田、塘下涌等社区收授学徒300多人,四周邻村纷纷来请他去办团传艺,他逐渐成立了“山门文琰醒狮训练社”,传承“七星狮”。之后他转到香港,当上了传承“七星”醒狮的教头……[详细]
深圳舞麒麟
  深圳舞麒麟,是当地流传下来相当普遍的民间民俗舞蹈。麒麟,古代传说的一种吉祥动物。早在200多年前,新安县(深圳市前身)的观澜、黎围、龙岗等客家地区,崇尚武术,风行舞麒麟。如果哪条客家围没有舞麒麟、不懂武术的话,哪个村的青年就被看不起。每年除了固定春节期间在本村和前往深圳墟、南头、香港新界等地拜年表演外,平时族人婚娶迎亲、新宅落成等民间活动,都邀请麒麟舞前来助兴庆贺。观澜镇松元厦村“舞麒麟”队伍中,清朝就出现了陈国宾和陈觐高2名武举人和12名武秀才。观澜的“舞麒麟”经过200多年,已传承到第六代。罗湖区黎围村早在清光绪32年(1906年)就有30多个男青年舞麒麟。其中师傅郑宠传外号“生公”,意指他麒麟舞得生猛,功夫出名,用手指当锤可把5寸钉打入墙,“长棍杀转头”是他的绝活。龙岗龙城麒麟队也有近……[详细]
大船坑舞麒麟
  宝安区大浪街道大船坑村舞麒麟约开始于明嘉靖年间,至今已有400余年的历史。大船坑“舞麒麟”作为当地客家人的几百年来民间传统喜庆、祭奠等活动,具有典型的民族性、民俗性和民间传承性,也有广泛的社会影响;该项目较全面的、完整的继承了“麒麟舞”套路和表演技法,并一代代得以传承,最大年龄69岁、最小年龄17岁、平均年龄35岁。大船坑的“舞麒麟”一般长六米。麒麟头部用竹片等扎成,眼睛可以转动,口部可以翕合,其身用绸布镶着闪闪发光的粼片。新制作好的麒麟首先要“开光见青”——即凌晨时分在预先选择好的古树下烧香,供神位,麒麟队中最长者将麒麟头上的红布揭去,敲锣鼓并鸣放鞭炮,使麒麟“出生”时便见到了青青的树叶,这是吉祥的象征。大船坑“舞麒麟”基本的套路共有八段,分别如下:拜前堂——走大围(圈)——双麟会——采青……[详细]
应人石传说
  《应人石传说》流传于广东省深圳市宝安区石岩街道有客家人居住的七个社区,用客家话口耳相传。主要内容讲述,在很久以前,羊台山下的一个小村庄里住着一对勤劳、善良、相亲相爱的年轻夫妻,丈夫为了一家人的安宁生活,-为贪婪的财主,冒险去常有毒蛇猛兽伤人的深山老林里寻找长生不老药。妻子按照与丈夫的约定每天下午在山下呼喊丈夫的名字三遍,然而,除了深山里隐约的呼应外,日复一日,月复一月,丈夫一去不回。妻子忍不住思念和期盼之情,冒着生命危险爬上羊台山顶寻找丈夫,一边喊一边朝着应声的方向爬去,待爬到近前,发现每天回应她的原来是一块大石头!睹物思人,妻子伤心欲绝,哭天喊地,突然天空划过一道白光,紧接着雷电交加……天遂人意,妻子死后变成了一尊石头,与附近的应人石遥遥相望,远远望去,这两尊石头仿如长相厮守、永不分离的夫……[详细]
上川黄连胜醒狮舞
  据“宝安县志”“群众文化”(716页)载:“民间舞蹈主要有狮舞……粤语属的新安……多兴狮舞;……配以大锣大鼓,又兼刀枪剑戟武术场面,声势浩大…”。“上川黄连胜醒狮团”创始人黄连胜(原名黄胜华)1906年生于宝安区新安街道上合村(见纪念照片),是个传奇式的爱国人士。少年学艺得高人指点,三十年代后在香港、荷兰、印度开过武馆,桃李上万人。据香港黄锦辉(1942—)说,解放前(约47年),黄连胜就数次带领宝安醒狮赴蛇口赤湾妈祖庙会,与各地醒狮交汇竞技。传统舞狮以平台表演为主,新狮初舞前,需经开光点睛仪式,开过光的醒狮便具有生命和灵气,可以进行表演了。黄连胜传下的狮舞有两个特点,一是武术引路,展示一番徒手或器械的武术套路,向观众表明武功是基础,此特点保留至今。二醒狮是“武狮”,狂野、凶狠,动作上大起大……[详细]
沙井蚝民生产习俗
  沙井位于深圳市宝安区南部。“沙井蚝”是深圳最主要的土特产之一。其历史可以追溯到宋朝。沙井蚝产地分布在深圳市沙井、福永、盐田、前海、后海和香港流浮山一带。沙井蚝业从宋代开始插杆养蚝,距今一千多年,是世界上最早人工养蚝的地区。至明、清,沙井蚝业有较大发展。解放后,沙井蚝业合作社于1956年被国家评为“模范合作社”,1957年评为“全国劳模集体单位”,此后,沙井蚝发展迅速,产品远销海内外,苏联、日本、越南等国专家纷纷前来考察,沙井蚝民也到各地传授生产技术。1980年以后,因蚝田海水污染,沙井蚝民赴阳江、台山、惠东建立养蚝基地,使“沙井蚝”可以传承。在长期生产过程中,沙井蚝已形成一整套成熟的养殖技术。生产程序有种蚝,列蚝、搬蚝、散蚝、开蚝等。生产习俗有打山口、流水定作息,集体协作等,还有蚝壳砌墙,拜……[详细]
万丰粤剧
  万丰位于深圳市宝安区。万丰粤剧是宝安沙井镇万丰村潘氏一脉兴起与传承的,自最初对粤曲的喜好,之后发展成为粤剧的一个根据地,迄今近六百年历史。一个村一个姓氏,能坚持这么多年的传承,是不多见的。自元代的潘氏四世祖潘礼敬开始,之后又有明代的潘楫、清代的潘耀扬、清末的潘有声、近代的潘荣耀等等。潘楫著有《律吕图说序》一书,评价说:“有真见,可以破千古不决之疑,可以索千古不传之绪”。潘耀扬为清代边疆重臣,官至两广提督,晚年致仕归里,在万家朗村“将军第”(今万丰村仁爱路)之侧,修建了一幢“八音楼”,四时召戏班前来演戏,为万家朗构筑了浓郁的粤曲氛围,渐而养成了万丰人对粤曲之雅好。万丰村民间有迎神赛会演戏的习俗,每遇祭祀、喜庆、宗族活动,都与演戏相结合,请戏班成为当地的家常便饭。民间艺人与戏剧爱好者,农忙务农,……[详细]

全部宝安区民俗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