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江西省 > 南昌市民俗文化

南昌市十大民俗文化

南昌瓷板画像
  南昌瓷板画是在中国传统绘画、陶瓷彩绘和西方摄影术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将绘画艺术与烧瓷工艺巧妙结合的一种民间艺术。主要流传在南昌、景德镇、九江等地。清末至民国,随着西方摄影技术的流入,“珠山八友”之一的邓碧珊在吸取中国传统瓷器彩绘的同时,不断创新,将欧阳询发明的九宫格用于瓷绘,在摄影技术和国外绘画技法的影响下,慢慢摸索出让瓷上人物显得立体、真实的技巧,开创了瓷上肖像画的艺术领域。民国初年,南昌人梁兑石成为瓷板画的第三代传人。他在中山路繁华地段——府学前一带开设“丽泽轩瓷庄”,在景德镇购买大量白胎瓷,自设红炉,聘请艺人按顾客要求绘制肖像和粉彩瓷器。因其品质上佳、做工精细,一时购者如云。在梁兑石的带动下,瓷板画不断发扬光大,各类画庄陆续出现,有开设在西大街的“中华瓷庄”、子固路的“肖庐瓷像馆”等。1……[详细]
南昌清音
  南昌清音流行于南昌、新建两县及宜春、上饶、吉安和景德镇等地。盛于清嘉庆初年。扬州清曲对其影响很大,又吸收了邻近省份湖北、湖南、安徽等地传入的小曲,加上本地流行的民间小调,曲调趋于丰富。在其不断发展过程中,又从赣剧和南昌采茶戏等戏曲剧种中吸收养料,形成自己的演唱风格。演唱多由女演员自击板鼓而歌,伴奏多为盲人,乐器有二胡、琵琶、扬琴、月琴等。音乐上以小曲为主,文南词为辅,小曲曲牌有60多支,有以一曲多词演唱的曲目,如《五更相思》、《照花台》等;也有以多种曲牌串在一块联唱的曲目,如《南昌东湖十景》,即由〔鲜花调〕、〔红绣鞋〕、〔玉美人〕、〔进兰房〕、〔九连环〕等10支曲牌联缀而成。传统曲目有《安安送米》、《宋江杀情》、《王婆骂鸡》、《僧尼缘》等。代表作品:《五更相思》、《照花台》、《南昌东湖十景》……[详细]
南昌赣发绣技艺
  赣发绣技艺是在赣绣的基础上演变而来,是我国特有一种手工刺绣艺术。赣绣起源于南昌市东湖区,分布区域为南昌市、景德镇、永修、抚州、赣州等地市县及福建、云南、青海等省的部分地区。近代江西刺绣发展迅速,赣绣逐步发展了赣发绣、真皮发绣、胎发绣、人物生肖手足印、盘金绣、夜光绣等工艺新品。进入新时期后,由于政府部门的高度重视,才重新开发,继而不断创新,形成一种独具特色的发绣珍品,填补了我国刺绣行业的空白。……[详细]
上坂关公灯
  南昌湾里上坂曹村关公灯,又名关公龙,是为纪念三国名将关羽(字云长,世称关公)而设置的灯彩。南昌湾里素有在元宵节舞龙灯花灯的习俗,湾里区胡家自然村的板凳龙、罗亭镇上坂曹家自然村的关公灯等在当地都久负盛名。据清同治《南昌府志》记载:“元夕,乡间设板灯,其制像龙头、龙尾置于板,板置灯数笼,节节相承,共成一板。”又同治《南昌县志》记载:“乡间崇板灯,其制,设龙头龙尾贯以板,板置灯数笼,节节相承,共成一灯。”这就是南昌湾里的胡家板凳龙和罗亭上坂曹家的关公灯。据传,上坂曹家自然村的关公灯起源与关羽华容道故事有关。族谱记载,曹家的先祖原籍中原,后辗转来到江西都昌县谋生,后分支三地,即南昌县的港口、新建县乐化和湾里上坂曹村。曹村后人一直以曹操之子曹植的嫡系后裔自居。为表达对三国关羽不顾军纪,毅然于华容道放走……[详细]
李渡车仂灯
  李渡是赣闽水陆交通的咽喉重镇和文化古镇,享有盛名的“车仂灯”之乡。李渡的“车仂灯”起源于元末明初,有近千年历史。当时作龙灯的陪衬,跟在龙灯后面,听从龙灯的鼓点节奏指挥。到了明末清初,才有自己独特的锣鼓点子,乾隆年间“车仂灯”基本和龙灯分离,形成完整的“车仂灯”灯彩艺术,逢年过节单独游街表演。清末民初,以周冬和为代表的一批老艺人将“车仂灯”搬上舞台,配有抚州采茶戏为基调的音乐,融李渡民间小调为一体,自创一套“车仂灯”乐谱。其表演形式即可配合龙灯,上街1;亦可舞台表演。先编好剧本,经过编排,按规定格式说唱表演。李渡“车仂灯”的独特之处在于以独轮车为道具,车身经过精心制作,配上假腿,中间站一女士,后面男士推车,女士和谐配合。李渡“车仂灯”获奖剧目有:《李渡新韵》、《推车观灯话李渡》、《李渡巨变》、……[详细]
江西板龙灯之南昌塔城板灯龙
  塔城“板灯龙”是人们在节日和农闲时所进行的一种表演,其历史可谓久远。塔城板灯龙的出现最早可追溯到明朝嘉靖年间,经过数百年的演变、发展,逐渐形成规模宏大、场面壮观、阵容齐整、形式完备的民间传统舞蹈。南昌县塔城乡北洲村村民世代以捕鱼为生,长期的水上生活使他们强风暴雨等气象灾害的侵袭,加上古代科学技术的落后,当地百姓逐渐形成原始的对龙的图腾崇拜,民间有“一条破船两只桨,水中求生靠龙王”的说法。村民在河边修建龙王庙,世代供奉龙王,企盼风调雨顺,生活平安幸福。而舞板灯龙就源于村民对龙王的崇拜。塔城板灯龙的主要价值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历史价值,塔城板灯龙最早可追溯到明朝嘉靖时期,长期以来,作为一种重要的文化载体,为当地文化承认发挥了巨大作用;二是艺术价值,塔城板灯龙富含当地劳动人民传统文化基因,是一……[详细]
南昌宣纸刺绣
  南昌宣纸刺绣是中华千余年来宣纸书画艺术和刺绣工艺完美结合的一种手工刺绣,其继承于江苏兴化市戴南镇顾庄顾氏家族的“纸绣”工艺,分布在南昌、萍乡、杭州、九江等市的部分地区。“纸绣”系顾氏家族“传儿传媳不授女”的手工技艺,顾氏家族从明朝供奉牌位查明,“纸绣”诞生于明代天启年间,距今已有七百余年历史,由聚居在江苏省古都兴化市戴南镇顾庄的顾氏家族的一个支支脉始祖顾小村之二世顾文华及妻殷氏创立,是顾氏家族一支脉系的家族内传手工技艺。后由于历史变迁,人口迁徒,“纸绣”工艺流传至高邮、卸甲一带。新中国成立后,第八代“纸绣”传人顾恩德移居江西南昌,将“纸绣”带入南昌,并将“纸绣”技艺传其子第九代传人顾玉纯,使其发扬光大。顾氏十二世后人顾玉纯不辜负家族的期望,潜心研究祖上工艺,反复试验,推陈出新,不但革除了“纸……[详细]
筱贵林南昌诙谐故事
  筱贵林南昌谐谑故事,其创始人万笑林(1915—1986)年。艺名筱贵林,是江西近代民间文化史上著名的滑稽评书艺人,艺术活动遍及闽、浙、赣、云、贵、川以及上海等省、市,特别在江西,深得百姓好评。筱贵林有很强的艺术才华和语言天赋,在讲《文盲骗文盲》这个六分钟的笑话时,竟编了三首顺口溜,其中有一首为:“房子一幢,东西两厢,前头有树,后头有桑,左边有井,右边有仓,冲壶两把,一口水缸”;又如笑话《解缙赶考》中一段谐语“六月天气实在热,我回娘家走不得,爬山奔岭还是小,凉亭遇到一只贼……”使观众听来感到通俗贴切。筱贵林谐谑故事表演,造诣很深,享有极高的声誉。筱贵林的表演及那些脍炙人口的故事,对南昌民间文化的传承发展作出了重大贡献,具有极高的文化艺术价值和学术研究价值。……[详细]
西山万寿宫文化
  西山万寿宫庙会起源于东晋时期祭祀净明道祖师许逊功德,是以民间信仰为主要内容的群众性文化活动,活动场所位于江西省新建县西山镇万寿宫。许逊,净明教祖,少好道术,二十六岁师事西安道士吴猛。后又与地理学家郭璞结为好友,遍求名山胜地,得逍遥山下金氏桐园为栖身修道之地。并以“忠、孝、仁、慈、忍、慎、勤、俭”为垂世八宝。晋宁康二年(374年),农历八月初一,许逊德满功成,全家四十二口连同鸡犬拔宅飞升。后世人们在其飞升之处始建“许仙祠”,尊其为“江西福主”,并定其飞升之日为朝仙之祭,相沿至今已有1600余年,这就是西山万寿宫庙会之原由。西山万寿宫庙会分为两个内容:一是庙会朝圣。每年仲秋八月初一晨旦开朝,各地万寿宫都要接受四方人士拜谒,全省信民结成香社或举家前来朝拜,每一队伍前都有一面写着“万寿进香”的特制旌……[详细]
城南龙灯
  城南龙灯是青云谱区一家专业从事龙灯生产的企业,凭借古老精湛的制作工艺,城南龙灯成为江西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依托不断的改良创新,赋予产品更多的文化内涵,使一件件精美的中国龙灯远销海外市场,开创了中国民族品牌进军世界的典范。为了实现龙灯产品的产业化、规模化扩张,进入上世纪八十年代,城南龙灯不断创新制作技艺,由早年的粗放加工发展为包含模具、竹编、裁剪、缝纫等100多道工序的专业化操作,美观实用的产品也得到了许多客户青睐,迅速占领了国内市场。经过十几年的发展,城南龙灯不断壮大,质地优良的产品畅销五湖四海,为了把江西的民间绝活推向世界,城南龙灯通过互联网进一步推广业务渠道,产品陆续入驻法国、德国、澳大利亚等国家,为了更好地立足海外市场,城南龙灯不停的创新服务,针对部分国外客户,买来以后不会表演的问题……[详细]

全部南昌市民俗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