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江西省 > 南昌市民俗文化

南昌市民俗文化介绍第3页

  赣发绣技艺是在赣绣的基础上演变而来,是我国特有一种手工刺绣艺术。赣绣起源于南昌市东湖区,分布区域为南昌市、景德镇、永修、抚州、赣州等地市县及福建、云南、青海等省的部分地区。近代江西刺绣发展迅速,赣绣逐步发展了赣发绣、真皮发绣、胎发绣、人物生肖手足印、盘金绣、夜光绣等工艺新品。进入新时期后,由于政府部门的高度重视,才重新开发,继而不断创新,形成一种独具特色的发绣珍品,填补了我国刺绣行业的空白。……[详细]
  西山万寿宫庙会起源于东晋时期祭祀净明道祖师许逊功德,是以民间信仰为主要内容的群众性文化活动,活动场所位于江西省新建县西山镇万寿宫。许逊,净明教祖,少好道术,二十六岁师事西安道士吴猛。后又与地理学家郭璞结为好友,遍求名山胜地,得逍遥山下金氏桐园为栖身修道之地。并以“忠、孝、仁、慈、忍、慎、勤、俭”为垂世八宝。晋宁康二年(374年),农历八月初一,许逊德满功成,全家四十二口连同鸡犬拔宅飞升。后世人们在……[详细]
  城南龙灯是青云谱区一家专业从事龙灯生产的企业,凭借古老精湛的制作工艺,城南龙灯成为江西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依托不断的改良创新,赋予产品更多的文化内涵,使一件件精美的中国龙灯远销海外市场,开创了中国民族品牌进军世界的典范。为了实现龙灯产品的产业化、规模化扩张,进入上世纪八十年代,城南龙灯不断创新制作技艺,由早年的粗放加工发展为包含模具、竹编、裁剪、缝纫等100多道工序的专业化操作,美观实用的产品也……[详细]
  新建得胜鼓是新建民间演奏活动的重要内容之一,也是新建地方民间音乐的重要组组成部分。其长期隐匿于新建民间,在历史上是以一种礼器出现,起始于明代,盛行于清代。原名长寿鼓,寓樟树古老之意,当时,商议族中大事、喜事、节日祭祀活动、大旱祈雨、大涝御水都要演奏得胜鼓。因鼓声洪亮,后被军中仿制所用,起到“振奋士气”的功效,明太祖朱元璋与陈友谅在鄱湖大战十八年胜利后,便改名为得胜鼓。其制作独特、鼓点丰富、声势浩大……[详细]
  洗马池(亦名浴仙池)在今胜利路南段,与中山路相交处。古时,这里水,这里水网密布,野草丛生。相传汉将率军南下置郡立县沟筑城池时,常在此放牧和饮洗战马,洗马池因此而远近闻名。浴仙池的得名则源于另一民间传说。有一天晚上,夕阳西下,淡月高悬,七朵祥云从天而降,飘落池边化成七位盛装的秀丽少女,她们脱去五彩羽衣,入池沐浴戏水,恰在此时,被一少年发现,顿日恋心,悄悄将七仙女之一的羽衣藏于一边。众仙女浴毕登岸,各……[详细]
  南昌萧峰萧史吹箫引凤故事传说的发生地萧峰,古为西山山脉第一高峰,位于新建县内。峰内现有凤台仙府废墟,即萧坛。源于该传说的成语“吹箫引凤”、“乘龙快婿”、“龙凤呈祥”,是中华文化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受此传说影响的民风民俗,并不仅仅局限于传说发生地新建县乃至更大范围江西省境内,从朝拜与游览的记载看,该传说无疑是作为中华文化的一部分蔓延在受中华文化熏陶的全国各地与海外华人中。……[详细]
  李渡是赣闽水陆交通的咽喉重镇和文化古镇,享有盛名的“车仂灯”之乡。李渡的“车仂灯”起源于元末明初,有近千年历史。当时作龙灯的陪衬,跟在龙灯后面,听从龙灯的鼓点节奏指挥。到了明末清初,才有自己独特的锣鼓点子,乾隆年间“车仂灯”基本和龙灯分离,形成完整的“车仂灯”灯彩艺术,逢年过节单独游街表演。清末民初,以周冬和为代表的一批老艺人将“车仂灯”搬上舞台,配有抚州采茶戏为基调的音乐,融李渡民间小调为一体,……[详细]
  南昌湾里上坂曹村关公灯,又名关公龙,是为纪念三国名将关羽(字云长,世称关公)而设置的灯彩。南昌湾里素有在元宵节舞龙灯花灯的习俗,湾里区胡家自然村的板凳龙、罗亭镇上坂曹家自然村的关公灯等在当地都久负盛名。据清同治《南昌府志》记载:“元夕,乡间设板灯,其制像龙头、龙尾置于板,板置灯数笼,节节相承,共成一板。”又同治《南昌县志》记载:“乡间崇板灯,其制,设龙头龙尾贯以板,板置灯数笼,节节相承,共成一灯。……[详细]
  胡家村位于南昌市昌东大道以西,“轿舞”发源于昌东工业园区胡家村北刘村,“轿舞”源于抬菩萨轿子,始于清康熙年间。北刘的村民每逢春节至元宵组织队伍表演,男轿领头,女轿居中,龙灯煞尾。北刘轿舞,每轿抬者四人,主要由“闪轿”、“磨轿”、“翻轿”三个动作组成。1985年,轿舞参加青山湖区舞龙大赛,获一等奖;1986年,轿舞代表青山湖区参加南昌市舞龙大赛,获二等奖;1987年,轿舞代表青山湖区参加江西省春节文……[详细]
  民间舞蹈“双龙戏珠”源于南昌青山湖区塘山镇塘山村。明末清初,村民用油纸扎龙,后改为板凳龙。光绪年间,又发展为布龙和节龙,由塘山镇塘山村和湖坊镇进顺村共同表演。民间舞蹈“双龙戏珠”是在塘山村的龙舞“龙戏珠”的基础上形成的。“双龙戏珠”是由两条九节龙和16个水族姑娘所组成,整个节目由双龙出宫、双龙戏水、双龙戏珠、金龙狂舞等14个主要动作组成,打击乐伴奏。1985年塘山村表演的“双龙戏珠”在中央电视台春……[详细]
  二塘乡位于进贤县东北部,享有“江南鱼米之乡”的美誉。“长工山歌”发源于二塘,并在二塘各个村落中传唱。“长工山歌”迄今已有2000多年的历史。它是长工们为倾诉心中哀怨,控诉地主剥削和追求幸福平等生活,从心底迸发出的心声。“长工山歌”音韵和谐,旋律优美,其唱调兼有山歌和本地采茶灯戏曲的特点。唱词七字为一句,讲究押韵,是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歌曲形式之一。1983年“长工山歌”在县文化馆推荐下,代表进贤县参……[详细]
  “齐客过年风俗”发源于罗家镇楼付村委会中的付村小组。“齐客过年风俗”的历史渊源,可追溯到明朝中末期。据说付家自然村的祖先原先在河南中原黄河岸边居住,后期移居到青山湖区罗家镇。“齐客过年风俗”至今已传承40多代。“齐客过年风俗”的过程分两段:一是正月十一的祠堂会,二是正月十二祠堂前的行饭会。参加的人数约1000多人。“齐客过年风俗”充分展示了楼付村人的善良、纯朴、好客,而这种节日习俗又是在生产劳动中……[详细]
  安义唢呐是在清朝初期,由湖北两个行乞王姓的民间艺人流传过来的。唢呐吹奏用于做屋奠基、上梁、修谱、寿诞、店铺开张、进香祈愿、祭天求雨、结婚、丧事、抬菩萨等。喜庆时就吹奏《高腔》《小汉》《洗马》《小桃红》《闹扬洲》等,吹奏时配上节奏明快的小堂鼓、小钗、碰铃、云锣、以制造热闹气氛,给人以欢快、祥和、幸福之感。悲哀时则吹奏《上岗台》《孟姜女》《哭皇天》、《怀胎》等,吹奏时配上小锣、大鼓、制造深沉、缓慢的气……[详细]
  锣鼓十八番是极具地方特色的民间打击乐器表现形式,南昌县八一乡胡华村、塔城乡凤岗村、冈上镇黄台村等地都有锣鼓十八番。流传至今已经有300年历史了。其曲牌众多,打法多样,气氛热烈,表现丰富,形式多样。即可单独表演,也可为民间舞蹈伴奏,是南昌县地区欢庆节日、婚庆喜事中的一种艺术表演形式。……[详细]
  三江抬故事自唐末宋初便流传于三江镇南街村,每年正月十三和农历八月十八是三江镇南街村蔡家举行抬故事的日子,至今已流传近千年之久。抬故事,顾名思义就是将装扮成故事里人物的演员,用故事架(一张四方的桌面,面积约130cm*130cm,四个桌腿很短,约20cm高;四周围了一圈矮矮的铁栅栏,约10cm-15cm高,以保障演员安全;桌面中间竖有一到两根木桩,用来固定站在桌面上的演员,使其保持站立姿势不滑到;故……[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