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浙江省 > 宁波市民俗文化

宁波市民俗文化介绍第9页

  草帽又称“宁波凉帽”,分“大白”和“双根心”两种。席草、麦秆编成。1922年,鄞县人史翔雄用麦秆创编西式女帽,取名为“嘉禾帽”,质地轻、式样美,深受欧美各国妇女的欢迎。宁波地区的草制品制作在国内外享有很高的声誉,从现有的资料看,是浙江省最早的发源地。……[详细]
  稻花会的会期,大体在大暑或前一天。后来,固定在六月十六日。这一天,庙神出殿,村村迎神爵献,神轿从邹溪庙出发,经过老鼠山、茅岙、邹溪、谷山、前岸、溪兴王、施家桥,到邹溪打回,经塘头街返庙,庙神进殿。行稻花会时,三尊裴君神像,分坐三顶精致板轿,轿后各撑一把黄龙大盖伞,前有旗锣开道,继则五面大旗迎风招展,二十三面大锣,锣声震天,铳炮怒吼;轿后随跟一群还愿者,扮穿红衣带枷“犯人”,皂隶押后,最后是数以万计……[详细]
  鄞州区东吴镇天童太白庙九月半庙会“天童镴会”,已延续了数百年,已是约定俗成的一项具有民族地域特色的民间民俗活动,庙会始终保存了人民的纪念主体,旨在弘扬民族慈孝文化。在形式上传承了近于宗教仪式的祭祀巡游仪式。天童镴会行会区域主要是以天童村太白庙为中心,延伸至顺娘庙所在地的三塘村,和杜孝子失子地相子岩的童一村来回路程8公里。基本内容:农历九月十五子夜,在太白庙大殿内上供全副猪羊、四京四果、十二烩肴,用……[详细]
  咸祥八月半渔棉会是鄞州大嵩滨海地区最盛大的-,每年定于农历八月十五举行,那是渔棉丰收时节,旧时人们为了庆祝鱼虾满载而归,棉花采摘丰收,感念唐浙江观察史裴肃平乱佑民、杨懿县令围涂筑塘、改造田地之功,在这时节举行盛大的-。从八月十三开始,连续四天,祭祀、演戏、迎神爵献、行会等,其中八月十四晚上至十五下午的大巡游彩船(纱船)、抬阁场面蔚然壮观,各种各样的彩船,鱼船、花桥船、亭阁船、虎头官船、龙船、凤船、……[详细]
  清光绪年间,鸬鹚王家族0了一位杰出人物王兴儒,起初他与鸬鹚王村民一样,亦农亦渔,闲暇时,驾一叶扁舟,赶一群鸬鹚去河里捕鱼。勤劳聪明的王兴儒,他对自家的鸬鹚进行捕捉甲鱼的特殊驯养,因为甲鱼的价值是一般鱼类的数倍,更能赚钱。王兴儒早出晚归,收获颇丰,慢慢地积攒了一些钱财,渐渐成了鸬鹚王的首富。他为富而仁,从不夸富炫耀。乡亲们倘有急用,可随时用稻谷来他家兑取现金。自此王兴儒积存的稻谷越来越多,在青垫设置……[详细]
  宁波位于东海之滨,长江三角洲南翼,东临大海,背倚四明山、天台山,气候温和,特产丰富,古有“四明三千里,物产甲东南”之称。宁波人民不论是日常饮食,或是岁时、礼仪方面的各种米类食品都十分丰富。宁波地处“鱼米之乡,文化之邦”,既受赐于大自然得天独厚的地理条件,又得力于历代点心师对前贤糕团制作技艺的传承和发展,渐成风格迥异、自成一体的宁式糕团。梅龙镇宁式糕团发挥了江南食品资源丰盛的优势,以米面为主料,运用……[详细]
  宁波传统插花艺术具有典型的东方特征,插花作品被视为一个天人合一的宇宙生命之融合。工具简单,主要包括花、容器和花插,以各类鲜花做为主要素材,利用剑山和撒等花插,固定在瓶、盘、碗、缸、筒、篮六大花器内,造化天地无穷奥妙,其表现方式颇为雅致,艺术性强,令人爱不释手。传统插花通过对花材形态特征、生态习性的观察与感受,萃取精华,倾注情感,采用比兴手法,运用花材的寓意和象征性或谐音、谐意等,借以表达作品的主题……[详细]
  田螺姑娘传说传播了一个知恩图报、自由恋爱、婚姻幸福、勤劳致富的民间故事。该项目主要传播了一个知恩图报、自由恋爱,婚姻幸福勤劳致富的民间故事。它广泛流传于江浙一带,我处集士港镇处于鄞州区西乡,古时候此地有一个的湖泊,名叫“广德湖”剧民间传说是该故事流传的源头之一。故事从两晋南北朝时已有文字记载,后在民间口头流传,至北宋未期,因官府下令围湖造田,从此农耕兴盛稻谷飘香《田螺姑娘的故事》在民间广为流传,我……[详细]
  长面是宁波一带产妇必备的面食,鄞州高桥镇芦港村的长面,是宁波闻名的特产,其将面和好后挂在架子上用筷子拉到长约6尺。一般以两筷为一束,称为一绞。长面制作工艺十分讲究,选用精白面粉、植物油、食盐等纯手工制作,经过揉粉、闷缸、切粗条、搓细条、盘缸、应筷、闷箱、上架、拉长、分面、晒面、收面装桶等步骤,具有细、白、韧、滑等特点,口感好,极易消化。在宁波风俗中,家里生了小孩,就要到邻里分长面。一碗碗盛好,用桶……[详细]
  石雕,是鄞江镇最具有地域特色的传统手工技艺之一,宁波三石:小溪石、梅园石、大隐石,鄞江就占有二种。即小溪石和梅园石。人类从石器时代就把石作为工具来使用,逐渐作为建筑材料,可见采石业的历史悠久。鄞江镇现尚存古代采石厂遗址四处。即上化山采石场遗址、天塌岩采石场遗址、马鞍岗采石场遗址、华兴宕采石场遗址,并列入区级文物保护单位,还不包括下江宕采石场遗存。宁波地区的房屋建筑石材大多出自鄞江小溪石。而较为细腻……[详细]
  小儿针灸是针对新生儿及小儿阶段常见病的治疗医术,如小儿夜啼、婴儿吮乳困难、清水泄泻、咽喉炎症、初生婴儿“七日疯”即破伤风(此病经科学接生现已根绝)等。其他如成人夏日中暑、肮脏气(指乏力、双脚迈步费力)等小病。小儿针灸疗法起源于上海,时间约为二十世纪一、二十年代。当时上海尚在开埠阶段,医药科学并不发达,一般群众都缺医少药,后逐渐流传到宁波鄞县一带,因其疗法简单、经济、有效,取得人民群众的信任。解放初……[详细]
  我国古代四大生活必需品“衣、食、住、行”,以衣为先。弹棉花技艺是“衣”的先导工序。即用特制的木锤打击特制的弓弦,将已经作粗加工后的棉絮松散、去籽的技艺,然后制成被褥和制成棉袄,或纺纱织布。故在旧时代弹棉花成为城乡集市、街巷中的热门手艺。“嘭、嘭”的强而有力的弹弦声时常响彻宁静的乡村街巷。弹棉花的师傅带着自己的工具“行头”可以靠此手艺走天下,因为棉花制品成为当时不分贵贱的人们必备而又需不断更新的生活……[详细]
  打铁自人类进入铁器时期起就开始产生的一种原始的锻造工艺。农耕社会的生产工具和人们生活用品都离不开打铁铺锻造的产品,如:生产需要的锄、耙、刀、斧等,生活需要的铲、勺、钩、钉等。应用广泛。打铁铺遍布各地集镇。打铁技艺是师徒传承的。也有父子传承的。甬上谚语“打铁呒样,遍打遍相,”证明打铁技艺是根据不同产品靠师徒手中的铁钳翻动来成型,还要依靠悟性身口相传。产品不同,技艺无定法。鄞江镇现存的惠君铁店,就是师……[详细]
  烧窑,鄞州民间手工烧造砖瓦、陶瓷的手工技艺。因为泥土坯制成以后必需经特制的砖窑或陶窑高温烧制,手工技艺多达二十余道才能成为不透水的砖瓦器。鄞州民间烧窑历史十分悠久,在鄞州西乡的芦家桥和东乡的董家跳遗址上已发现公元前2000年前后的砖瓦和陶器遗存,在西乡的鄞江镇和东乡的横溪镇、姜山镇也发现过周代及秦汉时代的陶器和砖瓦,在汉晋时代发现的砖砌古墓和出土陶器瓦件也为数不少。……[详细]
  戏台螺旋娥罗顶,俗称“鸡笼顶”,戏台上部形如鸡笼状的戏台顶,呈饱满的半球穹窿体的螺旋娥罗顶,形状半圆,放置在屋顶下面,用四根大方木和四根小方木做支撑。井口直径4—5米,雕16个龙头座斗盘旋叠涩,其间用透雕拱板连接。16条盘旋线却有结于穹顶的铜镜,有汇集于海浪花纹之中,龙头、昂头在添金后,更加颜色夺目,正顶辉煌。它主要分布在南方一带,称之为江南一绝。……[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