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江苏省 > 南京市民俗文化

南京市民俗文化介绍第13页

   古琴艺术(金陵琴派),第一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传统音乐类项目。古琴艺术作为传统文人音乐,在长期发展过程中汲取了儒、道、佛之精髓,是我国优秀文化艺术之瑰宝,2003年11月,古琴艺术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正式确定为“人类口头和非物质遗产代表作”。金陵琴派是我国古琴艺术的重要流派之一,形成于明末清初,艺术活动主要集中在江苏省南京地区,是南京地区最具代表性和影响力的民间音乐流派之一。金陵琴派……[详细]
  南京绒花的历史十分悠久,相传早在唐代武则天时便被列为皇室贡品。明清时代更具规格,清康熙、乾隆年间为极盛时期。绒花作品通体为细绒,手感好,精致而细腻,图案特点明显,造型表现力强,而一些走街串巷的绒花艺人常常根据顾客要求即兴创作,作品往往是独一无二的。解放后成立的工艺制花厂设计生产的现代工艺品轻巧、生动、可爱,多采用流水作业的方式,产品较为规整,作为外贸出口产品深受国内外人士的喜爱。过去,绒花品种很多……[详细]
  南京人说茶,含义较广,除茶叶茶外,还有果茶、糖茶、松子茶、元宝茶等多种。茶叶茶,是尽人皆知了。现在南京的名茶有“雨花茶”,明清年间南京的名茶要数“云雾茶”和“天阙茶”。云雾茶以钟山和摄山所产为最佳,而天阙茶仅产于牛首山。牛首古称“天阂”,因而得名。人们喜取摄山白乳泉和雨花台永宁泉的泉水沏茶。永宁泉,即第二泉,据说陆放翁在此品饮,赞曰“天下第二泉”,明代赵谦手书了第二泉匾额,清代许振祎(方伯)题写了……[详细]
  江南三月,草长莺飞,山川秀丽,水和土柔,丽日春风之下,桃花绿水之间,度过了一冬的人们纷纷来到青溪、淮水之边,嬉水优游,消灾求福,欢度一年一度的三月三。三月三,晋时称上巳节,源于古祓(读拂戏)之礼。《周礼春官》说:“女巫掌岁时,祓除衅浴。”衅浴,就是用香草熏汤沐浴。春秋时,郑国于三月上旬之“巳”日,男女偕同来到水边,执兰招魂,戏谑恋慕。到汉朝,官吏定于上巳之日,“皆禊于东流水上,日洗濯祓除,去宿垢疾……[详细]
  明代南都金陵,立春之时流行一种“村田乐”的娱乐活动。这种活动从明代一直延续下来,长达数百年之久,深受群众的喜爱。这“村田乐”现已不为人知。近阅明代中叶的笔记,这上面说:“相传太祖见田野中有此,命翰林撰词,使城中亦为之。至今及其时,江宁、上元两县给批,举行不废,谓之村田乐,然所唱非旧词也。”起初,村田乐仅在南郊冯家边流行,后来发展到孝陵卫,二三人,四五人不等,“鸣锣跳唱”。经朱洪武命翰林院按旧曲填新……[详细]
  高淳县属江南水乡,自明代以来,六月六龙舟竞渡是高淳水乡一项传统的民间竞技活动。据史载,划龙舟源于西汉,每逢农历五月端午为纪念屈原而举办此项活动。在高淳,赛龙舟的习俗流传甚久。相传在高淳山乡的下坝胥河一带,每逢农历五月十三都划龙船,以纪念关羽。而在高淳圩乡,每逢农历六月六举办的赛龙舟活动,是为纪念郑和下西洋而举办的一项大型活动,而并非纪念屈原。六月六龙舟竞渡分别在官溪河、横溪河、茅城湾等河道中进行。……[详细]
  俗语说腊八粥,不分勺;腊八吃饭同一桌,吃好吃坏总是乐。阴历十二月叫腊月,初八叫腊八。腊八这一天,南京人用糯米、薏仁米、赤豆、莲子、红枣、白果、栗子、花生米、核桃仁等熬成粥,香润甜口,民间叫作“腊八粥”。旧时老南京有句俗语:“第一腊八还能过,第二腊八急如火,第三腊八无处躲。”每年腊月初八、十八、廿八这几天为还债日,还不起债就得四处躲藏,也就没这份心思来品尝腊八粥了。每年腊月,寺庙中的僧人会在腊八这天……[详细]
  高淳地处古丹阳大泽之滨,地势东低西高,特殊的地理位置,决定了高淳是一片易旱易涝的地区。千百年来,高淳人民一直和洪旱灾害作斗争,对汉代的治水英雄祠山大帝张渤十分敬仰,世世代代加以祭祀。祠山大帝姓张名渤,字伯奇,西汉神爵三年(公元前59年)农历二月初八生。父亲张秉,效法大禹,治水有功。张渤立志继承父业,开河筑坝,造福于民,死后就安葬在横山。乡亲们怀念他,在他墓旁建庙祭祀,并将横山改名祠山,奉他为“祠山……[详细]
  中国是梅花的故乡,梅花至少在西汉时就被引种栽培和应用,迄今有2000多年的历史。中国历史上民间赏梅、咏梅习俗盛行,存有大量咏梅的诗文。南京植梅盛于南朝,赏梅之风历代相沿。据史书记载,城北钟山脚下梅花坞、城南梅岭岗均为植梅、赏梅之佳地。位于钟山脚下的梅花山是南京地区一处重要的观梅、赏梅的“文化空间”。梅花山面积约102公顷,依山栽植梅花3万余株,品种有220多个,有“天下第一梅山”之称。梅花山上建有……[详细]
  蒋王庙庙会是由祭祀蒋子文的活动而衍生出的民间庙会,是当地人民在长期生活中形成的以歌舞、祭祀活动及商品交流活动为表现形式的民间文化活动,包含着历史、宗教、民俗、商贸等诸多文化内容。原蒋王庙庙中供奉的是东汉末年秣陵(今南京)县尉蒋子文。蒋子文,东汉广陵(今扬州)人,汉末任秣陵(今南京)县尉,追逐盗贼而战死于钟山脚下。东吴孙权建都秣陵后,封其为钟山神,改“钟山”为“蒋山”,建蒋王庙,历代祭祀不绝。宋代曾……[详细]
  南京妈祖庙会自明代迄今,时兴时衰,绵延不绝。妈祖庙会主要集中在每年春季农历三月二十三日妈祖诞辰日前后,是流传于南京地区的重要民俗文化活动。因其融入了古都文化和民间文化的内涵,显示出与沿海等地妈祖宫庙活动不同的文化魅力。南京及周边地区民间流传着“三月二十三,乌龟(赑屭)爬下关”的谚语。每年农历三月二十三日前后,民众齐集于下关,祭祀天妃,祈求平安,逐步演变为集文化商贸活动于一体的庙会。1899年后,南……[详细]
  食用“水八鲜”为南京人的传统习俗。“水八鲜”指地产的8种水生植物。“三天不吃青,两眼冒火星”、“南京一大怪,不爱荤菜爱野菜”,这些南京民谚生动而真实地反映了南京人喜爱蔬食野菜的饮食习惯。食素、食野菜的食俗全国各地都有,但人数之多、历史之久,以及所食野菜品种之繁,却以金陵为最。南京人吃素的历史要追溯到六朝时期,孙吴时佛教开始在南京兴起,到南朝梁武帝时,逐渐形成寺院、宫廷和民间普遍素食的风气,到此南京……[详细]
  薛城花台会始兴于清康熙年间。据当地《邢氏家谱》记载:清康熙年间,山东聊城邢姓在朝廷为官,其母想要看北京金銮殿,但因年逾七旬,行动不便。康熙皇帝得知这一情况后,便命工匠仿照金銮殿凿了一个模型,赐给这位官员,以了却其母想看金銮殿的愿望。当时薛城邢姓就派人前往聊城庆贺,并按照金銮殿的模型绘制成图,归来后聘请能工巧匠照图在村头搭建了一个花台,于农历三月十八日邀班唱戏,并名曰花台会。花台会习俗一直延续至今,……[详细]
  牛首山踏春习俗始于东晋,盛行于唐代,传承至今。到牛首山踏春人群主要以南京地区的市民和牛首山周边群众为主,全国各地及海外友人也有慕名而来的。牛首山踏春是南京地区古老的民间习俗,每年春季慕名前往踏青的游人如梭,牛首山遂成为享有盛名的旅游胜地,被誉为“春牛首”,与“秋栖霞”齐名。牛首山踏春习俗的主要内容:一是踏青健身。人们利用闲暇时间,结伴同行参加春牛首踏春活动健身娱乐。二是观光赏景。古金陵四十八景中的……[详细]
  兜率寺前身为狮子林道场。据《江浦埤乘》记载,狮子岭原有“狮子林”,始建于清顺治二年(1645年),为僧白庵所建,至今已有300多年历史。该寺以研经讲道为终始,故而名声日振。明清以来,时有高僧于此讲经习道,鼎盛时期,寺有常住僧侣40余人,每日晨钟暮鼓,香火缭绕,为佛门不可多得之修持圣地,故而香客众多,每年正月十五的庙会更是不同凡响。狮子岭兜率寺庙会是佛教信徒的一项重大佛事活动和当地善男信女的进香活动……[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