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江苏省 > 南京市民俗文化

南京市民俗文化介绍第10页

  世居秦淮鞍辔坊的张氏医术一脉传承,发展到张简斋这一代,已形成独特的“国医温病医术”。张简斋温病医术在民国时期盛极一时,被尊为“当世医宗”,“南京二张”(张简斋、张栋梁)之首,还被誉为“南张北施”(张简斋、施今墨),可谓冠盖满京华。张简斋祖辈为“新安医派”传人。张氏迁居南京之后,皖、苏、浙一带经常发生瘟疫,张简斋之父张厚之在诊治疫病过程中,吸收了明代王肯堂、吴鞠通“温病学派”(杂病、伤寒、瘟疫治疗)……[详细]
  南京地处长江中下游地带,气候温润,土壤肥沃,物产富饶,交通便利,经济强盛,市场繁华,大大地促进了餐饮业的发达。人文荟萃的文化熏陶,精致细腻的民风民俗,孕育了江苏酒家京苏大菜烹制技艺。江苏酒家京苏大菜烹制技艺源于南京本帮菜。约在清初南京就已经出现京苏大菜。所谓“京”,是指南京乃六朝和明初的京都;“苏”是指清代南京乃江苏省会之意。“大菜”是形容南京菜的名贵、典雅、华美、大方。创建于清光绪年间的六华春菜……[详细]
  禄口皮毛制作行业创始于晚清光绪年间,已有100多年历史,在我国江、浙、沪地区久负盛名。1905年前后,由山塘姚金余带领陶仕贵等人去日本从事皮毛行业学艺发展。中日战争后部分皮毛从业人员归国,在苏州、上海继续经营皮毛业。上世纪三十、四十年代,苏州、上海皮毛业发展到鼎盛时期。大小皮业作坊和店铺有几十家。南京、扬州为领头的两派体系中,南京禄口皮毛业居众家之首。在民间及海内外,美国、加拿大、日本、香港都确立……[详细]
  南京鸡鸣寺作为汉传佛教素食制度的起源地,素食文化及其制作技艺历史悠久,在素食技艺的历代传承并不断发展过程中,鸡鸣寺素食制作技艺不断完善,日渐成熟。鸡鸣寺素食可追溯至南朝梁武帝时期,至今历久不衰,且多有历史文字佐证。据历史记载,南北朝时期,梁朝皇帝梁武帝曾在同泰寺(现鸡鸣寺)阅《涅槃经》。经中记载,佛言:“善男子,夫食肉者断大慈种……我从今日制诸弟子,不得复食一切肉也。”梁武帝读到此,遂有感于大乘佛……[详细]
  徐氏毛笔制作技艺是徐地泉在浦口泰山街道地区传承的江西周虎臣的毛笔制作工艺。徐地泉出生于毛笔制作世家。早在清朝末年,徐地泉的太爷爷徐济阳就在江西进贤从事毛笔制作手艺,其子徐文翰(1916生,徐地泉祖父)后在南京新街口延年巷开设毛笔笔庄,并在浦口置地安家,至抗日战争时期歇业,后徐氏家族在浦口江西老家之间辗转。徐地泉儿时边上学边师从爷爷、爸爸制作毛笔,1995年再赴江西老家拜毛笔制作名师周鹏程学习进修毛……[详细]
  瓷刻又名刻瓷,就是用刀和色彩在出窑的瓷器“绣花”,所以观它有笔墨,触它有手感,在我国南北朝时期已出现了瓷刻萌芽,但只是偶尔作些弥补性的艺术加工,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瓷刻。到了宋代,我国陶瓷业蓬勃发展,大量精美优质的瓷器不断问世,皇帝和一些达官贵人在玩赏瓷器时,时常在那些晶莹好玉的瓷釉而上题诗作画的以自娱。为了保存笔痕墨迹永久恒新,就命手艺高超的工艺雕刻家进进行行镌刻,瓷刻便正式诞生,但由于它的创作难……[详细]
  南京泥人最迟在清代末年已经出现。当时每值荒年,由外乡方逃荒至南京的灾民,一部分栖息于朝天宫冶山脚下的冶山道院,利用冶山泥土制作小泥塑出售,这是目前比较可靠的最早的南京泥人工艺品。上世纪五十年代,南京部分美术工作者开始创作一些有独特风格、装饰趣味浓厚的泥人工艺品,与此同时,无锡泥人厂的陈月仙、陈国英等人在南京菊花戏衣社培训、组建了一支泥人制作队伍,泥人主要有传统的戏剧人物和现代彩塑小品,当时在社里从……[详细]
  皮影戏,俗称“影子戏”,它既有故事性,又有音乐性,是集绘画、雕刻、文学、音乐、表演为一体的综合性的民间艺术。史载皮影戏起源于汉朝,方士李少翁曾设帐弄影为汉武帝早逝的宠姬招魂,晋代干宝《搜神记》里记有此事。另有一说,皮影戏始于隋唐五代年间,是为佛教宣传轮回报应的佛法服务的。宋代的皮影戏比较盛行,京师汴梁(今开封)市井游乐中就有傀儡戏之类的表演。在元、明、清三代盛演不衰。在上个世纪60年代初,皮影戏在……[详细]
  越剧,是中国戏曲第二大地方剧种。越剧竺派艺术则是已故著名越剧表演艺术家、“越剧十姐妹”之一,竺水招先生所创立。越剧竺派艺术的形成和被公认集中表现在上世纪四十年代,五、六十年代得到了传承和发展。竺水招生性淡泊,儒雅大度。唱腔质朴稳健,音色宽厚圆润,清新流畅,刚柔并济,在众多越剧流派中别具一格。在表演上,凝重深沉,儒雅大方,功底扎实,戏路宽广,能生能旦,能文能武。有“冷美人”、“越剧西施”的称号。她善……[详细]
  ​​​​​​​六合民歌主要分布在六合区雄州、程桥、竹镇、新篁、龙袍、马集、马鞍、东沟、八百桥、新集、长芦等街镇,是六合文化宝库中的一朵奇葩。作为广大人民群众在生产生活中即兴创作、口头传唱而逐渐发展完善的一种艺术形式,六合民歌具有内容健康、语言朴实、曲调优美、节奏明快等特点,生活气息浓厚,易唱易学易记,是六合淳朴民风……[详细]
  秦淮(夫子庙)传统风味小吃制作技艺小吃有别于传统“正餐”,原先主要不是为了吃饱肚子、而是聊以充饥的一类食物。南京传统风味小吃是广大民众在长期的生活实践中,逐步发展形成具有一定品位规格、脍炙人口的食物荟萃统称。它在六朝时就已风靡,经历明清两代有了很大发展。城南夫子庙地区不仅成为了南京的文化、商贸、民俗中心,而且也是名副其实的美食中心。根据史料记载,南京百年老店奇芳阁始建于清末光绪年间,早年就以茶点小……[详细]
  木雕(南京仿古木雕)据《续金陵琐事》记载,明代中期南京已有木雕行业,其中就有仿古做旧修复木雕。在清代,单氏木雕行在南京已较著名。民国时期,单氏后人单元春继承家业,木雕手艺精湛。八十年代初,单元春之孙单八斤传承祖先手艺,在南京工艺雕刻厂从事仿古木雕。上世纪五十年代,市工艺美术公司所属南京工艺雕刻厂发展了仿古木雕品种,主要以浮雕制品为主。之后又增加了圆雕制品,如仿古青铜器皿、天鸡瓶、蹲狮、福禄寿三星等……[详细]
  打罗汉又名“叠罗汉”,顾名思义,是有打和叠堆之举。自南宋以来,打罗汉就在高淳砖墙镇洪户村以及阳江镇河上埂村、新桥村流行。打罗汉深受杂技的影响,但打罗汉是用真刀 ,实战实打,砖墙打罗汉就是这一风格。打罗汉采用佛教中的笑口(俗称嬉嘴)罗汉,亦称大头罗汉。大头罗汉多处穿场嬉戏,颇似马戏中的小丑状,在紧张激烈的打斗中,增加了喜剧性,使观众感到轻松欢快。大头罗汉表演无严格规范,随演员发挥,但需得体。打罗汉有……[详细]
  刘长兴面点制作技艺我国面点小吃烹饪制作工艺,是在传统面团发酵技术的基础上发展而来,已有三千多年的历史。面食的起源,主要在春秋战国时期,当时老百姓的食物,主要以谷麦为主,汉代面食技术有了进一步发展,汉代面食讲究“花样”,在唐朝花色更多,并形成独具风格,清代面点发展至鼎盛时期,面点花样丰盛,可摆面点筵,解放后,在党和政府的关怀支持下,我国古老传统面点烹饪制作工艺得到进一步的发展和提高。面点小吃已成为人……[详细]
  在服饰上使用金银线,我国自古有之,且历朝皆很重视。西汉时,桓宽的《盐铁记》中有“罽衣金缕”之说,是我国在服饰上使用金丝的最早文字记载。隋时,波斯国进贡“罽金绵锦袍”,皇帝令太府丞仿制,结果造出超过了贡品质量的织金锦,唐诗中有“劝君莫惜金缕衣”和“鏚金孔雀银麒麟”的诗句,说明当时的织金锦和金(银)线刺绣的服饰是十分名贵的。宋代著作中记载女真族崇尚以织金锦作服饰,他们常常向宋朝索取大批织金锦,每次数量……[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