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湖北省 > 荆州 > 荆州区民俗文化

荆州区十大民俗文化

楚式漆器技艺
  “楚式漆器髹饰技艺”是国家第三批公布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项目。荆州地处江汉平原,长江荆江段,自古就是优质木材、生漆和黄金产地,是璀璨的楚文化发祥地。“楚式漆器髹饰技艺”成熟于春秋战国时期,是中国“漆器”工艺的高峰,早已被中外专家所认同。榫卯髹漆彩绘木雕类、金漆盆盘类为其主要品类。二千多年来,这一独具东方文化特色的荆楚传统技艺,一直在荆沙地区世代传承。建国以来,荆州地区楚墓中陆续出土的漆器已超过五千件。人们惊讶地发现,出土文物中二千多年前的“捧盒”、“茶盘”、“茶食盒”等,居然与建国初期本地人生活所用的物件完全一样。楚式漆器造型奇异瑰丽,图饰丰富多彩,色彩饱和雅重。榫卯组合是其一大特色,整体物件往往由分别雕刻成形的部件榫卯组合而成,造型生动牢固。楚式漆器使用精加工而成的生漆,其色彩选用天然矿植……[详细]
铅锡刻镂技艺
  “铅锡刻镂技艺”是国家第三批公布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项目。“铅锡刻镂”技艺是荆州敖氏家族用于制作、复制古代青铜器的一种制模技艺。该技艺在敖氏家族世代相传,家谱记载已过五代。“铅锡刻镂技艺”的独特之处在于制作、复制古代青铜器纹饰的精细程度和纹饰的流畅自如。用《铅锡刻镂》技艺铸造出的青铜器纹饰造型与出土的古代青铜器极为相似。该技艺利用铅锡的独特性能,能让制作者对器物的纹饰及造型随心所欲。在设计图样上,通过打击、扭曲、编织、挤压、刻镂等手法,把平面纹饰和立体、扭曲、镂空等造型结合起来,把器物形状和动物形态结合起来,最终完成精致的模型。制作者依据家族内世代相传的“心法”、“口诀”不仅对这项技艺进行了充分的概括、总结,而且将无形的文化理念转化为操作性强、全面而系统的实用手工技艺,从而利用这些技艺再现和……[详细]
马山民歌
  马山民歌是流传于湖北省荆州市荆州区马山镇一带的传统民歌形式。中国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之一。悠久的历史、特定的地理环境,形成了自己独特的民歌风格,被誉为荆州民歌的摇篮,在整个湖北民歌音乐宝库中占有十分重要的位置。2008年6月7日,湖北省荆州市荆州区申报的“马山民歌”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遗产序号:580Ⅱ-81。湖北省荆州市荆州区马山镇,素以民歌之乡著称。这里曾经出土稀世文物越王勾践剑。悠久的历史、特定的地理环境,形成了自己独特的传统民歌风格,被誉为荆州民歌的摇篮,在整个湖北民歌音乐宝库中占有十分重要的位置。马山民歌地域文化特色鲜明、流传久远,其历史可以追溯到公元1世纪前后楚地的“扬歌”、“田歌”。公元前298—前263年(战国楚襄王时期),宋玉在《对楚王问》中……[详细]
荆州鱼糕制作工艺
  荆州鱼糕,又名百合糕,俗称荆州花糕,为湖北省第二批公布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作为荆州八大名肴之一的鱼糕,历史源远流长。春秋战国时期,楚庄王出游于纪南城外偶食之而爱,被引为楚宫廷头道菜肴,直至清末,鱼糕仍出现在宫廷宴席中,据传乾隆过往荆州时,尝过鱼糕后脱口而咏:“食鱼不见鱼、可人百合糕”。末代皇帝胞弟爱新觉罗·傅杰先生访荆州品过鱼糕后欣然挥毫“辽沈无双味”加以称赞。荆州鱼糕在荆州广为流传,民间百姓婚丧嫁娶,喜庆宴会都须以烹制鱼糕做席,因而形成“无糕不成席”的传统。荆州鱼糕具有独特的荆楚古代文明的显著特色,是一宝贵的食品加工技艺遗产,其制作工艺全用手工操作,其制作主料为青鱼及肥膘肉,生粉、鸡蛋,配料有姜、葱白、食盐、味精等。制作工艺有剔、漂、刮、搅、蒸细腻,成形的鱼糕晶莹洁白,软嫩香鲜,有韧性,用……[详细]
汉滩小曲
  汉滩小曲是湖北省第二批公布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项目,俗称“汉滩丝弦”又称“外江小曲。”发祥于荆州地域。是流传在宜昌至九江等长江沿岸城乡的古老曲种,在清末,民国初年和建国初期曾盛极一时。汉滩小曲由明、清时期流传的民间小曲发展而来。解放前,这一曲种是流浪江湖的民间艺人,特别是盲艺人的谋生手段。它用以四胡为主的丝弦乐器伴奏。以坐唱为主。演唱时男女搭配,女演员击云板、男演员操琴,可单唱、对唱、多人围唱,曲牌众多,曲调优美动听,表现力强,曲目多为故事情节较复杂的单折子戏。与汉滩小曲同时的,还有流行在汉水流域的天门、沔阳、钟祥、潜江等地的“天沔小曲”又称“内河小曲”用敲碟子为伴奏乐器,以站唱和走唱为主,曲目多为情节单一的抒情小段。这两种小曲流行地域,历史上均属荆州地区,长期的演唱活动中,互相交流、借鉴、……[详细]
荆州关羽传说
  “关羽传说”是湖北省第三批公布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项目。关羽是我国历史上最为特殊的人物,有着一个由人演变到神的特殊过程。正如荆州沙市龙堂寺关羽神龛上的对联说的一样:“汉封侯,宋封王,明封大帝;儒称圣,释称佛,道称天尊”,并在我国形成了特有的“关公文化”现象。“荆州关羽传说”中的关羽形象则多为义薄云天的大英雄,也有关羽伏魔除妖一类的传说,这源于它的神奇性、趣味性、精彩性。也弥补了史料与文学上对关羽事迹和关公形象的不足。关羽传说其内容可分为:事迹传说、风物传说、习俗传说、名胜与地名传说、谚语、歇后语、对联、关公戏等。荆州关羽传说具有民间文学独特的地域性特征和广泛的群众基础性特征,如《卸甲山》,具有民间文学的民族性和整体性特征,如《》,具有民间文学的人性化和神坛化特征;如《关羽成财神的传说》、《教……[详细]
荆州三国故事
  “荆州三国故事”是湖北省第三批公布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项目。荆州在三国时期为魏、蜀、吴三国必争之地。荆州三国故事,在三国风云中产生,在民间口头传承。因其内容广博,精彩纷呈而遐迩闻名;因其植根百姓,而弥足珍贵。荆州三国故事的内容十分丰富,其间有反映遍及古城内外、荆江南北的三国遗址遗迹的风物传说,有歌颂历史人物叱咤风云,-的战斗故事。从反映刘关张结义的《桃园三结义》到描写赤壁之战的《曹鞭港》、《泥鳅报东风》到《刘备借荆州》到《大意失荆州》,几乎囊括了三国史上的主要历史事件。值得我们惊喜的是这些故事不同于《三国志》,有别于《三国演义》,堪称一部“三国野史”。经我们初步采录、搜集,已整理出三国故事传说近200则,约20万字。荆州三国故事,有着悠久的流传史。《张飞一担土》(又名画扇峰),讲的是关羽与九……[详细]
挑担围鼓
  挑担围鼓为湖北省第一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挑担围鼓俗称挑鼓架子打踩街,是可以行进演奏的一种民间吹打乐演奏形式。先秦时期,古楚乐盛行,已八音俱备,凡重大庆典、祭祀、宴乐之举,必有鼓乐演奏。汉唐以来,荆州民间吹打乐在人们的生活生产中运用十分广泛,南北朝时期直至宋代,荆州民众于腊八日举行驱傩民俗活动时,村人并系细腰鼓,戴胡头及作金刚力士,人们敲锣打鼓,走街串村以逐疫。唐宋时期,泊于沙市长江码头的船只,有击鼓鸣锣开船的习俗。南北朝以来,沙市龙舟所用击节之乐器便为鼓、锣、马锣。入宋,唐代俗乐,盛传民间,宋太祖赵匡胤平定荆南,曾从其都城江陵得精艺乐工32人纳入教坊乐部。明代荆州王府所用之乐曲及演奏方式,对挑担围鼓的影响极大。挑担围鼓演奏和乐曲一部份源于明、清散曲和套曲,一部分为荆楚民间音乐。清代,荆州城……[详细]

全部荆州区民俗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