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河南省 > 洛阳市 > 老城区民俗文化

老城区十大民俗文化

灯彩(洛阳宫灯)
  河南省洛阳市是中国著名的古都,流传在这里的花灯艺术最早起源于宫廷,后来逐渐散布到民间,形成雍容典雅的宫灯艺术。宫廷文化和民间文化的交融造就了洛阳宫灯的宽泛性,使其类型和样式较一般花灯更为丰富,除严格意义上的宫灯外,纱灯和其他一些体现不同民俗需要的灯彩也都被纳入洛阳宫灯的体系之中。作为老样宫灯的圆形纱灯是洛阳宫灯的主打产品,它以洛宁县出产的青竹制成篾骨,外糊纱绢,上面以文字或图案进行装饰。这种灯的形制能长久保持原貌不走样,骨架可开可合,宜于收藏。制作洛阳宫灯一般需经过七十多道工序,工艺十分讲究。过去洛阳制灯艺人众多,涌现出杜、李、王等一批宫灯世家,目前多已衰落,只剩王家还有传人。如不及时采取保护措施,洛阳宫灯这一蕴含着丰富历史文化内涵的民间艺术之花将难以避免迅速凋零的命运。……[详细]
民间信俗(关公信俗)
  信俗又称“俗信”,是人们在长期生产生活过程中形成的一种约定俗成的传统理念,在这种理念的支配下,民众会对某种民俗现象产生心理和行为认同。传统民间信仰崇拜的神灵是信俗产生的一个重要源头,祈福避害则是传统信俗传承不断的内在原因,各种民俗文化表现形式的集合构成了民间信俗的文化空间。在中国民间,关公与孔子并称,被尊为“武圣人”。关公庙祭祀是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影响波及海外,至今承沿不绝。关公信仰随历史的发展而逐渐形成相对固定的模式。东汉至五代时参照古社稷和孔子祭仪奉祀,北宋行太牢礼祀的祭典,明代洪武年间增加了“迎神”、“娱神”、“送神”等内容,清代康熙帝钦定关公诞祭日为五月十三日,在洛阳关林举行的祭祀仪式由视牲、陈设、盥洗、初献、拜四方、谒拜、终献、圆墓等环节组成,由洛阳县令主持。山西省运城市……[详细]
唐三彩烧制技艺
  它是大唐盛世的象征,它以生动的造型、缤纷的色彩、华丽的外表为世人所喜爱,但是古代文献中不曾见到对它的记载,它长久地被湮没在历史长河之中。然后,它的光芒终不改被黄土所掩埋,被世人发现的它,旋即成为人们争相收藏的艺术品,被顶礼膜拜。它就是唐三彩。唐三彩烧制技艺是我国陶瓷史上浓墨重彩的一笔。唐三彩因最初以黄、绿、白三色为基本釉色组而得名,又因其珍品大量出土于唐东都——洛阳,故又有“洛阳唐三彩”之称(著名古器物学家罗振玉和王国维命名)。在2008年,唐三彩烧制技艺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唐三彩的诞生距今已有1300多年的历史,它汲取了中国国画、雕塑等工艺美术的特点,用堆贴、刻画等形式的装饰图案,以历史悠久、技术精湛、造型优美、形象逼真、色彩绚丽、古朴典雅而闻名中外,成为中国陶瓷史上的一颗璀璨……[详细]
  洛阳水席是河南洛阳特有的地方菜肴,选料讲究,味道鲜美,风味独特,与洛阳龙门石窟、洛阳牡丹并称为“洛阳三绝”。2008年,真不同洛阳水席制作技艺入选中国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洛阳水席全席二十四道菜,即八个冷盘、四个大件、四个压桌菜。其上菜程序是:席面上先摆四荤四素八凉菜,接着上四个大菜,每上一个大菜,带两个中菜,名曰“带子上朝”。第四个大菜上甜菜甜汤,后上主食,接着四个压桌菜,最后送上一道“送客汤”。二十四道连菜带汤,章法有序,毫不紊乱。因为洛阳水席每一道才都离不开汤汤水水,而且上菜程序是吃一道换一道,如同行云流水般,故名水席。洛阳水席另一个特色是素菜荤做。如洛阳水席中有名的“洛阳燕菜”“假海参”等,选材都是民间普通的萝卜、粉条,经厨师的妙手烹制,便称为味美异常的佳肴。洛阳燕菜更……[详细]

全部老城区民俗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