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山东省 > 济南 > 商河县民俗文化

商河县十大民俗文化

鼓子秧歌
  鼓子秧歌分布在今山东鲁北平原的商河地区,是山东三大秧歌之一。鼓子秧歌源于北宋,成于明,盛于清。据当地著名老艺人说,北宋年间,商河一带连年受灾,包公从河南到此放粮,赈济灾民,并由他的属下把鼓子秧歌传授给当地百姓。后来每逢新春佳节人们就跑起秧歌,以示对包公的感激之情,流传至今,相沿成俗。鼓子秧歌在商河民间上至老者下至少儿都爱学会跳。全县21个乡镇,八百多个村都能组织秧歌队。秧歌队伍中有伞头、鼓子、棒槌、腊花、丑角五种角色,表演风格迥异,韵味独特。现存鼓子秧歌主要分为“行程”和“跑场”两部分,“行程”是舞队在行进或进入场地前的舞蹈;“跑场”是表演的主体,又分不同角色表演的“文场”和“武场”。鼓子秧歌表演所跑的场子队形极为丰富,有“牛鼻钳”、“勾心梅”、“一街二门”、“六六大顺”、“里四外八”、“八……[详细]
商河鼓子秧歌
  鼓子秧歌最初发源于济南商河县,有一千多年的历史,是民间为庆丰收而载歌载舞的一种艺术形式。每年的元宵节,是鼓子秧歌演出活动的0日。商河人民在漫漫的历史长河中,年复一年,世代相续,血汗滋润了土地,劳动改变了一切,在特定历史条件下的艰难岁月里,铸就了劳动人民刻苦耐劳、勇敢刚直的性格,人们饱经磨砺而不甘自馁,在这苍凉浩瀚的鲁北平原上,生于斯,长于斯,歌哭于斯,发展了生产,创造了优秀的民族民间歌舞-商河鼓子秧歌。所谓秧歌,它是民间歌舞的统称,但必须以舞为主方称秧歌。早在建国初期,全国各地的文艺工作者深入生活,他们发现商河的民间歌舞丰富多彩,五十年代末山东的专家根据全省情况,筛选出商河、胶县、海阳三县的民间歌舞统一定名为山东三大秧歌,即商河鼓子秧歌、胶州秧歌和海阳秧歌。当时商河民间歌舞形式很多,有伞鼓舞……[详细]
  花鞭鼓舞流传于山东商河一带,是旧社会穷艺人乞讨卖艺的工具,据老艺人王厚风、王安奎、张凤云等口述;光绪二十九年间,当地以卖唱为生的王立礼、王文义两兄弟在北京卖艺时拜流荡在京的艺人李桂珍、李明雄兄弟为师,学会了花鞭鼓舞。回乡后苦练技艺,并把花鞭鼓舞传给了当地艺人。宣统三年,王立礼和王立义俩兄弟的精湛技艺被清朝官吏看中,召进宫廷为皇帝表演,在打花鞭鼓舞中栓鼓的绳子断了,皇帝马上命四王拿来一捆黄龙绳送给兄弟俩。以后村上逢办喜事都用黄龙绳-嫁妆车,时至今日,黄龙绳的故事被当地人传为佳话。一、基本内容解放前花鞭鼓舞称为花鼓,解放后专业人员称它为花鞭鼓舞,花鼓在表演时身背腰鼓,双手各持一尺多长的花鞭,鞭头用牛皮结成疙瘩,双边同时挥舞,变换各种姿态,鞭头击中鼓面中心,打出各种花点,发出清脆响亮的声音,花鞭沸……[详细]

全部商河县民俗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