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山东省 > 青岛 > 市南区民俗文化

市南区十大民俗文化

螳螂拳
  螳螂拳,发源于陕西省淳化县,是一种模仿螳螂动作演变而来的中国传统拳法,在山东胶东地区广为流传。明末清初,王郎(山东栖霞人于七)比武失败后,一次偶然机会看到螳螂捕蝉灵巧而又激烈的情形,编制了一些拳术攻防组合进行苦练,并在访友习武过程中又不断的总结经验,虚心学习,取长补短,丰富和改进已取得的成果,从而创立了初期的螳螂拳;十九世纪中期,栖霞的螳螂拳进入兴盛期,出现了一批螳螂拳高手。螳螂拳在产生的数百年里,经过历代武术家的总结提炼、创新发展,逐渐形成了长短兼备、刚柔相济、勇猛快速、实用性强的特色风格,主要有太极螳螂、梅花螳螂、七星螳螂、六合螳螂、小架螳螂等流派。其中太极螳螂、梅花螳螂、小架螳螂在栖霞比较流行。螳螂拳基本手型仿螳螂前爪,类似刁勾,名“螳螂爪“。主要手法为勾、楼、采、挂、黏、沾、贴、靠、……[详细]
《大青岛》真丝织锦画
  《大青岛》真丝织锦画由澳大利亚籍国际著名画家查尔斯?比利奇先生历时三个月精心创作完成的巨幅油画《大青岛》长4.2米、宽1.2米。比利奇先生是世界28个国家官方指定的奥运画家,他因成功塑造了历届奥运会城市形象而久负盛名。他为奥运城市创作了大量的优秀作品,部分已被国际奥委会收藏。青岛是2008年1的帆船比赛城市。大型城市风景画《大青岛》向人们展示出奥运到来时的美丽景象:蔚蓝色的海上,桅杆交错、白帆点点;碧海蓝天之下,古老的建筑群象美丽的珠宝镶嵌在历史的长河上,高大的现代化建筑诉说着今日青岛的辉煌与发达。 利奇先生原画为蓝本,按特定比例织造的真丝织锦画《大青岛》以100%天然桑丝为原料,采用数万种经纬组织,由上亿个织点织就。饱含了丝绸的柔和质感及原作的笔墨神韵,秉承中华五千年丝绸文化精髓,结合现代……[详细]
  青岛樱花引进的历史已近百年,多栽植于中山公园,总数达2万余株。青岛樱花会已有80余年的历史,每年4、5月间在中山公园举行,届时,公园樱花路两侧数千株樱花盛开,花团锦簇,灿若云霞,市民们扶老携幼,亲朋结伴,前来游春赏花。青岛市近郊的许多县、市和省内各地区的群众,也都分乘火车、汽车专程来青岛赴此盛会。青岛赏花会又观樱会,主要以观樱花为主。每年4月中旬至5月上旬,在中山公园举行。20世纪30年代,中山公园的赏樱活动已久负盛名,东海花海被列为青岛市十景之一,著名作家臧克家曾写过青岛樱花会来抒发对青岛樱花会之情。建国后,青岛市人民政府对观樱活动十分重视,不断增加与樱花同花期的其他花卉品种,在花会期间举办各种展览、杂技、艺术演出等娱乐活动,更加增添了赏花会的魅力。现在每到春季,中山公园内单樱、双樱、山……[详细]
4、柳腔
  柳腔是山东省青岛地区的汉族地方戏剧剧种,产生于清代中期的即墨西部,由民间说唱“本肘鼓”演变而成。乾隆年间,“肘鼓子”传入即墨后,与当地民间小调、秧歌相互融合,逐渐由说唱变为演唱,虽然形式简单、表演朴实,但因乡音浓郁、生动有趣而颇受欢迎。约在百余年前,又因受莱阳县四弦小调的影响,开始用四弦胡琴伴奏,并配以哨呐帮腔。初用四胡伴奏时,因无定式曲谱,琴师与演员不能完全协调,只能配合着往上溜,故称“溜腔”,后因溜字不雅,改为“柳腔”,即墨也因之称为“柳腔之乡”。后流行于胶东一带,并传入青岛市区。柳腔具有自身独特的风格,2008年,入选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语言上,柳腔运用即墨地区方言,属于汉语北方方言的胶辽官话,通俗易懂,朴素亲切,富于夸张,充满生活气息,具有浓烈的乡土风味。柳腔的流传区域是……[详细]

全部市南区民俗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