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山东省 > 东营 > 广饶县民俗文化

广饶县民俗文化介绍

  东营市的乐安苇编历史悠久,是山东苇编手工艺品的重要产地,它充分展现了黄河三角洲地区美丽的自然风光和丰富的人文历史。是劳动人民在长期的社会实践中形成的民间艺术,具有浓郁的乡土气息,是一代代广大劳动人民的智慧结晶。用熟练的技巧对芦苇和编织工具的掌握和利用,是认识和利用自然资源的重要表现方式。体现了东营人民淳朴、淳厚、真诚、勤劳、好学的品性。资料显示,位于渤海之滨的东营拥有天然芦苇草场50万亩,年产优质……[详细]
  马跑泉位于广饶县丁庄镇王署埠村西北角。这里地势低平,河沟密布,一条贝岭从地表下东西穿过,形成了广饶北部一处独具特色的,集人文与天然于一体的著名风景点。相传公元645年,唐太宗李世民亲统三军自西京长安出发东征,历尽千辛万苦到达此地。当时已是盛夏天气,人困马乏,饥渴交加,将士们急忙挖井取水,埋锅造饭。他们在不同地点挖了几十口井,然而取出的水都苦涩难饮。李世民焦急万分,正在这时,他的坐骑一声长嘶,后腿直……[详细]
  唐头营的传说传说唐太宗李世民一路东征,打到东海岸边,正为无兵马歇息之地而发愁,忽然发现远方隐约有一块高地。李世民随令全军将士在此安营扎寨。这块土台因李世民大军在此驻扎而得名“唐头营”。大军驻扎以后,唐王在观察敌情时,不巧正与改扮唐装偷看唐营的高丽酋长盖苏文相遇,唐王不敌盖苏文,慌不择路,打马过河,不幸马陷淤泥,引出了“薛礼救驾淤泥河,一枪挑起两条龙”的美丽传说。唐头营位于山东省东营市广饶县东北方向……[详细]
  锣鼓,是一种打击乐器。其历史悠久,分布极广。相传早在春秋时期,我国就有鸣锣击鼓取乐的传统,并把它引入了军事领域,以振奋斗志。锣鼓乐器,不但应用于戏剧舞台之上,更是民间不可或缺的道具,无论是玩龙灯、跑旱船、还是踩高跷、扭秧歌都离不开这些乐器的助威、助兴。赵家大鼓发源地是广饶县乐安街道中赵村(原名赵家村),自明末清初以来形成独特的风格和韵味。大鼓音调穿插变化,花样翻新,鼓点彪悍,节奏优美。早在清光绪二……[详细]
  古河道狮子舞分布在东营市广饶县花官镇古河道村,辐射影响东营、潍坊、淄博等地市及胜利油田部分地区。“狮子舞”又叫“跑狮子”。小狮子由一人舞,大狮子由两人舞,一人站立舞狮头,一人弯腰舞狮身和狮尾。舞狮人全身披狮衣,下穿和狮身相同毛色的狮裤和金爪蹄靴。领狮人着古代黑缎武士装,手握旋转彩色绣球,配以“清堂鼓”鼓点,融入京剧“冲头”、“次鞭”、“四击头”等鼓点,逗引狮子演出。演出动作有小(单)挠痒、大(双)……[详细]
  大码头镇小码头村“老汉摔跤”已有近二百年历史,具有浓厚地方特色的民间艺术,素有“梅花一摔”之称,多次参加省、市、县演出并获奖,享有盛誉。早在清朝末年,河北一义和团姓王艺人,以表演“老汉摔跤”卖艺逃荒至小码头村,表演形式滑稽幽默,令人叹绝,深受广大群众的喜爱。与小码头村梅花拳传人王佃林结拜为兄弟,成为王佃林家的房客,姓王艺人将老汉摔跤技艺传授给王佃林后,他们两人在小码头村拉起了民间艺术队伍“王家班”……[详细]
  广饶县乐安街道钟家村民间艺术“竹马”也叫马灯。该艺术来源于清朝同治年间,钟家村任长华在北京京剧三庆戏院时,把本艺术传入该村。该艺术从制作到演出有一整套阵图。它的演出名称起源于京剧的《昭君出塞》。整套演出由12人组成为一组,马灯为10匹。本艺术传入钟家村后,最早由钟凤采﹑钟从亮﹑任树同,组织人员演练。自马灯艺术传至钟家村,由钟凤采等人按阵图演练成功,每年冬闲时进行排练演出。随着历史的推进,原来的人员……[详细]
  东北西地弓拳,为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主要在广饶县东北西村李氏家族世代相传至今,历史至今曾流传到滨州博兴县、潍坊市、寿光市、青州市、胶州市、淄博临朐县、临沂市等周边地市。地弓拳在山东省东营市广饶县有名的武术之村东北西村得以传承保留至今,以前共有八十多套,到文革结束时,还有66套,现在基本保留下来和还能挖掘出来的有53套,而且是枪、刀、剑、戟、流星、拐子、梢子棍、双怀杖、锏、鞭等十八般兵器样样都有……[详细]
  广饶县棒槌花边,系抽纱工种的一种。是采用上等棉线,按照图样的布局,用数十个特制的小棒槌手工编织而成,故名棒槌花边。因早期成品大多为长条形且纹样似雕刻的楼梯等的栏杆纹饰,所以,棒槌花边被广饶群众称作“栏杆”。产区主要在李鹊镇、大王镇、稻庄镇,具有构图新颖,结构严谨,线条流畅,疏密有致,层次清晰,玲珑剔透,清淡素雅,秀丽多姿的特点,深受人民群众喜爱,外国朋友称它为“精巧的工艺品”。棒槌花边是广饶县的传……[详细]
  大码头镇编织苇席已有六百多年的历史。明洪武年间,大码头镇是退海、湖之地,苇蒲丛生。因此苇编制品也成为大码头镇一带百姓的支柱产业,由于当地芦苇资源丰厚,当地的世世代代靠的是家族传承,凭的是个人悟性,家家户户、男男女女有百分之九十五以上的人都在从事苇编业。解放后,困难时期,这里百姓用编织的苇席到胶东等地换回粮食、地瓜干等,养活了这方土地上的人。二十世纪三十年代,码头苇席在全国享有盛名,年产苇席300多……[详细]
  虎头鞋是一种中国传统民间手工艺制作的童鞋,因鞋头呈虎头模样,故称虎头鞋.它既有实用价值,也有观赏价值,同时它又是一种吉祥物,人们赋予它驱鬼辟邪的功能.虎头鞋做工复杂,仅虎头上就需用刺绣、拨花、打籽等多种针法。鞋面的颜色以红、黄为主,虎嘴、眉毛、鼻、眼等处常采用粗线条勾勒,夸张地表现虎的威猛。虎头鞋是童鞋的一种,因鞋头呈虎头模样,故称虎头鞋。虎头鞋做工复杂,仅虎头上就需用刺绣、拨花、打籽等多种针法。……[详细]
  苏氏传统中医治疗烧烫伤始于民国初年,至今已有百年历史,三代相传。第一代传承人叫孙力田,他生性敦敏聪慧,自幼饱读诗书、医书。青年时代游历于北京,偶遇一头戴道冠老者,歪倒在路旁,他忙上来,将道冠老者扶至一药铺前,给他求医喂药。道冠老者病愈后仔细端详孙力田,将自己的一些不传之秘方倾囊相赠,并且手把手教授孙力田熬制中药治疗烧烫伤的方法。孙力田回乡后,在苏庙村悬壶应诊,是为苏氏中医治疗烧烫伤之始,因为该方法……[详细]
  “枣木杠子乱弹”俗名“小调”、“杂八调”。属传统民间曲艺范畴。始创于大明初,发展于清康乾盛世。迄今三百余年。其曲调系历代无名艺人随意哼成,又经不断加工,口耳相传,流传至今。唱腔十分优美动听。素有“九腔十八调七十二哼哼”之誉。唱词之来源有三:一是民歌民谣,系劳动人民的口头创作,无固定形式,触景生情,即兴演唱。如《光棍哭妻》、《寡妇五更》、《拙老婆做鞋》、《大闺女做梦》、《馋夫人》、《正对花》等》。二……[详细]
  广饶齐笔制作历史更为悠久,早在2000多年前就有了“齐国笔乡”的美称,齐笔制作工艺考究,从选料到成品经100多到工序,成品丰颖尖锐、修削整齐、丰硕0、健劲有力,具有尖、齐、圆、健之四德。……[详细]
  孙斗跑驴,兴起于一百多年前的孙斗村,表演风格热闹、幽默、滑稽。跑驴中的驴形道具用竹、纸、布扎成前后两截,下面用布围住,色状为黑白两色。跑驴大多为双人表演,一人扮骑驴妇女,把驴形道具系在腰间,上身做骑驴状,以腰为中心,左右小晃身,下身用颤抖的小步蹭动,模拟驴的跑、颠、跳、踢、惊、犟等动作和神态。演员上下身动作的强弱、大小、高低要相呼应,并与另一扮演赶驴的人相配合。赶驴人的赶、拉、牵、撵等动作主要表现……[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