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陕西省 > 延安市民俗文化

延安市民俗文化介绍第3页

  流传于洛川县京兆乡、城关镇及黄陵、富县等地的秧歌,是一种不同于陕北大秧歌的古老传统形式,当地群众称之为“老秧歌”。老秧歌是春节闹杜火时常见的形式。正如秧歌中唱的那样:“过了一年又一年,村村秧歌闹得欢,虽说秧歌不好看,敲锣打鼓太平年。”这些唱词生动形象地描绘了当地群众把秧歌活动作为欢度春节、喜庆丰收时,抒发人们喜悦心情不可缺少的一项活动。老秧歌具有传统秧歌的祭祀性质和民俗特征,含有娱神的作用。当地的……[详细]
  老秧歌是流行于黄陵民间的一种舞蹈艺术,按其表演形式、服装、道具、化妆和舞蹈的风格特点与当地传说,它是根据汉代宫廷歌舞和流传在民间的秧歌演变而来的,经过民间艺人们的不断创新,形成了现在这种风格的广场民间艺术。老秧歌表演时分男角、女角。男角称耍杂,头戴船形草帽,腰围白裙,手持莲花灯,引逗女者。女角称包头,身穿大襟彩服,腰系开缝彩裙,头戴彩色纸花,以黑布作发辨,表演以集体舞为主,人数或多或少,多者可达几……[详细]
  黄龙猎鼓是一种打击乐与舞蹈相拍互应的广场表演艺术。经我县文化部门专业人员多年的挖掘、整理、编排、完善,使这一古老的民间传统文化发展到现在的高品位鼓舞艺术。黄龙猎鼓同外地姊妹艺术一样,是劳动人民在长期的生活实践中不断完善,不断丰富的结晶。黄龙猎鼓情节内涵形象化,表演场面壮观威武,粗犷豪放,鼓点深沉,节奏明快,动作优美大方,鼓点奏曲充满神韵,舞蹈艺术,表演造型令人耳目一新,倍受世人欢迎。曾在陕西西安古……[详细]
  洛川塬是世界上最大最厚的黄土塬,因为地处陕北与关中之间这块特殊区域,使它成为一个具有古老文明的地方,艺术家们将这片神奇而诱人的黄土地称之为是生长民间艺术的佳壤沃土。洛川自春秋战国时期为上郡,历来为兵家必争之地,特殊的地理环境,造就了洛川民间舞蹈独有的风格。“燕王职剑”的出土,填补了秦地发现燕国器物的空白,正是在这片深厚的黄土塬上,不但保留着一大批古老的民俗遗风,而且产生了多姿多彩的民间艺术,“对面……[详细]
  子长唢呐历史悠久,代代相传,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形成了独特的艺术特征。它以五人一组,系吹打结合吹奏班子,活跃在民间。这些民间乐队人虽少,但乐器声音宏亮,吹起来红火热闹,曲调委婉动听,群众十分喜欢。过红白事、搞庆祝活动、闹秧歌都有吹手助兴。唢呐手也叫吹鼓手,也称“龟子”,但实际上,“龟子”是“读qiu兹”转音,是说这种乐器是从西域龟兹传过来的,也可视为“洋货”,不过到如今,早就沾满了黄土高原的黄土味……[详细]
  吴起弹口琴内容极其丰富,即可弹民歌,又可弹山曲,即可合弹,又可对弹,即可弹曲问答,又可弹曲斗骂,其曲调高雅,内容丰富,悦耳动听,反映吴起人民热情、豪放、纯朴、敢爱敢恨的纯朴民风。相传吴起弹口琴于清朝初期在周湾、长城等乡产生,康乾盛世间,生产得到快速发展,人民过着安居乐业、丰衣足食的生活。那时,民间文化生活也得到了快速发展,民间妇女在闲暇时,用竹片制成口琴,弹着曲调用以自乐,那时能弹的曲调较少,解放……[详细]
  延长曲颈琵琶,身高1米左右,音箱成梨形,面上有九品四相,四弦,腹中有响线,摇动琵琶时,铿然有声,颈弯曲,颈顶部有一尖角,形似蝎尾,用于悬挂多余的牛皮弦。曲颈琵琶音色优美,穿透力强(衰减小,传得远)。高音区明亮而富有刚性,中音区柔和而有润音,低音区音质淳厚。与琵琶配套的还有一些小物件,蚂蚁、刷版、手拔、惊堂木等。关于蝎尾有一个动人的传说,周朝时,有一个盲人,双目失明,跳入河中自杀,突然,河岸上伸过来……[详细]
  黄帝被认为是中华民族的始祖。根据记载,号轩辕氏、有熊氏,姬姓,一说姓公孙,姬姓部落首领,传说中远古时代华夏民族的共主,五帝的第一个。黄帝也被道教尊为道家之祖,在道教中有特殊的地位。关于黄帝的传说:据传他出生几十天就会说话,少年时思维敏捷,青年时敦厚能干,成年后聪明坚毅。建国于有熊(河南新郑),亦称为有熊氏。时蚩尤暴虐无道,兼并诸侯,当时的天下共主发明农耕和医药的炎帝已经衰落,酋长们互相攻击,战乱不……[详细]
  延川大秧歌又称二人场子、四人场子、八八场子、十六场子、三十二人场子等场子秧歌。延川大秧歌一般都有伞头,伞头起领唱和领舞的作用,而跟着伞头走的其他演员,主要是尽情地扭,谁扭的动作幅度大,体态灵活,谁就能博得满堂喝彩。秧歌队伍里,有跑旱般、跑毛驴、跑竹马、蛮婆蛮汉等。尤其是蛮婆蛮汉的表演,重在一个“蛮”字,要蛮得滑稽,蛮得变态,蛮得可亲,普得可爱,他们诙谐凤趣,惟妙惟肖,把秧歌的欢庆气氛推向热潮。延川……[详细]
  吴旗铁鞭舞,突出表现两点:一个是“鞭”:即铁鞭——古代兵器。一个是“舞”:即表演——舞蹈者手持铁鞭表现出的形体动作和“教仪”程式活动。凡历史发展平稳、兴盛时期,必为表演活动高峰期。民俗佳节、年景丰收,以及军队庆功,都会聚众表演,热闹一场。凡国运不昌,年景欠佳,民心不稳时期,此艺术形式多出现在“教仪”场合。古兵器——铁鞭被巫师所用,人们抬楼抬鞭,广场舞蹈,占卜立卦,求雨问事,驱凶避邪,祈祷神灵保佑,……[详细]
  志丹羊皮扇鼓是流传于陕西省志丹县的一种独特的汉族鼓舞艺术,是足以与安塞腰鼓相媲美的陕北鼓乐艺术,是陕西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陕西省延安市志丹县是志丹羊皮扇鼓的活跃地。志丹县原名保安县,保安县的历史源渊流长,可以上朔到宋代。西击属狄,春秋属白狄,三国两晋时属匈奴地,隋属延州地,1269年元降保安州为保安县,1936年为纪念民族英雄刘志丹而命名志丹县。志丹羊皮扇鼓何时形成,经过了多少年的历史变迁,……[详细]
  黄陵民歌是流传于陕西省黄陵县城乡及周边地区的音乐表现形式,它的产生、发展、演化同诗歌、舞蹈是相互关联、相依相生的。黄陵民具有无穷的艺术魅力,是陕西省宝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黄陵县位于陕西中部,因这里是中华民族始祖轩辕黄帝的陵寝所在地而得名。流传于此的黄陵民歌有着悠久的历史。据《吕氏春秋·古乐》记载:“昔黄帝令伶伦定音律。”说明在黄帝时代就有了较为原始的音乐理念,当时著名的《咸池》《云门》《木冈鼓之曲……[详细]
  洛川,地处陕北南部,塬面宽阔,沟壑纵横,古属雍州之域,夏商系西河国地,周平王十五年(公元前756年)秦文公设置鄜畤,后秦建初8年姚苌于县北部始设洛川县,沿袭至今已历时1600余年。洛川“地接关辅风承周秦,境临洛渭俗融戍狄”,古老的黄土高原孕育了灿烂的文明,悠久的历史在这片塬上留下了众多的印迹,而特殊的地理位置又使得这片土地上的文化和风俗具有了多样性。在这片世界上黄土层最厚的黄土地上不但遗留着一大批……[详细]
  美水泉传说是陕西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在陕西延安甘泉县流传。甘泉县城西南五公里处神林山麓,有泉水,飞流激射,清澈透亮,厥味甘美,饮之心旷神怡。隋炀帝因之赐名美水泉,说来,有一段美丽的故事。而“甘泉”一词最早见于《苟子·尧问》“孔子曰:为人下者乎?其犹土也?深之而得甘泉焉。”意为甜美的泉水。《隋书》《资治通鉴》载“城郊3.5公里神林山麓古有美水泉,”《太平寰宇记》有“甘泉在县南崖谷上,其泉去地一……[详细]
  陕北民歌[1]是陕北地区的传统民歌,分为劳动号子、信天游、小调三类。劳动号子包括打夯歌、打硪歌、采石歌、吆牛歌、打场歌。信天游分为高腔和平腔。这些自成体裁又各具特点的传统民歌,都从各方面反映了社会生活,唱出了陕北人民的苦乐和爱憎,并且当社会制度根本改变的时候,民歌的内容和形式也随着发生变化。这种变化,反映在内容上表现了新的社会生活和新的人物形象,同时也使各种体裁具有了新的意义。2008年6月,陕西……[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