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新疆 > 巴音郭楞民俗文化

巴音郭楞十大民俗文化

罗布淖尔维吾尔族民歌
  新疆尉犁县,又名“罗布淖尔”,位于新疆中部,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腹地,西汉时为渠犁、山国地域,其历史悠久,文化积淀深厚,自然景观多样。新疆罗布淖尔维吾尔民歌主要流传在尉犁县的一种维吾尔族民歌,内容丰富,旋律优美,节奏极具感染力。新疆维吾尔族鼓吹乐是一种流传在维吾尔族民间的鼓吹乐种。罗布淖尔居留过的有塞人、汉人、土火罗人、吐蕃人、多浪人等,在孔雀河台地和兴地山一带留下了大量的墓葬、岩画等文化遗迹。长期的土著居民则为罗布人,在北魏《魏书.吐谷浑》、清《回疆志》、《西域闻见录》、《兰州辑略》等古书中均有记载。罗布人是单一的食鱼民族,被形象称作沙漠瀚海中的打鱼人。他们世世代代生活在海子群之间,靠捕鱼为生,用胡杨作舟,以曲木为罐,劈梭梭为柴,插芦苇为室。他们用胡杨树洞中的黄水浆洗衣服,用胡杨树上的白碱发……[详细]
江格尔
  《江格尔》是蒙古族英雄史诗,主要流传于中国新疆维吾尔自治区阿尔泰山一带的蒙古族聚居区。多数学者认为《江格尔》最早产生于中国卫拉特蒙古部,17世纪随着卫拉特蒙古各部的迁徙,也流传于俄国、蒙古国的蒙古族中,成为跨国界的大史诗。《江格尔》的产生和发展过程漫长,主要以口传方式流布,也有抄本和刻印本。这部史诗描述了以江格尔为首的12名雄狮大将和数千名勇士为保卫宝木巴家乡而同1势力进行艰苦斗争并终于取得胜利的故事,深刻地反映了蒙古族人民的生活理想和美学追求,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江格尔》至今仍在蒙古族中传唱。自20世纪80年代起,我国开始大规模搜集和记录《江格尔》的工作,至今已有境内外多种文字的版本刊行,产生了广泛的影响。随着全球化趋势的增强,经济和社会的急剧变迁,《江格尔》的生存、保护和发展也遇到了新……[详细]
和静那达慕
  那达慕是蒙古族传统的群众性盛会,青海省海西蒙古族的那达慕轮流在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的德令哈市、乌兰市、都兰市、格尔木市、大柴旦、茫崖等地区举行。海西蒙古族那达慕源于青海湖蒙古族二十九旗的祭祀活动祭海,祭海起始于唐代天宝十年(751),当时皇帝册封青海湖神为广阔公,派遣使臣礼祭。海西蒙古族传统那达慕表现了当地民众庆祝丰收的喜悦之情,其中所包含的多种活动形式是几百年来海西蒙古族生产方式、宗教信仰及民俗风情等的缩影。新疆蒙古族的那达慕是当地蒙古族传统节日,主要在巴音郭楞蒙古族自治州的和静县、博湖县、和硕县,博尔塔拉蒙古自治州和布克赛尔蒙古自治县及伊犁哈萨克自治州的部分县(市)流行。据《成吉思汗石文》记载,早在1225年,成吉思汗西征战胜花剌子模后,就在布哈苏齐海地方举行过盛大的那达慕大会。新疆蒙古……[详细]
  且末县的花毡制作工艺包括压花毡、印花毡、绘花毡与贴绣花毡等多种,其纹样题材丰富,色彩鲜艳,种类繁多,因地区不同而有所差别,其中既有受汉文化影响的寿纹、回纹、博古纹,也有阿拉伯风格的几何和花卉纹样,还有维吾尔族日常用品、工具纹样及伊斯兰教风格的净壶、圣龛等纹样,甚至还有景教和佛教纹样。花毡也是哈萨克族人民重要的日常生活用品,哈萨克语称之为“斯尔玛克”。哈萨克族花毡多为双层,比普通毛毡厚,缝制密实,经久耐用,可传几代人。它主要流布于塔城、伊犁、阿勒泰、木垒、巴里坤等哈萨克族牧区。塔城是新疆哈萨克族比较集中的地区,花毡使用十分普遍。哈萨克花毡的制作至今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其原料主要有羊毛、毛线、彩色布、染料等,整个制作流程由剪羊毛、打羊毛、擀毡子、绘图设计、图案染色等环节组成,制作方法包括毡贴、布……[详细]

全部巴音郭楞民俗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