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四川省 > 甘孜州民俗文化

甘孜州十大民俗文化

巴塘弦子舞
  “弦子”藏语称“嘎谐”,又称为“谐”、“叶”、“巴叶”等,意为圆圈舞,属藏族三大舞种之一。它流行于西藏东部及云南、四川、青海藏族聚居区,以四川巴塘弦子最为有名。巴塘县地处川滇藏三省(区)结合部,这里古代属白狼国地,白狼国的“白狼歌”是一种诗、乐、舞一体的礼仪歌舞,巴塘弦子为其后世遗风。经千余年的发展,成为藏族人民十分喜爱的一种民间歌舞。巴塘弦子是一种优美抒情的藏族舞蹈,具有“长袖善舞”的特点,表演时,由数名男性持拉弦乐器“毕旺”(胡琴)在队前演奏领舞。其余舞者则和他们一起边歌边舞。“三步一撩、一步一靠”是巴塘弦子舞的基本律动特点,其含胸、颤膝及长袖的绕、托、撩、盖等动作形成了不同一般的地域舞蹈特色。每逢喜庆佳节,1野营、劳动之余,人们聚集在“林卡”(林中空地)或坝子跳起弦子舞,男女不拘,人数……[详细]
玛达咪山歌
  “玛达咪”是九龙县古老的西番(纳木子)民族民间音乐,它包括抒情山歌、劳动夯歌、丧歌、婚仪歌等。抒情山歌直抒情怀,爱憎分明;劳动夯歌男女分列对唱,一唱一和;丧歌是长辈去世时邻居吊丧的一种礼仪性演唱;婚仪歌在举行婚礼时女方送亲和男方接亲时演唱,目前“玛达咪”山歌已发现的调式就有六种,每种调式韵调悠扬,各具风格。目前“玛达咪”山歌已发现的调式就有六种,每种调式韵调悠扬,各具风格,具有独特的民族艺术价值,对弘扬该县的民族民间文化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详细]
树葬习俗
  盖玉镇有树葬习俗,有的一棵树上有四五个,有的只有一二个,似养蜂人搭的蜂巢。树葬大都是13岁以下的未成年人。树棺一般用杉木板制成,有的还用柏木制作,由凹凸将木板镶好,四周用竹钉固定,当地人一般不用圆钉,用圆钉俗语说会把灵魂钉住而不能超度上天。一般家庭幼儿死亡率高的就把木箱挂在高处,女婴死后一般挂在最下端,有的则将尸体火化后装入泥罐内再悬挂在杉树上。树葬地点选择非常严格。一是在丁字路口或十字路口,它象征着经常有人陪伴着亡灵;二是两河或多河相汇处,河流像母亲的乳汁,源源不断地流入亡灵的心田;三是选择的树必须是生长在十字路口或两河相汇中心的草坝上,树必须是粗壮高大,枝叶茂盛,象征着人丁兴旺,后继有人。……[详细]
藏医药(甘孜州南派藏医药)
  藏医药有近两千三百余年的历史,是藏族人民通过长期的实践,不断积累完善而形成的具有完整理论体系、独特治疗方法和浓郁民族特色的医药学体系。在历史上藏医药形成南北两派,甘孜州是藏医药的发祥地之一,南派藏医药的故乡。历史上把以康巴为中心的藏医药称为南派藏医药。康巴地区包括四川甘孜州、云南迪庆州、西藏昌都地区及青海玉树州,总面积55万平方公里。藏医药学到公元12至15世纪,产生了以向巴郎加扎桑为代表的北派藏医药和以宿喀娘尼多吉为代表的南派藏医药。南派藏医药经过杰巴泽翁、释迦汪秋、五世0 喇嘛、达姆门然巴洛桑曲批等藏医药学家的继承和发展,一直到司都确吉迥列,南北派藏医药学才逐渐合而为一,而南派藏医药一度成为藏医药中坚力量,领导了整个藏医药学的继承、发扬。以嘉央青则江布等为杰出代表的19世纪初南派藏医药学……[详细]
  热巴舞是由藏族热巴艺人表演的一种舞蹈形式。热巴是一种由卖艺为生的流浪艺人班子(一般以家庭为基本单位组成)表演的,以铃鼓为主,融说唱、谐(歌舞)、杂技、气功、热巴剧于一体的综合性艺术。它有一套相对固定的程序,由12个节目组成,全套演出需要5个小时。热巴过去是专业民间艺人卖艺求生的一种技巧和难度很大的舞蹈。热巴队的组成一般以家族为核心,或几家人合作组队,多者20人,少者4、5人,都是能歌善舞又各怀绝技之人。有弦子(二胡)、鼓、铃铛等乐器伴奏。整场演出完整严谨,其中戏剧及体育内容丰富且有寓意。是一种很有健身作用的民族民间体育舞蹈。热巴流传在西藏东部的昌都、工布一带和云南、四川、青海玉树藏区,其高超的表演技艺和完美的艺术风格享誉国内外。【历史溯源】据史料记载热巴舞的产生约在公元十一世纪,由藏传佛教噶……[详细]
  德格县位于四川省甘孜州西北部,青藏高原东南缘。这是一个以藏民族为主的多民族聚居县,藏族居民占县总人口的96%左右。这里遍布高山大川,风景壮美,但交通不便,较为闭塞,藏民族的传统文化在此环境中得到了较好的保存。素有“藏文化大百科全书”之称的德格印经院就坐落在德格县城。德格印经院建立于公元1729年。早在1703年,德格土司就已出资雕刻经板、印刷经书了。除1958年至1979年间中断了20年外,印经历史接近300年。德格土司时期以藏纸印经,每年用藏纸约50万张。现在的印经工艺包括造纸、制版、印刷等程序,造纸以瑞香狼毒草的根作原料,制作技艺属于浇纸法系统,独具特色。所生产的藏纸不会被虫蛀,吸墨性很强,份量轻,韧性好,有独特的价值。1958年,停止生产藏纸。2000年,印经院请一位80岁的老人教年轻……[详细]
  藏族黑陶烧制技艺历史悠久,特色显著,主要分布于云南省迪庆藏族自治州香格里拉县尼西乡汤堆村、四川省稻城县赤土乡阿西村和青海省玉树地区囊谦县等藏民居住区。迪庆藏族自治州香格里拉县尼西乡汤堆村村民具有烧制黑陶的传统手工艺,这一技艺在当地的传承历史悠久,具有较高的研究价值。近年来,在文化旅游开发的环境下,汤堆村的原始制陶业得到发展。汤堆村的藏族黑陶烧制工艺采用黏性大、可塑性强的白色和红色陶土,加上风化沙石研磨而成的石粉,混合形成制坯原料。其制作工具以木拍、木刮、木垫、木榔头等为主,极其原始和简单。与此相比,烧制工艺就显得十分讲究了。烧制黑陶要依次经过选土、练土、制坯、镶瓷、磨光、装饰、阴干、烧制、渗炭、防裂等12道工艺。制作陶坯采用泥条盘筑的方法,技术要求较高。先是取揉拌均匀的陶土,用木拍打成条状后……[详细]
  毛纺织擀制技艺是一种特殊的织造工艺,它先将羊毛、骆驼毛等用热水浸湿,然后加以挤压,用棍棒碾轧和揉搓等方式使毛绒粘合在一起,形成名为“毡”的无纺织型毛织品。毡在古代称为“”或“”,早在新石器时代,我国就已有用棍棒碾轧制毡的工艺。周代史籍记载:毡,毛也,揉毛或毡。北魏(386—534)时期贾思勰的《齐民要术》称:“凡作毡不须厚大,唯紧薄均调乃佳。”可见当时毡的制造已较为常见。进入唐代,毡的使用更加普遍,原州(今宁夏固县)、灵州(今宁夏灵武县)、宁州(今甘肃宁县)、丰州(今内蒙五原县)的鞍毡均闻名西北。据《新唐书》记载,吐蕃国(位于今青藏高原)也以红毡、霞毡著称,并进贡长安。目前毡的主要产地集中在四川、甘肃、青海、内蒙、宁夏等西北少数民族地区,根据用途可分为多个品种,其中包括炕毡、坐垫毡、祈祷毡、……[详细]
  四川省甘孜藏族自治区的白玉县以金属手工艺闻名遐迩,有“手工艺之乡”的美誉,当地生产的藏刀人称“白玉藏刀”,向为广大藏民所喜爱。白玉县藏刀生产较为集中,主要分布于河坡、热加两乡。据统计,全县现在从事手工艺生产的专业户有407户,从业人员634人,其中仅河坡乡就有专业户192户,从业人员264人。白玉县河坡乡的金属手工艺品主要可分五类,而以藏刀为主。藏刀主要包括男式长腰刀、中长腰刀、吊刀,女式吊刀、刺刀、格萨尔刀等。白玉县藏刀生产的历史悠久,最早可追溯到公元7世纪唐代初期,至今已有一千三百多年的历史。宋代岭•格萨尔王时期,河坡的金属手工产业以生产兵器为主,有“格萨尔兵器库”之称。元明清三代以来,在甘孜呷拖寺的建造过程中,汉藏民间工艺文化互相交流,河坡乡金属手工技艺得到很大的发展,并从……[详细]
  丹巴县位于四川省西部,是以嘉绒藏族为主的多民族聚居地。丹巴县古碉堡楼群历史悠久,是嘉绒藏族先民的建筑艺术杰作。丹巴县是中国乃至世界古碉堡楼数量最多、最集中、类型最全的地方,这里古碉堡楼的历史最早可追溯到秦汉时期。隋唐以后,古碉堡楼在丹巴西部和整个藏东地区大为盛行,并传沿不绝。据2004年统计,丹巴全县现存古碉堡楼562座。丹巴古碉堡楼建筑形式多样,有四角、五角、八角、十三角等类型,而以四角楼最为常见。整个建筑角如刀锋,端正笔直,墙体光滑,墙壁厚实牢固,虽年代久远,仍凌空屹立。以丹巴古雕堡楼为代表的藏族砌石建筑传统技艺被称为“叠石技艺”,它能自然运用建筑力学原理,用天然石材砌筑造型优美、结构坚实的碉堡楼,显示出很强的地域特色。这种建筑技艺中,反手砌筑技术十分发达,引人注目。丹巴现存的藏族碉楼营……[详细]

全部甘孜州民俗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