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山东省 > 菏泽 > 鄄城县民俗文化

鄄城县十大民俗文化

鄄城砖塑
  鄄城砖塑是山东省菏泽市特有的汉族传统建筑装饰,历史悠久,具有浓郁的地方特色和鲜明的汉民族文化特色,在2008年入选我国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鄄城砖塑以鄄城谢家砖塑为代表,谢家砖塑烧制于清代光绪年间,自谢光芳始,经谢振乾至谢学运,历三世,自成一派,谢家砖塑烧制的神庙、家祠等建筑艺术构件,闻名方圆千里,保持了汉族传统的民间捏塑和土陶工艺特色,其砖塑制品流传于鲁东豫西一带。鄄城谢家砖塑的作品主要有戏曲砖塑和花鸟砖塑两种,花鸟砖塑题材多样,手法朴实率真。艺术构思和表现形式上,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相结合,多运用变形、夸张、概括的手法,在制作方法上,高浮雕和浅浮雕相结合,线条清晰流畅,层次分明,造型生动传神,表现形式多样。鄄城谢家砖塑中以小说戏曲故事为题材的砖塑内容占了相当大的比重。砖塑艺人……[详细]
鲁锦织造技艺
  鲁锦织造技艺的历史悠久。早在春秋时期,嘉祥一带就是桑蚕之地,纺织业十分兴盛。被誉为世界艺术瑰宝的嘉祥武氏祠汉画像中,《曾母投杼图》所画斜织机就是当今立式织机的先祖。元明之际,棉花在山东大面积种植,鲁西南人民将传统的丝织工艺揉于棉纺,形成了民间织锦,即鲁锦。直到今天,民间织锦在鲁西南依然普遍。嘉祥县开发了一批新产品,出口二十多个国家和地区,成为名扬中外的“中国鲁锦之乡”。鲁锦图案色彩绚丽,美丽如锦。2008年6月,鲁锦织造技艺被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鲁锦织造技艺非常复杂,从采棉纺线到上机织布,先后要经过纺线、练染、布浆、挽经、做综、闯杼、掏综、织布等多道主工序。每道主工序里有诸多子工序,全部采用纯手工工艺。鲁锦织造工具几乎全是木制的,结构都很简单。随着鲁西南劳动妇女对纺织技术的不……[详细]
鄄城斗鸡
  斗鸡是我县一项富有特色的民间杂技。具有如下特点:1.娱乐性。随着我国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文化生活需要与日俱增。作为我国传统民间娱乐活动的斗鸡杂艺理应成为劳动人民生活娱乐的一部分,特别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形式下,喜闻乐见的斗鸡项目很受广大农民欢迎。2.传统性。中国斗鸡源远流长,早在春秋战国时期,斗鸡就在奴隶主阶层流行,唐宋盛行于宫廷,以后传播于民间,成为广大劳动人民的传统娱乐项目,并为广大劳动人民喜闻乐见,长胜不衰。3.普及性。斗鸡项目操作简单,场地和设施要求不高,只要能饲养和训练斗鸡就可开展比赛,而饲养斗鸡恰是劳动人民的拿手好戏,因而普及性较高。但是培育和训练较高水平的斗鸡则只有少数人才能做到。4.珍罕性。斗鸡场面激烈,可与西班牙斗牛媲美。斗鸡文化是我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5.生态性。斗鸡……[详细]
鄄城抬阁
  抬阁流传于菏泽市的鄄城县。主要分布于鄄城西南部的临卜镇崔楼村一带。抬阁明初发生、发展,经历明朝的产生为形成期。新中国初期为兴盛期,文革期间为沉寂期,文革后对抬阁艺术进行了抢救,为复苏期,以及实施“民保工程”的弘扬,为振兴期。抬阁自抢救复苏以来有了新的发展:1983年县政府组织了大型抬阁表演,观众达5万余人。2005年初县政府在临卜镇成立了抬阁队。2005年县政府、文体局组织了大型抬阁表演,观者8万余人。抬阁是一种美术造型艺术:1.绑阁首先准备的道具有一个方桌,固定铁架的木桩,固定表演人物的铁架和故事人物的服装等。2.由本村辈分较长的老艺人绑阁,绑阁时外人不得观看,首先在方桌上固定竖立铁棒,桌上固定二人,年龄在10-12岁左右,分别扮演故事中的两个人物角色,穿上人物服装,不露道具痕迹,一人用手……[详细]
  鄄城地处黄河之滨,历史悠久,物产丰富,民风淳朴,人杰地灵。夙有中华民族文化摇篮之誉,千百年来鄄城人民在这块尧舜恩泽永滋的土地上,创造了古老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留下了无数的文化遗产。鄄城县彭楼镇什李村的马叉表演艺术,就是一颗耀眼的明珠。什李马叉,有一千余年的历史,已相传五十余代,久盛不衰,马叉起源于古代兵器“三股钢叉”,据传,宋太祖赵匡胤创大洪拳二洪拳,李氏先祖酷爱大洪拳,练就一身刀砍不入,枪扎不进的真功夫。但李世先祖为人敦厚淳朴,心地善良,与世无争,一次出门访友时见两狮酣战,灵机一动,回到家中仿狮子模样做了道具,练起狮舞(至今什李村还保留着一对百年的狮子),甚是有趣,后在表演时观众太多,场地越来越小,先祖李元春拿出自己练习的钢叉一个鹞子冲天的动作,钢叉腾空而起,惊的观众四处躲避,见状,李元……[详细]
  商羊舞,是发源于鄄城县境内北部地区的一种古老的民间舞蹈,流传于李进士堂镇、旧城镇一带,以李进士堂镇杏花岗村最为著名。据考证此舞源于商周时期,成熟于春秋战国时期,宋明时期是鼎盛期。据杏花岗村一带的商羊舞艺人介绍,商羊鸟是一种吉祥鸟,每逢阴天下雨之前,就有成群的商羊鸟从树林里出来,又蹦又跳,又窜又闹地玩耍。天长日久,人们见商羊鸟出现,就知道雨要降临,家家户户挖沟开渠、疏通水路,为灌溉良田作准备。随着历史的变迁,商羊鸟逐渐绝迹,当地人们再也看不到商羊鸟的足迹。于是,每当天将大旱时,人们就自扮商羊鸟,戴面具,拿响板,单足高跳,并模仿商鸟摇头晃脑,脚挂铃铛,蹦蹦跳跳。该舞的动作也出现在当地一种叫做“碰拐”的儿童游戏中,此游戏为两儿童各将一腿抱起,用膝盖相互撞击。据商羊舞老艺人讲,此种游戏即出自商羊舞。……[详细]
  菏泽索弦乐历史悠久,风格典雅,雅乐冶遥。它主要分布在菏泽市的郓城、鄄城等县的乡村,通常由筝、琵琶、扬琴、如意勾四种丝弦乐器演奏,也可以只用筝、扬琴二者合奏,或是筝与扬琴、琵琶合奏,亦可加入软弓胡、坠胡、二胡等合奏。乐器组合灵活、搭配自由,可以说是东方的民间交响乐。在菏泽弦索乐是民间艺人们自娱自乐的一种活动方式,庙会、逢年过节或是冬闲时期,在寺庙、家庭院落等地都可以演奏。大都会演奏二三种乐器,在缺少人手时能操起其它乐器演奏。菏泽弦索乐有古曲十大套袁每一套均是野八板的套曲形式。艺人们称其为碰八板。又因其每个曲子的八个乐句各有八板,全曲另加四板的结构形式。而被称为野六十八板,碰八板,所使用的乐器构成不同的声部。这些声部的旋律都是由母曲叶八板,派生出来的。所以可以野碰冶在一起,构成一个统一和谐的整体……[详细]
  两夹弦繁衍生长于菏泽、定陶、巨野、鄄城、单县、东明一带的地方戏。因为它的伴奏乐器四胡(四弦胡琴)是每两根弦夹着一股马尾拉奏,因而群众称它“两夹弦”或“五大音”。它与流行在黄河以北的聊城、德州、滨州地区的“四根弦”(也称“一勾勾”、“河西柳”、“哈蟆嗡”)有密切的血缘关系。两夹弦起源于鲁西南民间流行的花鼓丁香。这种民间演唱形式,因经常演唱《休丁香》(张郎休妻)而得名。最初只有两三个人,在集市庙会上演唱,无丝弦乐器伴奏,多为清唱或简单化装演唱。乐器只有一面手锣、一个梆子、一个挎在腰侧的凸肚花鼓,1880年以后,采用了四根弦的四胡作伴奏乐器,并从山东梆子、柳子戏剧种里吸收一些表演程式,不断得到丰富提高,形成了独具风格的地方戏剧种。其流行地域北到河北的大名、馆陶,东到济宁,往南部到达蚌埠、浦口;向西……[详细]
9、担经
  民间表演艺术“担经”:担经在鄄城县已有一千多年的历史,它是佛教音乐与本地民歌、戏曲等相融合而形成的一种表演艺术。表演者身穿彩衣,担着经挑,边唱边舞,十分好看。这项古老的民间艺术在鄄城县流传较广,一般在庙会上表演,在本县的沙土庙会、郭北口庙会和信义庙会上均有表演。它常表现民间故事、民间传说,教育人们尊老爱幼,多做好事等。2005年底申报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担经表演艺术是深受当地群众喜爱的一种艺术形式,流传很广,群众参与较强,所表现的内容主要以民间故事,民间传说,祈求平安,教人敬老爱幼,多做好事和反映现实生活故事等内容,担经音乐旋律优美抒情,曲调有十多种,这些曲调可以根据需要进行填词,来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这种民间艺术主要在民间传统庙会上表演,本县较多的表演地是闫什镇的黄河庙会,郑营乡的信仪……[详细]

全部鄄城县民俗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