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江西省 > 赣州市 > 定南县民俗文化

定南县十大民俗文化

定南客家酸酒鸭制作技艺
  定南客家酸酒鸭制作技艺(第三批省级)具有食用、药用、瘦身、可预防常见疾病价值、定南客家“第一菜”美誉的“定南客家酸酒鸭”(又名酸辣鸭),其制作技艺在定南县域内传承了800多年历史,成为了定南客家民间手工技艺的一枝独秀。定南客家酸酒鸭的制作技艺分为以下几个步骤:1、选取当地饲养的瘦肉型菜鸭,杀后净毛清膛洗净;2、将鸭放入锅里煮熟,但不得蒸煮太久,以保其色、香、味俱全;3、起锅后,将熟鸭切成块状,摆放于盘中;4、将准备好的姜末、辣椒末、蒜末、食盐和当地盛产的纯正糯米酸酒等佐料放之碗中(俗称酸辣碗)搅拌均匀,随鸭肉一并上席;5、吃法:可将鸭肉粘佐料吃,也可把佐料倒入盘中拌于鸭肉吃。若能与灰水粄、鸭蛋汤皮骨等定南客家碱性糕点同时食用味道更佳。早在南宋时期,定南客家人就有吃“酸酒鸭”的习惯,它以其独特……[详细]
定南客家酸菜制作技艺
  定南客家酸菜制作技艺(第三批省级)“定南客家酸菜(俗称‘擦菜’)的制作技艺”始于南宋。由于定南气候因素,决定了当地人喜吃碱性米制食品,而定南客家酸菜具有开胃、消食、生津止渴、价廉味美、经济实惠价值等特征,故对人体肠胃能起到酸碱中和作用,有利于健康。因此,客家酸菜早已成为了定南客家人一日三餐的主要小吃精品。该制作技艺在当地祖辈相传了800多年历史,早已成为了当地民俗。如今远销赣、粤、闽、港、澳、台等地区的定“南客家酸菜王”就是将定南客家酸菜倒进锅里,加上适量的高级植物食用油—茶油,按比例配以适量的食盐、大蒜末、辣椒、少许蔗糖、香料等,用温火炒熟,达到色泽金黄、香气扑鼻、酸味纯正、口感脆爽等特点,“定南客家酸菜王”便制作成功,然后将其打包、装箱,销往各地。……[详细]
定南客家灰水粄制作技艺
  定南客家灰水粄制作技艺(第三批省级)定南客家灰水粄制作技艺历史久远。早在宋元时期就有制作食用灰水粄的习俗。由于其香脆可口,柔软而有韧性,在制作过程中加入了韭菜、大蒜,食用时佐以米酸酒、姜末、辣椒,因而吃后能起到壮阳补肾、健胃消食、软化血管、驱除风寒感冒之功效。故成为定南客家民间最常食用的特色小吃及走亲访友馈赠之佳品。定南客家灰水粄制作技艺源自南宋时期。当时,中原地区战火连天,大批北方、江淮难民迁徙赣南,到达定南后,发现这里气候四季阴湿多雨、瘴气袭人,很容易得伤风减冒和风湿类等疾病。而由于当时医疗条件差,勤劳智慧的定南客家先祖不断摸索,便利用南方的主食大米磨浆后加入碱性灰水、菲菜、槐花等做成了定南独具特色的传统小吃“定南客家灰水粄”。由于定南客家灰水粄在制作过程中加入了大量韭菜、大蒜等配料,并……[详细]
定南挑积
  定南挑积(第三批省级)“定南客家传统医药-挑积”,是专治小儿消化不良、虫积疳积、腹胀便秘、烦躁咬手等小儿疾病的治疗方法。“定南客家传统医药-挑积”,疗法简朴,医师先将患者双手十指洗净擦干,用75%酒精(古时用烈性白酒或开水)消毒灭菌,再分别将患者食、中、无名指、尾指用三菱针(古时用缝纫针、刺猬针或碎瓷片等)连刺四指撑面1、2指关节横面中点,再挤压针孔见少许淡黄色积液(俗称:疳饭)或少许血即可,再结合中草药口服(疳积草)效果更佳,视患者病情轻重,重者可在3-5天后再挑刺,便可治愈。挑积疗法源于中原针炙学,于南宋中原汉民南徙时传入定南,当时因医疗条件落后,故定南客家中医先辈总结了一项专治小儿疳积的传统疗法即“定南客家传统医药-挑积”,其手法简朴、效果显著,配于中草药服用辅肋,疗效极佳,传承已至今……[详细]
定南客家服饰
  定南客家服饰(第三批省级)“定南客家服饰”源于唐末两宋时期,由于中原战乱,大批中原汉民经过先后五次的大迁徙,南迁来到定南,同时把优秀的中原文化艺术带到这里,与当地原居民古越山人的文化元素不断交融之后,随历史进程,形成了独具定南客家文化特色,具有客家吉祥文化理念,因此,具有穿戴实用价值的定南客家服饰穿戴习俗文化形式,成为了定南客家民间传统文化艺术宝库中的一枝独秀。“定南客家服饰”主要包括客家女性的衣着、帽帘、头帕、围裙、少年儿童戴的花帽及吉祥肚兜等。该穿戴习俗表现形式皆讲究文化内涵,即“吉祥”二字,同时也表达了长辈对子孙平安幸福、如意吉祥、长命百岁等美好祈愿。为客家人的生活和年节增添诸多的喜庆祥和的热闹气氛。“定南客家服饰”因具有其历史的传承性特征,本身的文化艺术价值特征、实用价值和广泛的社会……[详细]
定南客家哭嫁习俗
  定南客家哭嫁习俗(第三批省级)哭嫁(哭嫁实为客家女出嫁时的嫁之哭歌),是当地婚嫁习俗中客家方言与曲调(哭调)合一的独特民间习俗文化表现形式。该形式传承至今800多年历史。是客家女出嫁时深刻表达对父母的养育之恩,兄弟姐妹手足情深,亲友邻里感情的重要文化载体,并在当地社会的历史进程中,为促进和谐社会的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因而,现在仍延续着该优秀传统习俗。其方言、曲调对研究我国唐宋时期中原文化(普通话)艺术具有历史参考价值。按哭嫁的传统习俗,客家女在出嫁前,有七天的“哭嫁期”。出嫁日,红衣绣鞋,由亲舅或族中多子多福长者牵着客家嫁女出闺门、进厅堂拜别祖上、父母,便与父母相拥嚎哭。这是特殊啼哭,是向亲友哭诉离别之情。此时,新娘边哭边唱“哭嫁歌”,歌词内容一是哭父母,于感谢父母的养育之恩;二是哭兄弟姐妹……[详细]
7、瑞狮
瑞狮
  瑞狮(第二批省级)瑞狮是定南客家每逢年节喜庆家家户户都盼望瑞狮登门送瑞纳祥的民间传统文艺表演形式,距今900多年历史,该文艺形式早已成为我县客家民间文化习俗。明·隆庆三年,我县历市镇砂头村舞狮艺人、武秀才张赞香对“定南瑞狮”表演形式进行了较大改进,以《西游记》中“沙和尚引狮”为故事情节,以“进门狮、会狮和“四大引”(即:单引、双引、三大引、四大引)为表演形式,以“三下丢、七星板”等曲目为节奏,增添了大盘罗鼓,其舞蹈以跑跳投、蹲缩窜、滚摆蹬等动作,模仿狮子各种姿态,时而惊慌闪躲鞭炮遁逃不止,时而镇静、试探、偷听鞭炮,千姿百态,舞姿潇洒,惹人喜爱,将“定南瑞狮”表现得淋漓尽致。瑞狮造型取南狮、北狮精华为借鉴,以崇尚客家奋进精神为理念,创造了抽象的“定南瑞狮”形象。特别是狮头造型:正面顶部有一王字……[详细]
传统服饰(赣南客家服饰)
  “定南客家服饰”源于唐末两宋时期,由于中原战乱,大批中原汉民经过先后五次的大迁徙,南迁来到定南,同时把优秀的中原文化艺术带到这里,与当地原居民古越山人的文化元素不断交融之后,随历史进程,形成了独具定南客家文化特色,具有客家吉祥文化理念,因此,具有穿戴实用价值的定南客家服饰穿戴习俗文化形式,成为了定南客家民间传统文化艺术宝库中的一枝独秀。“定南客家服饰”主要包括客家女性的衣着、帽帘、头帕、围裙、少年儿童戴的花帽及吉祥肚兜等。该穿戴习俗表现形式皆讲究文化内涵,即“吉祥”二字,同时也表达了长辈对子孙平安幸福、如意吉祥、长命百岁等美好祈愿。为客家人的生活和年节增添诸多的喜庆祥和的热闹气氛。“定南客家服饰”因具有其历史的传承性特征,本身的文化艺术价值特征、实用价值和广泛的社会性特征,因此,“定南客家服……[详细]
  老城镇黄砂口老围,由黄氏南山公建于明·隆庆四年(1570年),距今448年历史。此围面宽60米,进深50米,占地面积3000平方米,该围属五栋六纵四厅十一井、中大门两边各一小门的典型黄土夯筑悬山顶方围,这围、这村是我县历史上出有最多秀才的地方,故有“老城黄砂口,秀才多过狗”之说。相传:黄氏南山公生性善良、纯朴、好客、为人大方,史前来到此地,以搭草寮放鸭婆为生。某日,一风水先生云游四海、寻龙探脉,路过此地,并在他家小住几日,得到热情款待。为答谢主人的慷慨,临走时对主人说“此处乃风水宝地,如能在此建围,以后必有大富大贵”。从此,黄氏通过多年辛勤积蓄便在此开基建围,历时8年有余建成此围。更有传:黄砂口老围,外形如虎,围屋坐西朝东,背靠猛虎扑食龙脉,围屋的左、右砂山一前一后如猛虎两爪,形态威猛逼真,……[详细]
  老城镇水西村的黄氏黄屋围,由缪氏祖妈提议建于清道光六年(1827年),距今186年历史。围屋坐西朝东,前宽约42米,纵深30米,面积1260平方米,平面建筑构图呈“眀”字形,属两进三厅四井四炮楼、珠江流域黄土夯实悬山顶客家围屋。据当地黄氏长者口述:清·道光年六年(1827年),老城镇水西村的黄氏祖公娶来天九镇宾光村缪氏为妻(以下尊称:缪氏祖妈),缪氏祖妈过门后,看到夫家人多屋少,生活环璄差的现状,又因老城镇水西村地处江西与广东交界的偏远山区,经常有山匪草冠入村掠侵,心里很是着急,心里盘算着必须在最短时内觧决住屋等问题。遂趁端午节回娘家探外家之际,根据娘家天九镇宾光村老屋厦围屋模样简单绘制了图纸,回到夫家,筹算夫家所存积蓄和自已私房钱的多少,便和夫君与家公、家婆共同商量决定做屋建围,因地至宜、……[详细]

全部定南县民俗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