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江西省 > 赣州市 > 全南县民俗文化

全南县十大民俗文化

全南谭坊举人龙
  全南谭坊举人龙(第四批省级)全南谭坊举人龙作为县域内最独具特色传统舞龙表演项目,它起源于康熙五十二年(1713年)。据谭坊钟氏族谱记载,族人钟家珍于清康熙癸已年恩科中举第二十名,拣选知县奉礼部咨议授广东连州学正改补南昌府进贤学教谕。钟氏家族为庆贺钟家珍中举在传统舞龙的基础上创建舞七节龙,故后人称之为举人龙。举人龙自创建以来,以其精巧灵活著称,非常适合村边巷口、厅堂庙宇走家串户式的表演,作为一种家族式文化活动从春节必舞的家族活动,逐渐形成了庙会、新居落成、店堂开张等喜庆节日活跃气氛的重要文化活动并在全县范围内流传。举人龙一般是正月出行进户拜年,出行前要在祖祠、社官前举行开光、拜神、呼龙、抢红上珠等仪式,回来后要再到祖祠、社官前拜神,到村后的龙脉上送龙。表演时,巨龙伴着高亢热烈的鼓点节奏,转、翻……[详细]
赣南客家擂茶制作技艺
  赣南客家擂茶制作技艺(第四批国家级)相传擂茶起源于中原人将青草药擂烂冲服的“药饮”,是客家先民在迁徙、生产、生活积累形成的一种饮食习惯。据史料记载:客家擂茶由汉魏的粥茶和唐宋的点茶衍变而成,始于黄河以北,客家祖先南迁时把它带到赣南。因其历史悠久,以古朴见奇趣,以保健见奇效,故而独树一帜。赣南客家擂茶的制作技艺很是独特。制作时,先将所配置好的材料,按比例放置擂钵内,用擂杵沿钵内壁顺沟纹走向频频舂捣、旋转磨成茶泥。喝擂茶时,将擂好的茶泥放在擂钵里或大盆里,用滚烫的开水冲泡,再倒入少许高山茶油,并用擂杵搅拌稍许,甘润芳香、色如琥珀、清爽可口的擂茶就制成了。它既有茶叶的甘味,芝麻、花生、豆子的清香,也有生姜的辣味,若再佐以炒米、花生米、豆瓣、米果、烫皮等,一桌集香、甜、苦、辣于一体的赣南客家擂茶宴便……[详细]
全南中寨香火龙
  全南中寨香火龙(第三批省级)相传香火龙能驱邪避灾、除妖降魔,祈求来年风调雨顺、五谷丰登。多少年来中寨陈姓子民一直对这一古老的民间艺术不离不弃,每逢大年初一起,按当地习俗一连三晚舞龙。中寨香火龙扎龙工艺精湛、比例紧凑协调,插龙程序严谨、遵循先后有序、造型准确。舞龙更是训练有素、步调一致,活灵活现,配以打击乐节奏时而低沉婉转、款款而行、憨态可掬;时而高亢雄浑、排山倒海、虎啸龙吟犹如蛟龙入海!中寨自然村最多时一晚上同时出现九条龙,因为各条龙之间争强好胜,舞龙的卖力舞,敲锣的使劲敲,因此在当地留下一句歇后语:打破铜锣——算众数!老少妇孺紧随其后走街串巷,途经每户人家门口均有鞭炮接龙,龙头颔首以示谢意。遇有较为宽敞的坪地或晒谷场,必有一场全套演示。待到当晚舞龙结束围观群众便一拥而上争抢龙身上的残香,据……[详细]
全南蓝巾帕制作技艺
  全南蓝巾帕制作技艺(第三批省级)蓝巾帕是客家先民为了御寒防湿、更由于客家“男主外女主内”的传统习惯,在长期的生活实践中发明了一种便于拆洗的围裙“拦身帕”和同时在外出时可戴在头上御寒保暖的头巾,一物两用。在客家语系里面“身”读成xin,“身”“巾”谐音,加之拦身帕是以蓝色为主色调,久而久之就把戴在头上的头巾称为“蓝巾帕”(因冬天使用较频繁又称为冬头帕),当作围裙用的称为拦身帕、档身帕。蓝巾帕主要分布在赣南地区的全南、龙南、定南(赣州人称它们为“三南”),其中,以全南县的蓝巾帕式样最为美观,花纹最为精致。初期的蓝巾帕只由披肩、丝带二部分组成,后因南方昼夜温差大、潮湿天气长,客家妇女便在制作丝带的工艺基础上,发明了护额的制作手艺,这就形成了今天由披肩、护额、丝带三部分组成的蓝巾帕(护额的增加使简单……[详细]
全南客家熏鸡制作技艺
  全南客家熏鸡制作技艺(第三批省级)客家熏鸡起源于全南县大吉山镇田背村一带的一种古老的客家民俗手工技艺。流传于大吉山镇的田背、斜溪、乌桕坝、马安等村及周边乡镇。相传明朝末年,天下大乱,民不聊生,连年的战火逼迫民众走上了饥饿的边缘。一天,一位村民把这唯一的0鸡杀了,把米糠放在锅底,鸡放在米糠上,一起烧着鸡,出乎意外的,鸡烧煨得特别好,香味四溢,口味别致的。后来,每到过年过节,他都着手烹制熏鸡以祭拜上天和先人客家熏鸡取材方便,制作程序简单易操作,客家熏鸡皮色金黄橙亮,肉质鲜嫩酥软,香味浓郁,原汁原味,营养丰富,风味独特,是当地客家人在躲避战火中激发的生存智慧,反映了当地客家人在物质溃泛时仍不忘感恩上天和祖先,以祭天祭祖的方式团结乡民,奋发图强的精神风骨。客家熏鸡的传承和发展见证了中国农村民间饮食文……[详细]
全南车马灯
  全南车马灯(第三批省级)车马灯戏是起源于全南县南迳镇马古塘一带的一种古老的客家民俗风情表演,一般在新年至元宵节这段时间演出,民间俗称“打花鼓”。流传于全南县的南迳、大吉山、乌桕坝、中寨、大庄等乡镇。从当地老百姓中相传,车马灯是明朝年间从中原地带传入。车马灯的表演者为一生二旦二丑,故民间又称“三角班”、“采茶班”。生角戴纱帽、穿长袍、挂口须,旦角头饰绛珠、手拿花扇,丑角则车夫短装打扮,类似戏剧人物造型。从人物造型、表演艺术及音乐等方面可看出,车马灯是柔合了湖南花鼓戏、赣南采茶戏和客家传统歌舞之长的民间艺术。车马灯戏共有三个段子:“走车马”、“跳加冠”、“捡红包”,音乐常伴有以“十二月花会”为主题的一段灯歌。其音乐中“二月好看花”最早是唱“三十六古人标”(又叫“花会歌”);跳加冠伴以打击乐;捡红……[详细]
花棍舞
  花棍舞(第二批省级)全南县陂头镇瑶山村,是江西省唯一的瑶族少数民族行政村,他们属“过山瑶”系,拥“盘王”为本族始祖,他们在人烟稀少的深山老林里一家一户各占一座山头搭棚而居,在祭祀中敬拜“陈、林、李”三姓女道士为神。据说他们的祖先在迁徙的途中,有一天,在一座未知名的深山老林中被野兽围困迷失了方向,正在族人绝望的时候,住在大山深处的“陈、林、李”三位女道士解救了他们。过山瑶民的祖先为了感谢答救之恩,从此就敬拜“陈、林、李”三位女道士为本族的女神,代代相传,并保持了每天清晨点香向女神祈祷许愿的民间习俗,“朝皇”便是向女神许愿或还愿的情感表达方式。花棍舞(也称“点兵棍舞”)就是来源于“朝皇”仪式中的一种民族舞蹈。舞蹈和着有时低沉婉转、有时高吭雄奋的山歌曲调,仿模瑶民在生产生活中打猎、筛米、擂茶、挖笋……[详细]

全部全南县民俗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