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江西省 > 宜春市 > 上高县民俗文化

上高县十大民俗文化

上高十样景
  上高十样景(第四批省级)上高十样景主要分布在上高县境内的敖阳街道、徐家渡镇、锦江镇、南港镇、田心镇等地,其中以锦江镇的团结村的表演最为经常,舞得也比较好。据当地老人讲十样景于清初传入我县,至今已有三百多年的历史,使用的乐器有碰铃、铃铛、小钹、小锣、堂鼓、板鼓、塔塔鼓、竹板、唢呐、笛子十件乐器演奏,故名十样景。上高十样景以花鼓戏的曲牌为固定曲调,以唢呐为主演奏,各种乐器伴奏,表演一般不单独进行,而是以“彩莲船”、“蚌壳灯”合在一起表演。民间多在春节前后以及新婚、新屋、生子、祝寿、开张、升迁时使用。表演时的队形以横、竖为主。舞蹈动作比较简单,主要是“走位置”,且变化不多。走一圈回到场中央再演奏一曲,演奏完后又走,走回原处又演奏,就这样循环反复,直至“彩莲船”、“蚌壳灯”同时表演完才结束。“彩莲船……[详细]
上高道情
  上高道情(第二批省级)上高道情是流行于上高县域的民间曲艺,形式简便,内容精练,旋律动听。相传明初来上高定居的外籍难民中有一批民间艺人,身背竹筒,配一定节奏敲打说唱,这批艺人定居以后,其说唱艺术经几十代人不断的革新改造和传承,清初又与瑞州道情揉合,这便终于形成后来以板箱二胡为主要乐器,自拉自唱的曲艺形式,既能演唱民间小曲,也能说唱长篇传书的上高道情。上高道情其艺术特点是:说唱结合,以唱为主,使用方言,词尾压韵。说时,往往用韵白或念白,通常使用第一人称,摹似不同人物的声调和语态。唱时,可以以唱带说,数板夹腔,加上伴奏,惟妙惟肖,深受广大群众欢迎。上高道情同一般道情类似,它叫说书,最早也没有音乐伴奏,只是以一个竹筒制作的道具,即渔鼓筒,用以敲打节奏,打出种种花点子来。随着说书技艺不断改进,为了表达……[详细]
上高排字舞
  上高排字舞(第三批省级)排字舞分布在江西省宜春市上高县田心镇的斗门,新田、田心,镇渡乡的苑新、洋田等地。关于它的起源,据当地老艺人讲,是清初从湖南传入我县,经过几代人传承下来的,至今已有近300年的历史。“排字舞”最初由八人表演,后来发展到由摆字多少来确定表演人数,最多时可由十八人表演。它的舞蹈动作较为简单,没有严格规定,表演者两手端着花灯,随着步伐节奏上下摆动,易学易演,运用自如。“排字舞”是以摆字造型为主的舞蹈,造型与造型之间利用队形的变换来连贯,摆字造型较为严格,要按照一定的顺序和要求。顺序就是按表演者的高、中、矮依次摆字,要求“快、准、稳”。“快”就是摆字要迅速,“准”就是每人摆字的位置要准确,“稳”就是保持造型画面的稳定和完整。这样才能使造型字样一目了然。“排字舞”的摆字内容以所请……[详细]
  旱船的制作是用轻质的木条扎成船形,再用绸缎彩纸围起来,船没有底,船面上装两只假腿脚。坐船女表演时,用绸带绑于船身,背在双肩上,由于表演者的双脚被船上的彩绸所遮盖,走动起来活象一个女子坐在船上在水中划行。旱船舞所用的服饰道具有:船桨、撑篙、彩旦戏衣、老生及武生戏衣。旱船的演出一般是单船(一人坐一船),演员有一个坐船女、一个撑船老汉,也有数人撑船的,分别称之为头道篙、二道篙。每个演员都要装扮一定角色,如《打渔杀家》中萧恩父女,《白蛇传》中的白蛇、青蛇、许仙、船夫、丫环等。演出时按各人所扮角色,演出各种情节。旱船舞演出的主要形式有:跑场子、摆画面、亮把子。模仿船在水中行驶的基本动作有:起锚、开船、拨水、波浪行、卧船、翻身、跨船、下篙等。坐船女的基本动作有:跑步、碎台步、蹲步、搓步、慢步等。坐船女的……[详细]
  泗溪农民版画简介泗溪农民版画的发展前期为以工笔彩绘为主要表现形式的“泗溪农民画”,它发韧于上世纪七十年代,以后逐渐衍化为以黑白木刻及填彩为主的农民版画。经过30年的发展嬗变,泗溪农民版画版种趋于多样,形式注重吸纳民间意味,内容更富于乡土气息,作品逐渐走向完整和成熟,形式颇具特色的民间美术样式。1984年成立了泗溪农民版画协会,当时由18位农民组成,现在协会会员已经发展到了68名。这些作者根植于生活的土壤中,时分时和,忙时耕种,闲时作画,将农事以外的精力大部分倾注在画笔与刻刀上,热情讴歌自己的生活,在短短的十几年间,“土画家”的作品在省级以上报刊杂志展览选用140多幅。其中,喻树林创作的版画《农民供销社》参加全国美展获得优秀奖,被中国美术馆收藏。杜文成创作的作品《捕》,获全国农民书画大赛优秀奖……[详细]

全部上高县民俗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