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江西省 > 抚州市 > 崇仁县民俗文化

崇仁县十大民俗文化

崇仁相山板凳龙
  崇仁相山板凳龙(第三批省级)崇仁相山板凳龙,又称“桥灯”,崇仁县相山镇林头村的一种传统舞蹈,据祖谱考证,清乾隆时期已盛行。每年的正月十四至十六为打龙灯,灯会由族长主持,各房每年轮流主办。崇仁相山板凳龙与其它桥灯所不同,灯笼呈方形,取天圆地方之意。舞板凳龙是当地为庆祝元宵节的一项民俗活动,彰显团结与人丁兴旺。据村里八十多岁的老者江白河和方德顺讲述,他们很小的时候曾听他们的父辈讲过,清朝时村里就举行过盛大的板凳龙灯会,每家都要出灯,整整热闹三天,族谱称之为“兴灯、正灯和圆灯”。2000年,林头村修复了六座祠堂,激起了村里一些老者欲恢复祖先板凳龙灯会的想法。当时村里方春华家还保留着一盏古老的板凳龙灯,于是,经方亿高族长及本村几位德高望重的老者操办,请本村两位木匠参照老灯的式样做了3节灯。2001年……[详细]
崇仁跳八仙
  《跳八仙》俗称“打把戏”,是我县巴山镇前河、里河、詹家三村杨,詹两姓祖传的“跳傩”,属傩舞。其缘起,与位于前河等三村附近的枧头庙有直接关系。据前河杨氏族谱记载和当地老人介绍,建自晋盛于唐的枧头庙,五代、南北宋间,因社会1无人管理,一度荡然无存;元初,杨氏先祖由左港金溪桥迁居前河,合族出资独姓重建,并塑民间传说中的战神七爷之像供在庙内。未几,由县城衙前詹家迁至前河南偏东1公里处建基詹家村的詹姓,以及当地其他村庄诸姓,相继参与扩建枧头庙,并先后塑了他们崇拜的战神八爷等数百个神像供立其中,到了明代洪武末年,因为庙内诸神“显应益甚,倾支远方,故兴栋宇稍圮,争自修饰,迎赛大神”。前河杨姓以开庙老祖自居,警告“他保不得与焉”。(以上引文均见《端溪(即今前河)杨氏九修族谱,序》)经过多次协商,议定只许杨、……[详细]
崇仁采茶戏
  怀仁堂的采茶戏崇仁文化艺术积淀十分深厚。崇仁人民雅爱文艺,古代的先民就喜欢通过戏曲方式抒发内心的情感,表达对生活的美好愿望。据有关史料记载:崇仁采茶戏,系由本县民间歌舞发展起来的。崇仁历来的新春灯节与秋冬迎神聚会之风甚盛。明末,本县的新春灯彩活动,常有彩茶灯演唱传相伴随。茶灯女手提花篮灯,唱《十二月花》或《十二月采茶》等小曲。出灯单位,每一团灯都有龙灯、狮子、花鼓灯,龙灯、狮子灯舞过后,接上就是花鼓灯的演唱节目。其演唱者,常为一旦一生,旦穿民女服装,生穿长衫,戴礼帽唱民间小调。民国初期,有航埠洋陂张家村张保仔,在其继父王撮子的影响下,以本县的茶灯戏(即以演唱民间小调为主的灯戏)为基础,逐步发展成“三角班”。“三角班”演唱的剧目,有浓厚的乡土风味。初期的崇仁“三角班”角色通常是一旦一丑,再加上……[详细]
尧岗傩戏
  尧岗傩戏(第五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崇仁尧岗傩戏是流传于崇仁县相山镇尧岗村的民间舞蹈,每年正月初一至十五表演,为村民祈福消灾,从清末流传至今,已成为当地的一大民俗活动。尧岗傩戏有一套完整的仪式,正月初一上午,八位弟子到宗庙请神下座,由师傅念口诀请下六位大仙,洗尽六位大仙面具后方可着装表演。正月初一在本村挨家挨户表演一天,第二天至正月十四到周边村落表演,十五再在本村表演。十五晚举办请神归位仪式。尧岗傩戏一共有八位弟子完成,六人分别扮演社公(轩辕帝)、社婆、钟馗、判官、关公、小鬼,一位挑箱,一位接收村民供奉的财物。挨家挨户上门表演时,需鞭炮迎送,一般为村民祈福禳灾,如村民要求入厅堂表演,则上演“面里公”全套。“面里公”全套有三个故事,逮小鬼(又叫战钟馗),小鬼偷到钟馗的法器铁链,得逞后被社公……[详细]
崇仁扭扭龙
  崇仁扭扭龙(第四批省级)崇仁扭扭龙又名独龙,起源于清同治年,是崇仁相山镇苔洲村所特有的一种民间祭祀性灯彩,它是以一条大龙背负两条小龙的龙灯,舞动时龙体悬空颤抖和扭动而得名。起初是村民用禾草扎成一条龙并插上香烛,后来发展成三龙,小龙在大龙的头尾之上,一根木棍绑大龙腹中段,供人操动,扭扭龙便由此诞生。扭扭龙多是二龙一珠,三人配合,跟随长龙灯进行表演,后来,扭扭龙逐渐脱离长龙灯单独活动,演变成一种独立的灯彩形式。由于历史原因,扭扭龙匿迹多年,上世纪七十年代末,在县文化馆干部的配合下,由老艺人盛天筹,根据传说挖掘和整理,使之重见天日。相传发祥地的龙潭内潜居着一条水龙,村外焦炭石古洞内盘踞着一条火龙。一天,村南珠山上空一颗巨大的彩珠从天而降,落入龙潭中。水火双龙为争彩珠,在潭中激烈争斗,掀起狂涛,大水……[详细]
  苔洲扭扭龙崇仁民间传统文化活动盛行,仅灯彩就有几十种,如龙灯、荷灯、船灯、花灯、狮子灯、蚌壳灯、板凳灯、草龙灯、扭扭龙等。其中,扭扭龙比较奇特、少见。扭扭龙是崇仁相山镇苔洲村所特有的一种民间灯彩,以舞动时龙体会颤动和扭动而得名。因由一人操作,故又名独龙。扭扭龙的历史只有一百多年,据传大约是在清同治年间起源于进贤县李渡镇龙潭村,不久便销声匿迹。二十世纪七十年代末,已由该镇迁居崇仁的老艺人盛天筹,在县文化馆干部的配合下,根据传说,挖掘和整理出这一鲜见的灯彩形式,使之重现人间。传说过去龙潭村的龙潭内潜居着一条水龙,村外一座叫焦炭石的古洞内则盘踞着一条火龙。一天,村南珠山上空有一颗巨大的彩珠从天而降,落入龙潭中。水火双龙为获此彩珠,在潭中激烈拼搏争斗,掀起狂涛,大水涌出潭口,淹没田地,冲毁村庄。村民……[详细]
  萱华古傩——跳八仙古傩,被誉为“中国舞蹈的活化石”。傩,渊源于原始的巫舞,是古代驱疫逐鬼的一种仪礼舞蹈形式的演变。崇仁傩文化历史悠久,原沙堤乡萱华村一带的“跳八仙”,据说明代洪武之前便出现了。因附近的枧头庙内诸神显应益甚,倾动四方,才引发前河,里河村杨姓与邻村詹家、桥头村詹姓自古以来的迎神大赛。“跳八仙”便成了大赛的主要内容。据前河杨氏族谱记载和当地老人介绍,建自晋盛于唐的枧头庙,五代和北、南宋期间,因社会1无人管理,一度荡然无存;元初,杨氏先祖由左港金溪桥迁居前河,合族出资独姓重建,并塑民间传说中的战神七爷之像供在庙内。未几,由县城衙前詹家迁至前河南端偏东1公里处建基的詹姓,以及当时其他村庄诸姓,相继参与扩建枧头庙,并先后塑了他们崇拜的战神八爷等数百个神像供立其中。到了明代洪武末年,因为庙……[详细]

全部崇仁县民俗文化>>>